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宣肺熱,化痰平喘
溫?zé)嵝皻?,?nèi)壅于肺。身熱惡寒,汗出口渴,咳喘氣急,甚則鼻翼煽動,胸脅滿悶,痰白黏稠或黃,舌紅苔黃,脈象滑數(shù)。熱灼肺津,煉液成痰,痰阻氣道,故咳喘且熱,必清肺化痰,以止喘咳。
麻黃1.5、杏仁10、生石膏20(先煎)、生甘草6、前胡6、浙貝母10、蘇子10
加減法:
若肺熱盛而痰黃黏稠時,加黃芩10、瓜蔞20、黛蛤散10、生海石15。
若血壓較高,經(jīng)常頭眩者,去麻黃,加蘇葉10、炙杷葉15。
若惡寒重而無汗者,麻黃加量。
若胸脅脹滿,脈弦滑有力時,加甜葶藶3、萊菔子10、白芥子3、冬瓜子20。
若舌苔黃厚且垢時,加消導(dǎo)之品,如焦三僊各10、焦檳榔6、雞內(nèi)金10、皂角3。
(二)清肺滌痰,逐瘀排膿,一定喘咳
風(fēng)熱外襲,痰熱內(nèi)結(jié),熱郁于肺,發(fā)爲(wèi)肺癰。吐膿血臭痰,喘息胸痛,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用清肺滌痰,逐瘀排膿法。
葦莖(麤蘆根)40~60、薏苡米20、冬瓜子30、桃仁10、苦桔梗20、生甘草10、魚腥草20、地丁10、犀黃丸3(分服)
加減法:
若熱重膿成,脈象有力,方中加銀花20、連翹10、黃芩10、敗醬草30、川貝母3(研沖)。
若熱減而痰血仍多,加赤芍10、白頭翁10、片姜黃6、杏仁10、三七粉3(沖)。
若膿已排,氣血不調(diào),以調(diào)養(yǎng)氣血爲(wèi)務(wù),方中加當(dāng)歸10、赤白芍各10、川芎3、茜草6、蘇木3。
(三)清肺熱兼以潤燥,肅喘咳而止痰紅
燥熱傷肺/發(fā)熱頭痛,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燥,甚則痰中帶血絲,喘息氣急,鼻燥咽干,心煩口渴,胸脅疼痛,少氣乏力,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干,脈象細(xì)弦小數(shù)。此燥熱耗氣,肺津虧損之證,宜清肺潤燥法。
沙蔘20、杏仁10、麥冬10、生石膏10(先煎)、桑葉10、炙杷葉15、旋覆花10(包)、瓜蔞仁20、阿膠10(烊化)
加減法:
若老年氣分太虧,脈象輕取濡軟,沈取弦細(xì),舌苔尚潤,方中加太子蔘6,或用西洋蔘粉3(分服)。
若燥勢較甚,大便干結(jié),舌絳開裂,加知母6、天冬10、郁李仁10、川石斛10。
燥熱陰傷,消化欠佳,舌苔老黃根厚時,加焦三僊各10、黛蛤散10(布包)、黃芩10。
(四)宣肺清暑,兼止咳喘
暑熱犯肺。身熱頭暈,咳喘少痰,胸脅悶滿,心煩口渴,苔薄黃,脈數(shù)兩寸有力。用宣肺清暑方法。
前胡6、牛蒡子6、川貝母粉3(沖)、馬兜鈴3、杏仁6、瓜蔞皮10、佩蘭葉12(后下)、桔梗6、桑葉10
加減法:
若暑熱在衛(wèi)分,有惡寒發(fā)熱,頭暈惡心者,可加蘇葉6、藿香10(后下),以疏表宣陽。
若暑熱挾濕,苔白胸悶時,加半夏10、陳皮6、茯苓皮10、冬瓜子30。
若小溲赤熱,濕熱互阻,水道不利,方中加用益元散10(布包入煎)。
(五)宣郁折熱,以暢胸陽
熱郁于胸膈氣分,或氣分高熱已解,余邪郁于胸膈。身微熱,心煩懊憹,坐臥不安,胸悶欲吐,苔薄而畧黃,寸脈較大。此余熱擾于胸中,胃氣失于和降。用宣郁折熱方法。
炒山梔10、香豆豉12、前胡6、蘆根20、竹茹10、半夏10
加減法:
若氣分郁熱不解,衛(wèi)氣失和者,仍須疏調(diào)氣機(jī),可加蘇梗10、杏仁10。
若氣分之熱較重,心煩夜不入寐,方中加川連3、硃燈芯1
若舌苔浮黃,根部畧厚,熱郁不解,積滯不消者,當(dāng)加焦三僊各10,或保和丸15(包)。
(六)涼膈泄熱,兼以通腑
氣分熱邪,壅于胸膈,化火灼津,微兼腑實。身熱惡熱,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脣焦咽燥,口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心干,四邊色紅,苔黃燥,脈數(shù)有力。用涼膈泄熱通便法。
薄荷2(后下)、黃芩10、山梔仁6、生甘草6、連翹10、川大黃粉2(沖)、前胡6、杏仁10、蘆根20
加減法:
若胸膈悶堵,氣機(jī)不暢,加苦桔梗6、枳實6、瓜蔞皮20。
若大便干結(jié),腹中不舒,舌苔老黃根厚,用大黃3~5(后下)、元明粉3(沖)、瓜蔞仁30。
(七)清痰熱以消痞滿,寬胸陽以散其結(jié)
熱邪蘊郁,與痰水相結(jié)于胸中。身熱惡熱,頭暈面赤,胸脘痞滿,按之作痛,渴欲冷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便秘溲短,舌苔黃膩而滑,脈象滑數(shù)有力。此屬痰熱結(jié)胸之證,可用清熱化痰散結(jié)方法。
黃連6、瓜蔞20、枳實4、半夏12、旋覆花10(包)、片姜黃6
加減法:
若胸中氣機(jī)阻滯甚者,加苦桔梗6、杏仁10、炙杷葉15。
若舌苔白膩滑潤,胸中堵悶,意欲太息,可加制厚樸6、佛手片10、蘇藿梗各6。
(八)清熱生津,達(dá)熱出表
手太陰肺與足陽明胃無形熱邪瀰漫。高熱惡熱,面赤心煩,或喘息氣急,大渴飲冷,蒸蒸汗出,舌苔黃燥,脈洪大而數(shù)??捎眯翛鲋貏┣鍩嵘蚍?,以達(dá)熱出表。
生石膏30(先煎)、知母10、生甘草10、粳米30、大青葉15、花粉15、蘆根20
加減法:
若高熱汗出過多,津液大傷,脈大而芤,背微惡寒,或氣喘短促??捎诜街屑由呈Q30,重者可加太子蔘15或西洋蔘粉3(沖)。
若汗出過多,肺氣大傷,微喘鼻煽,脈象沈弱者,可加黨蔘10、五味子10,甚者加人蔘粉3(沖)。
(九)清滌暑熱,益氣生津
暑傷津氣。氣短似喘,倦怠神疲,身熱汗出,口渴心煩,尿少而黃,舌紅少苔,脈虛細(xì)無力。用清滌暑熱,益氣生津法。
北沙蔘30、石斛10、麥冬10、黃連1.5、竹葉3、知母6、甘草10、粳米30、西瓜翠衣60
加減法:
若津氣耗損較重者,可加沙蔘60、太子蔘10,以兩顧氣津,甚則加西洋蔘6(另煎兌入)。
若舌紅口干,心煩急躁,可加五味子10、生牡蠣20(先煎)。
(十)補氣生津,斂陰固脫
氣分高熱,傷津耗氣,導(dǎo)致正氣欲脫。身熱驟退,大汗不止,少氣不足以息,脈微欲絕。若津血內(nèi)乏,而氣獨浮于外,則脈亦見散打無根,急用補氣生津,斂陰固脫方法,冀以挽回生機(jī)。
紅人蔘10~20(另煎兌,或老山人蔘粉3~6沖服)、生黃芪30、麥冬12、五味子10、生牡蠣30(先煎)
若汗出過多,元氣大傷,將欲亡陽,四肢逆冷。方中加淡附片15(先煎),黃芪加至60。
(十一)攻熱結(jié)以通其便,祛腑實而解神昏
溫?zé)嵝皻鈨?nèi)踞氣分,燥熱傷津,陽明腑實。大便秘結(jié),或下利清水,氣味惡臭,腹?jié)M痛拒按,身熱惡熱,日晡潮熱,神昏譫語,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厚干燥,甚則焦黑起芒刺,脈象沈?qū)嵱辛?。此里實積滯,必當(dāng)猛攻急下,泄熱救陰,而求熱退神清。
大黃6(后下)、元明粉5(沖)、全瓜蔞30、枳實6、大青葉15、竹葉3
加減法:
若神志不清,譫語較重者,可加菖蒲6、郁金6、紫雪散1~3(沖服)。
若舌紅且干,津液大傷,可加生地黃20、麥冬15、元蔘15、連翹10、茅蘆根各20。
(十二)增陰液以潤其燥,苦咸寒而通其腑
素體陰虧,津液內(nèi)乏,又患溫病,陰分更傷。身熱,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舌苔焦黑,脈沈細(xì)弦。此陰不足而腑氣實,陰愈虧而熱愈熾,腸愈燥而陰愈耗,虛實挾雜。用滋陰攻下,增水行舟方法。
元蔘30、麥冬10、生地黃25、沙蔘10、知母10、元明粉3(沖)、大黃粉1.5(沖)
加減法:
若體質(zhì)尚強(qiáng)實者,可加瓜蔞30、郁李仁10、焦麥芽10。
(十三)滋陰液兼益其氣,祛腑實以解熱結(jié)
溫?zé)醿?nèi)結(jié)陽明,應(yīng)下失下。身熱腹?jié)M,口燥咽干脣裂,倦怠乏力,精神萎靡,舌苔黃燥或焦燥。脈沈細(xì)無力。此腑實未去,而氣陰大傷,用攻補兼施,標(biāo)本兩顧方法。
細(xì)生地15、元蔘15、沙蔘15、麥冬10、當(dāng)歸10、白芍20、元明粉1.5(沖)、大黃粉1.5(分沖)
濃煎分2次服.第1次藥后30分鐘,加服人蔘粉3~6。第2次藥后30分鐘,仍服人蔘粉3~6。俟轉(zhuǎn)矢氣,爲(wèi)欲便也。
加減法:
若病人陰分大傷,舌瘦且干,可用西洋蔘粉3~6代人蔘粉。
(十四)攻下熱結(jié),宣肺化痰,以定其喘
溫?zé)釖短祪?nèi)壅于肺,下灼大腸,表里同病。喘息胸悶,潮熱便秘,痰涎壅盛,舌苔黃厚而膩,脈象沈滑數(shù),右寸實大。肺氣不降,則大腸腑氣不通;腑實熱結(jié)不祛,上迫于肺,更使肺氣不降。肺與大腸,互爲(wèi)因果,遂成惡性循環(huán)。急當(dāng)攻下熱結(jié),以降肺氣,宣肺化痰,以通腑實,肺氣得降,大便得通,其喘自平。
杏仁10、瓜蔞皮20、炙杷葉15、生石膏15(先煎)、生大黃粉2(沖)
加減法:
若屬肺氣不宣,氣機(jī)失調(diào),可加蘇葉1~2、前胡6、生紫菀6。
若痰稠黃黏時,加遠(yuǎn)志10、黛蛤散10(包)、生海石10、旋覆花10(包)、茅蘆根各20。
(十五)清化痰熱以暢胸陽,攻下熱結(jié)而通腑氣
痰熱壅滯胸脘,燥屎踞結(jié)大腸。痰涎壅盛,胸脘痞滿,身熱口渴,腹?jié)M便秘,舌苔黃燥,脈沈滑而躁。用清化痰熱,攻下熱結(jié)方法。
瓜蔞仁20、枳實6、半夏10、黃芩10、川連粉2(沖)、元明粉2(沖)、旋覆花10(包)、杏仁10、大黃3
加減法:
若舌苔黃厚且干者,加重大黃之量。若脈象沈弦而畧弱時,可減大黃之量,加白芍15、黛蛤散15(包)。
若身熱有汗,口渴心煩,脈象有力。可于方中加生石膏20(先煎),以清陽明之熱。
(十六)清泄膀胱以利小便,攻下熱結(jié)而通大腸
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身熱煩渴,腹?jié)M便秘,小便赤少,澀滯熱痛,舌苔黃燥。脈象沈數(shù)。此屬大腸熱結(jié)又兼膀胱熱甚,水熱互結(jié)之證。用清泄膀胱以利小便,攻下熱結(jié)而通大腸方法。
生地黃15、赤芍9、黃芩10、黃柏6、元明粉2(沖)、生大黃粉3(沖)、滑石10(布包)
加減法:
若熱熾陰傷,舌絳且瘦者,加知母10、白芍15、花粉10、茅根20。
若心煩不寐,小溲赤痛者,加竹葉3、燈芯0.5、琥珀粉1.5(裝膠囊分服)。
(十七)苦寒堅陰,清熱止利
溫?zé)醿?nèi)迫大腸。瀉利頻繁,肛門灼熱,苔黃脈數(shù)。用苦寒清熱法,以堅陰止利。
葛根10、黃芩10、黃連6、生草6、竈心黃土30(包煎)、白芍10
加減法:
若腹泄較重,氣墜不升者,后墜里急者,當(dāng)加升陽止泄之品。用荊穗炭10爲(wèi)妙。
若舌苔根厚且黃者,可加生大黃2、焦檳榔10、焦三僊各6。
若氣分郁結(jié),少腹絞痛者,可加木香6、烏藥6。
(十八)清熱生津攻下熱結(jié),佐用涼肝以熄其風(fēng)
溫病氣分熱盛。高熱汗出,口渴飲冷,舌苔黃燥,脈沈?qū)嵪覕?shù),日晡潮熱,大便秘結(jié),腹?jié)M痛拒按,并見手足瘈疭,頸項強(qiáng)直,甚則角弓反張。用本法以清氣涼肝熄風(fēng)。
生石膏15(先煎)、知母10、連翹10、瓜蔞20、元明粉2(沖)、生大黃粉2(沖)、鉤藤10(后下)、菊花10、殭蠶10、丹皮10、羚羊角粉0.5(沖)
加減法:
若體質(zhì)薄弱者,仍需考慮陰分之不足。如舌絳干裂時,加北沙蔘10、生地黃15、元蔘10。
若體質(zhì)強(qiáng)實,脈象有力,舌根黃厚,可加重大黃之量,或加用紫雪散3(沖)。
(十九)清宣膽熱,疏理氣機(jī),以緩脅痛
陽明溫病,熱郁膽經(jīng)。身熱心煩,干嘔口苦,兩脅作痛。用清宣膽經(jīng)郁熱方法。
香豆豉12、片姜黃6、黃連6、黃芩10、旋覆花6(包)、竹茹6、半夏6
加減法:
若少陽膽經(jīng)熱郁較重,服上方后療效不明顯,可加柴胡6、川楝子6、蟬衣3。
若濕滯氣機(jī),與膽熱互阻,可加佛手片10、綠萼梅6、香附10。
(二十)宣燥熱以清肺胃,泄其火而利清竅
燥熱化火,上攻清竅,氣血壅滯。耳鳴目赤,齒齦腫痛,咽喉腫疼,口鼻干燥,舌苔薄黃而干,脈象滑數(shù)。用清宣燥熱方法。
薄荷1(后下)、連翹10、炒梔皮6、桔梗6、蟬衣3、生甘草6、桑葉10
加減法:
若齒齦腫痛者,加白芷1、防風(fēng)6、生石膏15(先煎)、黃芩10。
若頭暈者,加苦丁茶10、白蒺藜10、菊花10。
若目赤者,加木賊10、晚蠶砂10、竹葉6、野菊花10、赤芍6。大便干者,加龍膽草5。
(二十一)清透熱邪,以解溫瘧
溫瘧之發(fā)生,乃因邪熱壅盛于里,阻滯經(jīng)絡(luò),氣血不得宣通,津液耗傷所致。癥見但熱不寒,骨節(jié)疼煩,苔黃脈數(shù)。用清透熱邪方法。
知母10、生石膏30(先煎)、粳米30、桂枝木10、炙甘草6、青蒿梗10、蘆根20
加減法:
若舌苔黃厚垢膩,胃腸滯熱不清者,加焦四僊各10、雞內(nèi)金10。
注:此處所論之“溫瘧”,非屬能查到瘧原蟲之瘧疾,乃指但熱不寒,骨節(jié)煩痛之證。即吳鞠通《溫病條辨》所說:“骨節(jié)疼煩,時嘔,其脈如平,但熱不寒,名曰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二十二)疏風(fēng)清熱以暢氣血,解毒消腫而定其痛
大頭瘟或痄腮,初期惡寒發(fā)熱,繼則寒罷熱增,頭面紅腫熱痛,甚則目不能開,咽喉紅腫且痛,口渴,舌苔黃燥,脈象數(shù)而有力。此風(fēng)溫時毒侵襲衛(wèi)、氣,用疏風(fēng)清熱解毒方法,以消其腫痛,俟熱祛毒解瘀化,則病自愈矣。
薄荷2(后下)、牛蒡子6、桔梗6、片姜黃6、黃芩15、酒川連3(或馬尾連10)、生甘草6、元蔘10、連翹10、板藍(lán)根10、馬勃3
外用如意金黃散15,醋調(diào)外敷,保持濕度,以散熱消腫。
加減法:
若初起寒熱不退,熱郁不宣時,當(dāng)加用風(fēng)藥,如蟬衣6、防風(fēng)3。
若熱郁不開,大便不通,舌苔老黃垢厚,口氣甚惡者,方中加大黃3~6,或紫雪散1~3(沖),并禁服葷、腥、黏滯食物,祗進(jìn)稀粥。
若熱郁已開,火勢急甚,腫勢較重,紅腫發(fā)亮,脈象弦滑有力者,即于方中去疏風(fēng)之藥,加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品,如赤芍10、紫草10、地丁草10、花粉15、蚤休10、銀花30。
若熱勢已減,腫勢已消,皮膚濕疹加重,或流黃水,乃濕邪爲(wèi)患。忌食糖類食物,加二妙散以祛濕,并少入疏風(fēng)之品以化濕,且可用二妙散醋調(diào)敷。
又有痄腮初起,在火郁階段,醫(yī)生不明“火郁當(dāng)發(fā),火熱當(dāng)清”之理,早期即過用涼藥,反使火郁而腮腫不消,往往延至1~2月。切不可再用清熱解毒之品,必須改用疏風(fēng)通絡(luò),活血化瘀方法。
若初期過服寒涼,以致腮腫如核者,用柴胡6、升麻6、蟬衣6、片姜黃10、當(dāng)歸10、川芎10、桃杏仁各10、夏枯草10,以活血通絡(luò),軟堅消腫。
若腮腫經(jīng)久不消者,改用咸寒破結(jié),辛香通絡(luò),佐以化瘀之劑。方如:生牡蠣20、昆布20、海藻20、旋覆花10、夏枯草10、金果欖10、紅花3、蘇木10、大黃粉1~2、乳香粉1~2,后兩味同研細(xì)面,裝膠囊送服。
若腮腫不消,但氣血不足,體質(zhì)薄弱者,可用養(yǎng)血益氣,通絡(luò)化瘀之品。方如:當(dāng)歸尾10、赤芍10、川芎20、熟地15、白芥子6、麻黃2、柴胡6、黃芪10、蟬衣6。
(二十三)清氣熱以解溫毒,涼營血而透[?/丹]痧
爛喉[?/丹]痧,是熱毒壅滯氣分,躥擾營分,消灼津液,故見高熱口渴,煩躁不安。氣分熱毒壅滯,躥擾營分,血熱充斥,瀰漫肌膚,則肌膚潮紅,密布細(xì)如針尖,高出皮膚,壓之褪色之痧點。熱毒上攻,則咽部紅腫疼痛,甚則腐爛。舌紅苔黃脈數(shù)。用清透熱毒,涼營育陰方法/
蟬衣6、生石膏20(先煎)、黃芩10、生梔子6、連翹10、竹葉6、生甘草6、銀花15、元蔘25、丹皮10、鮮蘆茅根各30。
加減法:
若熱郁血分,舌絳且干,[?/丹]痧不透,可于方中加犀角粉0.5(沖)、赤芍10、紫草10、地丁草10。
若咽喉腫痛時,加六神丸60粒,每含5粒,每30分鐘口含一次。
若[?/丹]痧大致透齊,可于方中再加涼血育陰之品,如生地15、石斛10、花粉10。
(二十四)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以退低熱
氣分證后期,高熱雖退,但余熱未清,低熱口干,心煩胸悶,納谷不香,氣短神疲,舌紅少苔,脈細(xì)弱畧數(shù)。證屬余邪未盡,氣陰兩虛,胃失和降,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法爲(wèi)宜。
竹葉3、生石膏9(先煎)、半夏10、麥門冬10、甘草3、沙蔘30
加減法:
若年老體弱,中陽不足,脈象虛濡,舌胖苔白,加人蔘粉1~2(沖)。
若舌苔黃厚,或根膩厚,可加焦麥芽10、雞內(nèi)金10、香稻芽10,以消滯暢中。
(二十五)滋潤肺胃,兼以益氣,退其低熱
氣分證后期,邪熱已退,肺胃陰傷,津液虧乏,低熱不退,口燥、咽干,或見干咳,舌紅少苔,,脈畧細(xì)數(shù)。治用滋潤肺胃,兼以益氣方法,以退其低熱。
北沙蔘10、肥玉竹6、冬桑葉9、麥門冬10、生扁豆10、生苡米10、生甘草3、蘆茅根各30
加減法:
若虛熱化火,舌絳口干者,可于方中少佐苦泄折熱之品,如黃連3。
若陰虛脈細(xì)數(shù)者,可加地骨皮10、青蒿梗3、炙鱉甲10,以清虛熱。
若陰虛化燥,咳而痰紅者,加阿膠珠10、羚羊角粉1(沖)、干荷葉10。
(二十六)益其氣兼以育陰,培后天求其納谷
氣分證后期,邪熱已退,氣陰兩傷,夜寐不安,氣短乏力,胃不思納,脈濡弱而按之細(xì)弦,用益氣育陰方法,以培植后天,促其胃納。
黨蔘6、天門冬10、干地黃15、砂仁1、北沙蔘15
加減法:
若陰虛而血不養(yǎng)神,心煩不寐者,加用五味子10、生牡蠣20(先煎)。
若氣虛較甚者,可加茯苓15、炙草10。
若氣怯陽虛,下肢不溫,舌白淡潤,脈象沈弱遲緩者,加附片10~20、桂枝木(或桂心)3、生黃芪3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