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 1928年生,江蘇人。世代中醫(y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原校長。 其對流行性出血熱的系列研究,使病死率從當時的7.66%下降到1.11%,取得突破性進展,顯示了中醫(yī)藥的優(yōu)勢.
王先生65歲。兩下肢腫脹20余年,久治不愈,按觸明顯凹陷,緊脹而有硬結,皮色黯紫,內踝上瘀斑成片,手脹麻木,尿量尚可,大便日二三行,質軟不實,晨起口苦,舌苔薄黃膩質黯,脈細。證屬濕熱下注,氣血失調,絡瘀水停。
炒蒼術10克,川黃柏10克,生苡仁15克,川牛膝10克,漢防己10克,澤蘭15克,炮山甲6克,雞血藤15克,天仙藤15克,路路通10克,片姜黃10克,澤瀉15克,茯苓10克。日服一劑。
藥后浮腫漸消,閼斑轉淡,經月告愈。
顏正華: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擅長內科雜病,善于運用古方化裁和創(chuàng)制新方;主張按中醫(yī)理論辨證、立法、處方、用藥,以保證臨床療效。
王某某,男,66歲。近來血壓偏高,自覺頭痛眩暈,耳鳴如蟬,腰膝酸軟,夜寐欠安,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脈弦細數,舌質紅,苔薄黃,屬腎陰不足,肝陽偏亢。治以滋陰益腎,平肝潛陽。
大生地15克,鉤藤20克(后下),黃芩9克 ,桑寄生30克,杭白芍15克,石決明30克,(先下),炒杜仲12克,決明子30克(打),明天麻9克,炒山梔9克,川牛膝15克,益母草30克,茯神15克,夜交藤30克。七劑,水煎服。
【分析】 方中生地滋補腎陰,白芍斂陰平肝,為主藥。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陽,息肝風;山梔、黃芩清熱,共為輔藥。杜仲、牛膝、寄生補肝腎、強腰膝,牛膝引血下行;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益母草清熱利尿、活血化瘀,茯神、夜交藤安神,均為佐使。藥證相當,故有效。
張兆云: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主任醫(yī)師;北京中醫(yī)學院任應秋教授首屆研究生.
俄羅斯,娜迪婭,女,21歲,乙酉年4月5日診。2003年協(xié)和醫(yī)院婦科診患卵巢囊腫,來中都,先后投少腹逐瘀湯六周次,痛經瘥,經期準,血色、量皆轉正常。2月13日月經后,至今未潮。六脈細滑乃為喜象,經協(xié)和妊免試驗為陽性。然咳嗽、便澀且先硬后溏,證屬脾運差,肺失宣肅。擬: 白術30克,香附20克,蘇葉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地20克,桔梗10克,炙草10克,日一劑。 六劑后,咳嗽愈,便暢日1行。
【分析】 少腹逐瘀湯乃王清任在婦科臨床上常用“去疾、種子、安胎”的驗方。愚曾用該方治療證屬寒凝血瘀之腸結核、泌尿系結石、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盆腔炎等,效果良好。
妊娠婦女,用藥當慎,而其有咳嗽、便澀疾苦,中醫(yī)藥安全有效。方中白術健脾而運樞機,升清降濁,得歸芎芍地養(yǎng)血潤腸之助,而便暢;香附理氣,蘇葉桔梗利肺,而咳嗽瘥;炙草調和諸藥,助白術健脾,幫四物補血安胎,協(xié)桔梗、蘇葉止咳利咽。
韓 冰: 天津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全國500名老中醫(yī)之一,兼任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婦科委員會會長. 他主持的中醫(yī)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課題獲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女士,36歲,已婚。緣經候衍期,經行澀少,絕色黯淡已三年余,伴有面頰黧斑、胸脅脹滿、腰膝酸軟等癥狀,脈來弦細,舌質紫黯。此乃肝郁血滯、腎精虛損之證。治以疏肝滋腎,化瘀調經之品。柴胡9克,路路通9克,當歸9克,白芍9克,丹參5克,補骨脂9克,黃精30克,益母草15克,月季花9克,甘草5克。
[分析] 該處方系個人多年臨床經驗方,具有疏肝滋腎、化瘀調經之功。適用于婦女肝郁血滯、腎經不足之月經不調、經行澀少、經色紫黯、面色黧斑、頭暈神疲、胸脅脹滿、腰膝酸軟、性欲淡漠等癥狀。
方中柴胡善條達肝氣,宣暢氣血而疏肝解郁;路路通既能疏肝理氣,又可祛瘀通經;當歸、白芍、柴胡以養(yǎng)血柔肝,調和氣機;黃精、補骨脂乃補腎填精之品,黃精長于滋腎陰,補骨脂功擅助腎氣,一陰一陽,化生精血,滋補腎精;丹參、益母草、月季花乃有化瘀調經之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滋補腎精、化瘀調經之效。
趙樹森: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1中心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全軍中醫(yī)學會常務理事。
陳先生 ,湖北武漢人。素稟陰虛之本,復因應酬繁多,飲食無節(jié),頻進醇酒厚味,兼以嗜食辛辣,漸至腹脹納減,胃脘灼熱,渴喜冷飲,苔黃,顯系脾虛胃熱之明證。近來境遇不遂,心境愁郁,肝木橫克脾土,又添脅脹、脘痛、口苦、脈弦等癥,擬培土疏肝,清熱育陰為治,但藥宜甘平慎用苦寒,以防苦燥傷陰之弊,方用平肝健胃湯加減。
丹參15克,黨參15克,郁金10克,白術10克,白芍15克,云苓15克,雞金12克,茅根50克,柴胡15克,黃芩12克,連翹15克,炒谷麥芽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30克為引,3劑,每日一劑。
復診,自云腹脹胃痛減輕,食納增多,仍有脅脹口苦,照上方加川楝子10克以疏泄肝氣,五劑。
【分析】 本方是小柴胡湯、逍遙散、雞金茅根湯化裁而來,在其基礎上進行靈活加減可適用于多種脾胃病,尤其適用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球炎等屬脾虛胃熱、肝胃不和等,癥見胃痛胃脹,嘈雜灼熱,煩渴思飲,納呆食少,大便干結,口苦咽干,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或數。功能健脾和胃,疏肝養(yǎng)陰,清熱活血。
方中黨參、白術、云苓、甘草益氣健脾;柴胡性平,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白芍柔肝,與甘草相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雞金健胃消食;丹參、郁金性涼,活血通絡,祛瘀生新;黃芩清肝胃郁熱;茅根甘淡微寒,清熱滲濕而不傷陰;生姜、大棗益胃生津。諸藥合用,疏肝而無溫燥傷陰之弊,清熱活血而無陰柔呆滯膩胃之礙,共奏健胃消食、疏肝養(yǎng)陰、清熱活血之功,對于潰瘍的修復、幽門螺桿菌的殺滅均有較好的作用。
費開揚 1925年3月生于上海。曾任廣安門醫(yī)院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臨證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認為“證”的動態(tài)研究,最能集中體現(xiàn)中醫(yī)的診治特色。遣方經時并用,喜用“對藥”。
王女士,54歲。脘腹脹滿早輕暮重已年余,放松腰帶或排矢氣仍如故。納尚可,大便先干后軟,有排不盡感。久服香砂理氣之品乏效。細尋病由生悶氣而得。脈弦而細,舌淡紅苔薄膩,口不渴。 證屬肝強脾弱,木橫侮土。擬仿葉天士抑木扶土治之。
生白術20克,炒白芍12克,木瓜9克,香櫞15克,麩枳殼15克 ,吳茱萸6克, 青皮10克, 麥芽15克。
七劑后,脹滿減輕,排便爽暢,繼服七劑,腹脹明顯消失,囑其調整心態(tài),勿生悶氣,要學會難得糊涂。 【分析】 按肝病的證治,清代名醫(yī)王旭高所著《西溪書屋夜話錄》中殘存的“肝病證治”一篇,可謂探幽發(fā)微,論述精詳。一般肝失條達,多用逍遙散柴胡配歸芍。肝陰不足肝火上炎之脅痛,多用魏玉璜一貫煎川楝子配滋肝陰之品。肝火犯胃之吞酸脅痛,多用丹溪左歸丸黃連配吳茱萸法。此患者屬于肝氣橫逆,木橫侮土,故其腹脹久服香砂理氣之劑乏效。仿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扶土抑木旨意,用對藥白術配枳殼,即潔古枳術丸健脾以助運,每用對藥吳茱萸配白芍、青皮配木瓜,辛泄酸軟以抑木而扶土,香櫞入肝經理氣消長為佐,再加炒麥芽者,乃仿張錫純《衷中參西錄》中所述,麥芽不僅有消食作用,還有疏泄肝氣之功也,加以心悟化裁,組成“對藥”而獲效?!?br>朱良春 生于1917年,早年拜孟河御醫(yī)世家馬惠卿,章次公為師。對內科雜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經驗,先后研制了“益腎蠲痹丸”、“復肝丸”、“痛風沖劑”等中藥新藥。
夏先生,45歲,素嗜杜康,形體豐腴,三年前左足拇趾內側經常腫痛,因工作繁忙未曾介意。嗣后每于飲酒或勞累受寒,即在夜間突然發(fā)作,腫痛劇烈難以忍受,服藥可以緩解,迄未根治。血尿酸高,苔黃膩,脈弦數。此濁之瘀阻絡之痛風也。治宜泄化濁瘀,蠲痹通絡,并應戒酒慎食為是。
土茯苓60克,萆薢20克,澤蘭、澤瀉各20克,生苡仁40克,虎杖20克,地鱉蟲10克,威靈仙30克,葎草20克,廣地龍15克,三妙丸10克,包入煎,七帖煎服。
藥后腫痛即行緩解,連續(xù)間日服一帖,以鞏固之。三周后復查,血尿正常,觀察半年,未曾復發(fā)。
徐景藩:主任中醫(yī)師、教授,全國500名名老中醫(yī)藥專家之一;側重于脾胃(消化系統(tǒng))病癥的治療,對食管、胃、腸、肝膽疾患的證治有較豐富的經驗。
王某某,女,56歲。三年前行膽囊手術,術后三個月時右上腹痛復發(fā)尤重,屢治未效。痛及后背,脘痞食少,超聲檢查見膽總管結石。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弦。胃痞脅痛,氣滯血瘀,肝膽濕熱。治以理氣行瘀,清利散結。醋柴胡10克,清炙草5克,炙內金15克,制軍5克,炒枳殼10克,橘皮絡各6克,佛手片10克,金錢草20克,杭白芍15克,法半夏6克,炒歸須10克,海金沙20克,王不留行10克,路路通15克。七劑,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分析] 方以四逆散、三金湯為基礎,疏肝和胃而清利行膽。加陳皮、半夏化濕而兼和胃。佛手入肝胃二經,理氣消脹而和胃,橘絡宣通氣機,配以路路通以疏通。當歸須與制軍活血行瘀,復加王不留行,通而且導。雞內金與金錢草、海金沙為常用利膽消石藥。柴胡、枳殼、白芍、甘草、疏肝和胃、緩急定痛。諸藥相伍,尤能針對此證。
張 琪:1922年12月生,成長于中醫(yī)世家,曾任黑龍江省祖國醫(yī)藥研究所副所長,黑龍江省中醫(yī)學會副會長,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兼博士生導師等。 主持完成慢性腎功能不全及慢性腎盂腎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成果獎多項。
谷某,男,52歲。體素健康,嗜煙酒。近年來由于事務繁冗,身心過勞,出現(xiàn)全身倦怠,精力不振,性欲減退,尤以性交精中帶血,兩年余不愈。經京哈有關醫(yī)院系統(tǒng)檢查,診斷為精囊炎,治療無效,來本院門診求治。除上述癥狀外,觀其面容疲憊,舌質紅苔薄,脈象沉細數。
證屬腎陰虧耗,相火妄動,精室血絡為之所擾,妄行外溢。宜大補腎陰,清相火,寧絡止血法治療。
熟地30克,山芋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澤瀉15克,鹽柏10克,知母10克,龜板15克,女貞15克,旱蓮15克,茜草15克,地榆15克,側柏葉15克,甘草10克,阿膠10克(沖),日服二次。
三次復診,共服藥28劑。藥后自感精力明顯好轉,腰脊痛減輕,精液經醫(yī)院二次鏡檢紅細胞全無,脈象沉滑,舌正紅薄苔,從而痊愈。
任繼學:1926年,吉林省人,歷任長春中醫(yī)學院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客座教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顧問,臨床以急診為主。
高女士,48歲。 患感冒20余日,經西醫(yī)抗生素治療效罔。接診時,咳嗽頻仍,痰色黃白相間而少,咽喉赤痛、咽干喉癢,癢即作咳,胸腔內干澀燥熱,舌質淡少津,苔薄黃,六脈虛數。此病系因表邪未除暑濕未解,由皮毛經絡之道內浸于肺絡于咽喉,致使營氣不從,陷于肺之腠理,腠理障礙則肺之玄府氣液代謝失常,則肺燥,咽喉毛脈,血絡內瘀生紅腫、疼痛。法宜宣肺清熱、散結解毒,佐以滲濕化濁。
金銀花30克(后下),連翹15克,桑白皮10克,炒枳殼15克,苦杏仁15克,桔梗10克,金蕎麥25克,紫荊皮15克,大力子15克,扁豆花15克,廣藿香15克。四劑。
二診:用藥后,咳嗆咽癢十減有六,咽中有潤,胸中已舒,時有喉癢干咳、少痰。舌質淡紅,苔薄白,六脈虛數沉取肺部之脈有澀之象,邪經上法之藥,證候已緩,但上焦仍有伏邪未凈。法宜清上,通宣利肺,通絡解毒為要。
桑白皮15克,炒枳殼15克,糖瓜蔞15克,甜杏仁15克,桔梗10克,平地木15克,天冬15克,柿霜5克,金蕎麥25克,生地15克,防風3克,藿香梗15克。 四劑獲愈。
李今庸: 湖北人,幼承家業(yè),通曉中醫(yī)內、外、婦、兒及五官等科,尤以治療內、婦科疾病見長。李今庸主張用藥不尚稀奇貴重,他說“方不在大,對證則效;藥不在貴,中病即靈”。
李女士,38歲,已婚。兩年前發(fā)病,居處傷濕,濕流關節(jié),阻遏陽氣,郁而化熱,四肢關節(jié)疼痛重滯,口渴,尿黃,舌苔薄白,脈濡數,每以氣候變化發(fā)作,此熱痹也,治宜祛濕清熱,通痹止痛。
茅山蒼術10克,粉黃柏10克,川牛膝10克,薏苡仁15克,川木瓜15克,嫩桑枝15克,老鸛草10克,黃射干10克,川升麻10克,威靈仙10克。水煎服,7劑。
鄧鐵濤: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醫(yī)近70年。主持“重癥肌無力的臨床與實驗研究”,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姚少辛先生 ,76歲。經檢查確診為腹腔大動脈瘤,瘤如鴨蛋大,不能手術。診見腹部時覺不適余無所苦。診其舌胖嫩、苔薄白,脈虛,此乃氣虛痰瘀之證。以益氣除痰稍加活血之法為治。
黨參24克,云苓15克,白術15克,法夏10克,陳皮3克,丹參15克,積殼6克,北芪15克,炙甘草6克。半年后姚先生之女告知,姚先生一直服該方至今,其腹腔大動脈瘤已由鴨蛋大縮小至雞蛋大,求為改方。
北芪30克,云苓15克,白術15克,法夏10克,橘紅5克,橘絡10克,枳殼6克,丹參15克,炙草6克,浙貝15克,大刺3枚去核。
干祖望: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教授、主任醫(yī)師。干祖望用藥有“價賤、味少、量輕”三個特點。
劉鐵華,男,15歲,海南??谑腥?。 初診見上頜、前額、篩、蝶全竇之炎,于茲四年。癥狀典型,傍證X線顯示,殊符腦漏診斷,即《素問》之鼻淵。 考敗津腐液之膿性分泌濁涕潴積竇腔者,正是中醫(yī)目為痰也膿也。治當化之消之排之泄之,應取全生二陳湯。同時宗膽熱移腦學說,更需龍膽瀉肝湯以資助其力。
方從兩湯中選擷。藥似苦寒,但接受者純陽童子,何慮之有。
柴胡3克,白芥子3克,蒼耳子10克,龍膽草 3克,陳皮6克,辛荑6克,黃芩3克,法半夏6克,白芷6克。
楊少山:杭州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行醫(yī)60余載,擅長內科疑難雜證,尤精于脾胃病、老年病和肺癌的治療。推崇李東垣脾胃內傷學說,遵循“脾胃為后天之本”的觀點,遣方運藥處處顧護脾胃之氣,用藥輕靈,精純不雜,平淡中富有哲理。他提出的養(yǎng)陰清熱和胃法為主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卓著,深得病家頌揚。
李女士,50歲?;嘉覆?0年,反復發(fā)作,中脘隱痛,嘈雜不舒,噯氣納呆,口干不欲飲,脈弦細,舌紅苔少。胃鏡報告萎縮性胃炎,中度腸化。證屬胃陰不足,挾有郁熱,治宜養(yǎng)陰清熱和胃。
太子參15克,吳萸2克,川楝子10克,綠梅10克,炒白芍15克,炒川連3克,佩蘭10克,川石斛15克,生甘草5克,炒延胡10克,蒲公英15克,炒雞金10克。
劉祖貽: 湖南人,著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中醫(yī)辨治》等10部著作,研制新藥5個。為全國首批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繼承導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專家咨詢委員。
黃女士,43歲,近兩月來眩暈不已,其癥狀頗于異常,臥床閉眼即加重,起坐張目反可稍安,深以為苦??滔旅嫔珶o華,神疲肢倦,心神、寐不安,納少便溏,舌淡苔白,此為《內經》所謂“上虛則?!敝C。屬氣血兩虛,不能濡養(yǎng)元神之府所致。治宜健脾益氣,養(yǎng)血安神。
西黨參20克,北黃芪30克,焦白術10克,仙鶴草50克,龍眼肉30克,炒棗仁10克,抱茯神10克,廣陳皮7克,炙甘草7克,共7劑。
復診,眩暈已止,心寧寐安,納增便實,唯乃稍感乏力,不耐勞作,予歸脾養(yǎng)心丸以竟全功。
【分析】 本方以參術、芪草健脾益氣,仙鶴草、龍眼肉、炒棗仁、茯神以養(yǎng)血安神,佐陳皮助化升清。氣血既充,元神得養(yǎng),則眩暈自寧。
李振華 1924年生于河南,河南中醫(yī)學院院長。臨床長于治療溫病、脾胃病及內科雜病。他負責研究“乙腦病”、“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萎縮性胃炎”、“脾胃氣虛本質研究”等,
李某某,64歲。患臌脹病、濕熱蘊結證,轉入昏迷。西醫(yī)診斷為肝硬變后期,腹水,肝昏迷,已下病危通知。
據病機轉變,共分四個階段。
一、患者原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炎病史,長期服藥未痊愈,導致肝郁脾虛日久,濕阻氣機化熱,濕熱蘊結中下焦,以致出現(xiàn)腹水、黃疸、大小便不通、舌苔黃膩缺津,甚至12天未大便,兩天未小便,濕熱更盛,蒙蔽清竅,轉入昏迷。治療須蕩滌熱結,理氣活血以急下存陰,故用加味桃仁承氣湯。本方為《傷寒論》經方加發(fā)揮。方中大黃蕩滌腸胃為主藥,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濕熱結甚,腑氣不通,用枳實、厚樸、桃仁行氣散結,活血消痞除滿;茵陳清肝利疸除黃。故服后3小時左右而大小便解。但本方為峻瀉藥,非濕熱互結之實證,不宜應用。大便通亦不可再用。
二、服后大小便通,神志清醒。根據腹水脹滿有黃疸,舌苔膩而微黃,舌體胖大,舌質偏紅,證系肝郁氣滯化熱未盡,脾虛較甚,故用加味茵陳四苓散以健脾利水,疏肝清熱治之。本方為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經方加發(fā)揮。方中以苦、甘、溫之白術健脾燥濕以絕化生水濕之源;云苓、豬苓、澤瀉、玉米須甘淡滲濕,白蔻仁芳香祛濕共達健脾利尿;柴胡、炒香附、醋郁金、茵陳,疏肝解郁、行氣利疸清熱,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利水、清熱利疸之作用而收效。
三、服7劑后,腹水、黃疸大減,大小便正常,飲食好轉、脈統(tǒng)滑不數、舌苔白膩、舌質淡紅,顯然熱象已清,故加辛溫之桂枝,溫命門火而助膀胱之氣化,以便溫陽化氣、通陽利水,祛濕務盡而達消除腹水與黃疸。
四、上方又服7劑,據腹水、黃疸消失,飲食可,脾胃好轉,脈象統(tǒng)細,舌苔薄白,質淡紅,證已轉為肝陰不足,肝脾失調,以養(yǎng)肝疏肝健脾,理氣活血法用加味逍遙散。本方據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驗方發(fā)揮。該方有疏肝理氣健脾和營血之功用。方中當歸、白芍、鱉甲滋陰養(yǎng)肝、疏肝散結;柴胡、炒香附、醋郁金入肝后行氣解郁,以達理氣活血;太子參、炒白術、云苓、炒苡仁、砂仁、厘升樸,健脾和胃,促使氣血生化有源;甘草調和諸藥,故本方標本兼治以收功。
[總結] 臌脹病濕熱蘊結證為難治之重病。濕熱互結以致昏迷實證,除急救可用苦寒之大黃,芒硝蕩滌熱結,急下存陰外,一般宜慎用。熱結解可按病機之變化,辨證用藥。危癥解后以疏肝健脾為主,尤以健脾為要。健脾利濕當以溫藥和之,忌用苦寒之品以防傷脾,同時切勿局限一方而失辨證用藥。上方均為臨床常用之名方,據證加減,常收滿意之效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