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是我國江河湖泊中最常見的魚類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養(yǎng)殖品種。鯽魚的味道非常鮮美,用來熬湯、油炸都是一絕,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和四大家魚不同,鯽魚在靜水池塘中就能夠自然繁殖,只要不徹底清塘,在次年的池塘中就能發(fā)現很多小鯽魚。
鯽魚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鯽魚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小型魚,體重一般都不超過500克,市場上在售的鯽魚也基本上都在250克左右。事實上,鯽魚的最大體重遠不止于此,有些品種的鯽魚甚至還能長到10斤以上。
那么問題來了,鯽魚究竟能長多大呢?野生的鯽魚和養(yǎng)殖的鯽魚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鯽魚在我國的河流、湖泊中均有自然分布,野生的鯽魚基本都是二倍體,但也有雜交產生的三倍體和四倍體,生長普遍緩慢,體型也相對較小。一般來說,野生的鯽魚一年只能長到10公分左右,體重在100克上下,生長速度明顯慢于養(yǎng)殖的鯽魚。
以鄱陽湖為例。鄱陽湖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湖中有記載的魚類有136種,鯽魚和鯉魚是最常見的經濟魚類,這兩個品種的產量加起來曾占到全湖總漁獲量的30%以上。
鄱陽湖流域衛(wèi)星地圖
作為典型的季節(jié)性湖泊,鄱陽湖淺灘處的水生維管束植物非常茂盛,這些水草恰好為鯽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棲息場所。另外,鄱陽湖的水質也很肥沃,生產力高,餌料充足,非常有利于鯽魚的生長和繁殖。
為了摸清鄱陽湖中鯽魚的生長情況,國內的研究團隊曾隨機從漁民的漁獲物中抽取了1300多尾鯽魚,分別測量了體長和體重。調查結果表明,鄱陽湖的一齡鯽魚平均體長為10.1公分,二齡魚為13.6公分,三齡魚則為17.8公分。鄱陽湖鯽魚的小型化問題非常突出,調查樣本中有94%以上都是12公分以下的小型魚,有很多個體還沒發(fā)育成熟就被捕撈上岸了。
中國主要淡水湖中鯽魚的年齡和體長數據
對鱗片的分析顯示,鄱陽湖中的鯽魚幾乎沒有超過3齡的,低齡化現象同樣非常普遍。這種現象其實也不難理解,在十年禁漁之前,鄱陽湖的捕撈船就已經超過了20000艘,毒魚、電魚、炸魚的現象經常發(fā)生,而且是屢禁不止。
另外,湖中的“迷魂陣”增加得也很快,在1981年時全湖只有809部“迷魂陣”,到了1987年就快速增加到了9000部,“絕戶網”數不勝數。這種酷漁濫捕導致很多幼齡的鯽魚被捕撈上岸,其中不乏漁業(yè)部門在當年放流的魚苗,這也給漁業(yè)資源的修復帶來了極大阻礙。
鄱陽湖“絕戶網”
鄱陽湖其實是長江流域乃至全國自然水系的一個縮影,野生的鯽魚很難有長到3齡的機會。在目前已發(fā)現的巨型鯽魚中,梁子湖的野生鯽魚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最大體長達到了28.3公分,體重為650克,這基本上是野生鯽魚的體型“天花板”了。
鯽魚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很強,在不同的生境中獨自演化出了很多不同的品系,比如云南滇池的高背鯽、廣東的縮骨鯽、河南的淇河鯽、黑龍江的方正銀鯽等等。這些鯽魚品種比野生的鯽魚個頭兒更大,生長速度也更快,逐漸被人們開發(fā)成了重要的養(yǎng)殖對象。
“中科五號”異育銀鯽
以滇池的高背鯽為例,這種鯽魚具有生長迅速、肉質鮮美等特點,最大能長到6斤。再比如三倍體的方正銀鯽,這種鯽魚能夠通過雌核發(fā)育的方式繁殖后代,最大個體能長到3斤左右。雜交選育的蘆花鯽就更加夸張了,最大能長到13斤,和大型鯉魚相當。
2016年,云南滇池開湖捕魚(目前也已禁漁)
除了國內的原生鯽魚,我國還于1976年從日本引進了白鯽,也就是俗稱的大阪鯽。白鯽的原產地位于日本的琵琶湖,這種鯽魚體色銀白,非常漂亮(賣相好)。值得一提的是,白鯽的食性和鰱魚非常相近,都是以水中的浮游植物為生,因此在生產上可以用白鯽替代一部分鰱魚,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白鯽/日本鯽魚
不僅如此,白鯽的自然繁殖率很高,生長速度也很快,比普通鯽魚快12%~46%,起捕率高達90%以上,非常受養(yǎng)殖戶們的青睞。
在過去的40年時間里,國內的育種專家不斷對本土以及引進的鯽魚品種進行改良和雜交,極大地豐富了養(yǎng)殖品種。國內的研究機構還曾用鯉魚和鯽魚遠緣雜交,培育出了湘鯽,其生長速度是本地鯽魚的3.45倍,比鯉魚還快40%,雜種優(yōu)勢非常突出。從外觀性狀上來看,湘鯽更像鯉魚,在養(yǎng)殖條件下當年就能長到1.5斤,3年能達到5斤左右。
新品種鯽魚養(yǎng)殖
鯽魚究竟能長到多少斤?問題的答案和鯽魚的品種有很大關系。截止到2019年8月,全國共有17個鯽魚新品種通過了國家權威部門的審定,其中有7個是二倍體品種,9個是三倍體品種,還有1個是四倍體品種。
大型工程鯽
野生的天然二倍體鯽魚最大能長到30公分左右,最大體重在1.5斤左右。對于人工選育的品種(尤其是鯉魚和鯽魚的雜交后代),最大的能長到10~15斤左右。即便養(yǎng)殖的鯽魚越來越大,但消費者所喜歡的依然是體長10~20公分,體重250克上下的中小型鯽魚。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年全國的鯽魚養(yǎng)殖量只有4.8萬噸,而在2018年,鯽魚的產量就突破了277萬噸,這很大程度上都是新品種的貢獻。但對于鯽魚新品種來說,個頭越大不一定就越好,能否經受住市場的考驗,最終還是要看消費者的選擇。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