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面對兩個疲憊的孩子,我心里本就有些感觸。結果今天,看到馬云對一百多位校長的發(fā)言稿,全稿近一萬字,我逐字逐句讀完,竟有些淚目。
沉下心去關注教育的人,都是偉大的人。無論他做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只要他肯為教育思考、為教育行動、更為教育推動,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偉人。
我兒子前兩天對我說:“媽媽,我好想一下子穿越到60歲的時候。那樣,我就可以和爺爺一樣,沒有工作沒有學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隨時可以看電視,想去哪兒就能去哪兒?!?/p>
我聽完他這句話,半晌都沒答話。
這孩子,對現在的生活多么不滿意,才想到跳過這最好的幾十年,直接去過老年生活?
這句話,讓我心疼。雖然我知道,他只是對現在學習壓力的吐槽,一種情緒的宣泄,不是真的想如此??墒?,這依然折射出他的部分感受。
這兩天,他這句話,一直繞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是否,我給他的自由太少?
是否,這社會、這學校給他的壓力,太大?
是否,他看到的陽光、世界還很有限?
以后,我該如何調整我引導他的方式?
馬云10月15日在阿里巴巴西溪園區(qū),面對來自全國的115位基礎教育名校校長,圍繞教育改革和校長領導力,進行了一場深入的交流。
馬云的發(fā)言稿雖然是針對校長的,但是其中很多觀點,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所以,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同時更為了深化自己的理解。
育兒路上,我一直在學習、反思、實踐和總結,卻依然覺得有些事情做的沒有那么好,一些現象看得沒有那么透。
所以,我們需要站在偉人的肩膀看,通過的他的目光,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角。
過去百年,尤其是過去四十年,中國最大的成功就是用教育把整個國家?guī)肓艘粋€以科學和知識為主導的時代。
在我小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知識就是力量”,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當知識改變個人命運的時候,國家的命運也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我或許和馬云是一個年代的人?我小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也是“知識就是力量”。家長們砸鍋賣鐵也希望孩子能讀好書,考上好大學。
如果說,那時候這個是個成功;
那么我想說,現在這個有些過了。準確的說,有些人把“科學和知識”狹隘化了!
家長、學校都太看重“科學和知識”,忽略了孩子的性格養(yǎng)成、品德塑造和品味生活。
大家太專注在“學習成績”這件事上,忽略了其他對人生更加重要的內容。
對小學來說,無論課程表做的多么豐富,實際上的最多的課依然語文、數學、英語。很多副課,不但沒有專門的副課老師,而且基本都會換成語數英。
孩子發(fā)回來的書,比如科學、道德、傳統(tǒng)文化、藍色海洋……一個學期過去了,這些書依然是嶄新嶄新的。
我兒子有一天放學,非常郁悶地對我說:“媽媽,我們今天上了四節(jié)語文課,我都快上吐了?!?/span>
這個學期,我做憲法題,一邊做一邊心情郁結。每一個模塊有視頻、有文章,題目還有30道,大人不查網絡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何況三年級的孩子?全部做完,沒有一個小時都下不來。關鍵是,大人都做得頭腦發(fā)昏,孩子呢?又有幾個大人是拉著孩子一起看一起做的?超越他們理解范疇的內容,即便拉過來,又能有什么收獲?
若學校真覺得這些重要,請單獨拿出一節(jié)課,讓老師統(tǒng)一給孩子在課堂上認認真真講一講!若覺得不重要,也請不要搞這種形式化。
科學和知識,不是只有“語數英、史地生”,孩子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學習和成長。
學??梢员WC孩子在學校里不出問題,但沒辦法保證他一輩子不出問題。我去以色列時,請教以色列的教育部部長:以色列孩子為什么那么獨立?
他告訴我,以色列的小學生有野外生存課程。這個課程真的會有孩子發(fā)生意外。
教育不是確保孩子沒有危險,而應該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危險,如何解決問題。
教育不是確保孩子成功,而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面對挫折,面對成功和成功背后的失敗。
不止我看到了這個問題,馬云也看到了,提出來了。
我希望他的發(fā)言,能讓更多的人重視起這個問題。
父母們害怕孩子受傷,但是遠不及學校和老師害怕孩子在學校里受傷!
我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像這幾年這般,對“矯情的家長”深惡痛絕!
若不是家長看到孩子身上出現一點兒小磕小碰,就去找老師、找學校,討說法、要高額賠償,哪有現在各個學校的如履薄冰、膽戰(zhàn)心驚?
午休,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老師們不敢讓孩子去操場上自由活動!
不是窩在教室里做題,就是臨時被哪個語數英的老師占用,正兒八經地講課。
怪學校嗎?
怪老師嗎?
可是,哪一個校長/老師背后,不是一個家庭?
他們若是因此丟了職位、沒了薪水,他們的妻兒老小怎么辦?
風險,不是誰都有能力去承擔的,也不是誰都有膽量去承擔的。
所以,我沒有哪一個時刻,像現在這般,如此渴望遇到一個有擔當不怕事兒的老師或校長!
今天,所有的學校都一樣;未來,可能每所學校都不一樣。過去為了培養(yǎng)標準化的人才,不管是楠木,還是金絲楠木,統(tǒng)統(tǒng)做成三合板。未來需要的是個性化的人才,學校的管理肯定不一樣,上課不一樣,方法不一樣,評價體系也不一樣。
未來的學校,學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智慧。
如果說,我上面說的那一段話,都是在吐槽的話;那么馬云的這段話,便給了我希望。
學校,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應該是智慧。包括學習的智慧、處世的智慧以及做人的智慧。
語數外確實重要,但是它們遠遠沒有重要到舍棄其他所有的所謂副科科目。
今天的很多孩子,難以接受挫折和挑戰(zhàn)。網絡上,有因為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挫折,邁不過去,接受不了,而選擇放棄生命的,年齡不一,小到小學生,大到博士生。
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沒有經歷過失敗的心,不是勇敢的心。
馬云說,就他個人而言,也許最大的經驗之一就是這一路走來沒有成功過。
我們都太看重結果,總覺得一次失敗比天還大。
告訴孩子,一定要努力,一定要成功。
可是,失敗了,又如何?!
就是全民都看重的“高考”產生的那些落榜生,不也都在勇敢地面對結果,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嗎?
成功固然好,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太看重成功的同時,會失去很多比成功更重要的東西。
我們在陪著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不要太在意結果,更多的要關注過程,過程中孩子獲得了多少快樂、得到了多大的成長。同時,失敗是難以避免的,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只有我們告訴孩子這些真實的事情,他們才會有自信面對未來。
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出隔壁家鄰居的孩子,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很多孩子的教育不好跟媽媽有很大關系,自己學習不好的媽媽尤其焦慮。媽媽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yōu)秀;孩子說,你瞧瞧別人家的媽媽多好。讀書有些人是天賦,有些人就是天才,一定要跟他學習,那你為什么不把我生得像別人那么聰明呢?
“那你為什么不把我生得像別人那么聰明呢?”——就是最后這一句話,瞬間讓我淚目。
如果孩子真的對我們問出這句話,那意味著孩子的心里該有多痛!
誰不想聰明些、優(yōu)秀些?
我也很想變得聰明,我也很想像別人家孩子那樣優(yōu)秀??墒?,我做不到。面對著父母過高的要求和滿眼的失望,孩子無奈而沮喪,傷心且自卑。
如果真的有孩子問出這句話,我們一定要抱抱他,告訴他:“對不起,媽媽不該把你和別人對比。”
平凡的父母們,你們有多大的底氣去教育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去成長?
你的方式要是真那么優(yōu)秀,你現在為何依然平凡?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過高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要用自己刻度有限的尺子,去丈量孩子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我們不要做孩子的天花板。
我們要做的,不是批評否定孩子,不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安排做事;而是練就一雙慧眼,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進行認可和強化,在他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給他鼓勵和支持。從而,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內在力量,發(fā)展出獨立自信的品質,走出屬于他們的人生。
現在的孩子知道的比老師還多。年輕人知道的,我們不一定知道。我們是裝著知道,而孩子是裝著不知道。所以老師要從“教”向“育”轉變。
有沒有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一個真正厲害的老師不是看他能把一個天才學生教成什么樣,而是看他能給一個普通學生帶來什么改變。
馬云說的上面這段話,同樣適合家長。
一個真正厲害的家長,不是把天才孩子教成什么樣,而是面對普通的孩子,我們能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我常說:父母用大量的時間去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點”,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父母是要“育兒”的,不是“教知識”的。
若說老師的“育”越來越重要,那么,家長的“育”便是一直都很重要。
不要把孩子看得手無縛雞之力之力,更不要以為他永遠長不大。不要總是覺得我們是父母,肯定比孩子懂得多,總是忽略孩子的想法。
我們要用成熟、尊重的態(tài)度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有信心把心里的任何話都敢告訴你。
我們把孩子教到考N個100分,都不如教給孩子獨立、自信、有抗挫能力。
哪個是本,哪個是末?若我們傻傻分不清楚,早晚有一天,我們和孩子都會面對痛苦。
我們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只有很少數的人是因為相信而看見。
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如果我們選擇先“相信”,我們就會有很多“看見”。但是,若是我們一定要先“看見”,也許我們就會少了很多“相信”。
我婆婆有一次做了蒸白菜,那是他們年輕的時候,實在沒吃的了,就把白菜切塊,拌上面粉上鍋蒸,然后調好蒜醋水,出鍋以后淋上去吃。
那天我公公買了很多白菜,我婆婆就蒸了一些。
出鍋后,我婆婆調了一碗,對我女兒說:“玥玥,你吃這個嗎?有點不太好吃,你想吃嗎?”
玥玥看了一眼:“呃~不吃?!?/p>
我婆婆見狀,果然不吃。端著碗回屋自己吃去了。
過了十幾分鐘,我忙完了我手上的事情,調了一小盆,分成三碗,兩個孩子一人一小碗,我一大碗,端到餐桌上,對他們說道:“孩子們,吃飯了。奶奶做的非常好吃的新菜!媽媽都沒吃過,趕緊過來嘗嘗吧。”
倆孩子過來,看著我吃得香,也端起碗吃了起來。玥玥吃完一碗,還沒吃過癮,又讓我調了一碗。
我婆婆出來一看,很驚訝,也很開心。
這就是先“看見”還是先“相信”的區(qū)別。
東西都是同樣的東西,但是心態(tài)不同,結果截然不同。
我婆婆在心里預設了一個答案:這樣的東西孩子們應該不愛吃吧。
懷著這樣的心態(tài),去問孩子,她每一個微表情、每一個字能傳遞出“這個東西不好吃”的信息,所以孩子還沒嘗,就開始抵觸。
但是,我們要先相信孩子會愛吃,然后去叫他們吃,那就很有可能出現另一個景象。
當然,也不排除孩子們真的不愛吃,吃了幾口放棄了。那至少他也嘗試了,不會出現還沒嘗就先拒絕的情況。
這個道理,用在孩子上特長課、參加考試/競選/比賽,都是一樣的。
當你相信孩子能做到的時候,你的所有言行都會給孩子傳遞出信任的支持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大到讓孩子跨越“火焰”去前行,無論孩子成敗與否,孩子都從我們這里得到了力量。
反之,我們若不相信孩子能做到,孩子注定從我們這里得不到力量感。無論成敗,都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
朋友們,想一想我們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我們是先“看見”,還是先“相信”?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