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18歲
主訴:視物模糊4天。
現(xiàn)病史: 因“視物模糊伴頭痛2天”,病史為2天前,患者起床時感視物不清,模糊,有從影,同時感頭暈、頭痛,為持續(xù)性脹痛,陣發(fā)性加重,無惡心嘔吐及意識改變,也無四肢抽搐,口服止痛藥物無明顯好轉(具體藥物不詳)?;颊吣壳熬裆锌桑w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大便正常。
既往史: 否認肝炎、結核、瘧疾等傳染病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臟病”等病史,否認手術史,否認外傷史,否認輸血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預防接種隨當地進行。
實驗室檢查: 陰性。
超聲: 無特殊。
CT/MRI掃描: 檢查設備為Siemens MagnetomVerio 3.0T 磁共振,患者采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聽眥線水平至枕骨大孔水平。掃描序列包括:GR-T1WI、SE-T2WI、SE/IR-flair、EP-DWI、GR-SWI、1H-MRS、PWI。病灶行增強掃描:肘靜脈4.5ml/s流率,高壓注射器團注GDPA 80ml。詳見圖像1~12。
二、病例問答挑戰(zhàn)
答案分割線
答案:B
從矢狀位T1WI可以看出病變完全位于第四腦室內,四腦室呈擴張改變。從T2WI看出病變內的信號欠均勻,實質部分在腦脊液的襯托下呈稍高信號影,F(xiàn)lair病變實質部分呈高信號。如圖1~4。
征象問題 2:在青少年第四腦室最好發(fā)的腫瘤,以下正確的是(單選)
----------------------------------
A.室管膜瘤
B.髓母細胞瘤
C.脈絡叢乳頭狀瘤
D.星形細胞瘤
答案分割線
答案:A
室管膜瘤發(fā)生于腦室壁與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細胞的神經上皮腫瘤,在小兒顱內腫瘤中,室管膜瘤所占比例達13%。
印象診斷:根據以上臨床資料與MRI表現(xiàn)特點,該病例最可能的診斷為下列哪一項(單選)
----------------------------------
A.室管膜瘤
B.星形細胞瘤
C.菊形團形成的膠質神經元腫瘤
D.髓母細胞瘤
答案分割線
答案:C
手術所見:切開小腦皮層后,可見灰白色腫瘤組織,質軟,血供較豐富,與周圍腦組織邊界不清,腫瘤大小約3×4×3.5cm。
病理所見:GFAP(+) 、Nestin (+) 、NeuN (-) 、p53(-) 、CD34 (血管+) 、Ki-67 (約20%) 、Syn (+) 。MAP-2 (+) 、olig-2 (灶+) 。
病理診斷:符合伴菊形團形成的乳頭狀膠質神經元腫瘤(WHO I級)。
三、診斷分析思路
腫瘤多位于第四腦室,可向小腦蚓部、腦干和中腦導水管延伸,常引起阻塞性腦積水MRI 表現(xiàn)主要為邊界清楚的囊實性腫塊,大小1~5 cm(平均3cm),T1WI 呈等或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后常呈局灶性結節(jié)狀、線狀或環(huán)狀增強。腫瘤內鈣化偶見,且多廣泛,瘤周可見輕度水腫。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1)室管膜瘤:
起源于腦室內室管膜上皮,生長緩慢,50% 發(fā)生于5 歲以下兒童,以第四腦室最為常見,腫瘤壞死囊變多見,MR 常表現(xiàn)為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后呈中度強化,有時可見到迂曲血管影,此外,腫瘤可沿室管膜向四腦室正中孔和(或)側孔生長,形成腦室“鑄型狀”結構。
(2)髓母細胞瘤:
起源于第四腦室頂部神經胚胎性細胞,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75% 在15 歲以下,4~8 歲為高發(fā)年齡段,腫瘤多發(fā)生于小腦蚓部,容易突入第四腦室,腫瘤邊界較清楚,囊變較少、較小,MR 表現(xiàn)為長T1 等或長T2 信號,信號一般較均勻,增強掃描后常呈較均勻強化。PWI呈高灌注,DWI上因腫瘤細胞密度大因此呈較明顯彌散受限。
(3)脈絡叢乳頭狀瘤:
起源于腦室內脈絡叢上皮細胞,生長緩慢。兒童較常見,是2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四腦室是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其次為側腦室。本病可沿蛛網膜下腔種植播散。腫瘤邊緣常為顆粒狀或凹凸不平,呈羽毛狀,腫瘤內部信號雖基本均勻,但仍可分辨出細小的顆粒樣混雜信號。腫瘤常位于擴大的腦室內,并與脈絡叢組織相連。T1WI為等信號或低信號,T2WI多為高信號。增強掃描呈均勻強化。
病例提供者: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 方靖琴 醫(yī)生
專家點評
點評專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姚振威 教授
四腦室菊形團形成性膠質神經元腫瘤作為一種少見的腫瘤,由Komori等在2002年首先報道11例。由于具有特定的影像學及病理學的特點,該腫瘤于2007年被WHO單獨歸類為一種新的神經元和混合性神經元-神經膠質腫瘤,WHOⅠ級。因為該腫瘤多發(fā)生在四腦室區(qū)域,因此2007版本命名該疾病為“四腦室菊形團形成性膠質神經元腫瘤”,但是隨著近幾年該病變的報道逐漸增多,特別是幕上及脊髓內發(fā)現(xiàn)該腫瘤,因此有學者提出去掉“四腦室”,只稱為“菊形團形成性膠質神經元腫瘤”(RGNT)。
RGNT具有一定的臨床及影像學特征。華山醫(yī)院總結已經報道的病例發(fā)現(xiàn),該腫瘤好發(fā)成年女性,年齡在20-40歲左右。絕大多數發(fā)生在幕下,多位于以四腦室為中心的小腦中線部位,特別是四腦室及中腦導水管,向周圍可累及腦干、小腦蚓部、松果體區(qū)及丘腦。多為實性或囊實性,增強后多為結節(jié)強化、結節(jié)伴環(huán)形強化、環(huán)形強化(本病例為環(huán)形強化),該腫瘤的瘤周水腫較輕,部分有衛(wèi)星灶(有學者認為衛(wèi)星灶是其特征性表現(xiàn),雖然出現(xiàn)的幾率不高,衛(wèi)星灶不切除,隨訪多無變化)
快掃碼關注醫(yī)侃(yikantime),就差你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