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鷂 是鷹科鷂屬的一種鳥類,主要分布在北非、歐洲和亞洲,常見于沼澤中的蘆葦叢。在中歐它們是鷂屬中體形最大的一種。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鷹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鷹科 Accipitridae
屬:鷂屬 Circus
種:白頭鷂 C. aeruginosus
白頭鷂身長43-54厘米,翼展115-130厘米,雌性較大。
雄性重400-650克;
雌性重500-800克。
雄性
雌性
白頭鷂羽毛全身為深褐色,雄性的羽毛偏紅棕色。肩膀和翅膀的尖端白色或者淡黃色,肩膀和翅膀的尖端白色或者淡黃色。
翅膀比較窄,翅膀的中部銀灰色,翅膀的尖端黑色。尾部長,呈灰色。
白頭鷂頭的上部和喉部是淡黃色,從眼睛到腦后有一道深色的條紋。
白頭鷂的叫聲,只有在孵育地,尤其是在它們剛從過冬地區(qū)回來后,能夠聽到。它們主要用來吸引對偶或者保護領域。
雄鳥在俯沖時發(fā)出鼻音的hij?e、qui?或者kj?h。在抵抗對手保護領域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比較軟的鼻音的guig。雌鳥在孵蛋的時候會發(fā)出沙啞輕輕的psie...的聲音。
白頭鷂使用低空、翅膀呈V行、左右搖晃的滑行來尋找食物,它們采取出其不意地襲擊,一般它們在地面上襲擊,很少在水上或者空中。
視頻-林中飛行的白頭鷂
它們的食物中70-80%是鳴禽和水禽如鴨科、黑水雞和骨頂雞。假如有足夠多的田鼠的話它們的食物組成部分也可能包含大量田鼠。
此外還有少量小哺乳動物以及魚、蛙、蜥蜴和比較大的昆蟲。
雖然在它們的食物中鳥類占相當大的比例,但是在它們的巢附近很難找到獵物的羽毛。一般它們就在抓到食物的地方吃,這往往就在曠野或者在樹樁上,不像其它一些猛禽那樣它們沒有專門進食的地方。
從三月和四月開始可以觀察到雄性白頭鷂的求偶飛行,它們向著雌鳥俯沖,然后突然向旁邊斜飛出去。
巢很特別,一般筑在水面上蘆葦密集的地方或者沼澤地植被多的地面上,偶爾也會筑在麥田里,很少筑在草地上。巢由一大堆樹枝、蘆葦和類似的物質(zhì)組成,白頭鷂的巢比其它鷂屬鳥的巢大。幾乎只有雌鳥參加筑巢的工作。
白頭鷂每年只繁殖一次。它們從五月初開始繁殖,最晚可能延遲到六月。通常每巢產(chǎn)下四至五枚卵,個別情況下雌性可以產(chǎn)下高達八枚卵。
卵呈橢球形,表面光滑,沒有光澤,藍白色,在孵卵的時候往往被筑巢用的東西染成其它顏色。只有雌性才負責孵化,在此期間雄性會采集食物喂養(yǎng)雌性。孵化期為31至36天。
幼鳥孵出后只有在頭上、軀干上和大腿上有絨毛,絨毛無法覆蓋住身體,因此可以看到粉色的皮膚。新孵出的白頭鷂上喙是黑色的,下喙是肉色或者粉色的。喙的邊緣是紅色的。隨著幼鳥逐漸長大它們的喙邊緣和腿變成黃色,眼睛邊上的皮膚成為黑灰色,喙完全黑色。在變色的過程中喙根一開始是淡藍灰色的,然后慢慢變黑。
幼鳥剛孵出的七至十天里雌性照管它們,在這段時間里幼鳥和雌性全部由雄性喂養(yǎng)。雄性會飛過巢時在飛行中把獵物投 下,也會降落到巢邊交給雌性。
在此階段后兩只成鳥都開始狩獵,共同喂養(yǎng)幼鳥。21至28天后幼鳥羽翼健全,35至40天后它們能夠飛行。在剛飛出后的十四天內(nèi)它們依然徘徊在巢附近。一般要到23個星期后它們才完全自立。
白頭鷂具有遷徙性,八月底至十月初它們通過法國、西班牙、直布羅陀然后沿非洲大西洋海岸飛往它們的越冬地,有些甚至飛到塞內(nèi)加爾,有些也在西班牙和法國過冬。
三月中至四月初它們返回孵育地,在北非、歐洲(除不列顛群島外)、亞洲(西亞至庫頁島和朝鮮)以及新幾內(nèi)亞、留尼汪、馬達加斯加和科摩羅有白頭鷂孵育,主要地區(qū)是俄羅斯的平原地區(qū)、北歐和中歐。
從19世紀末開始由于狩獵、偷蛋和破壞孵育地區(qū)白頭鷂的數(shù)目大量減少。從1970年代開始其數(shù)量又開始增加,原因是全年保護以及禁止使用DDT等化學藥劑。由于生活地帶的破壞(沼澤和濕地)它們依然受到威脅。
白頭鷂在蘆葦叢中筑巢,近年來由于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水慢慢的滲進蘆葦叢中,蘆葦叢能忍受一點鹽分,但當海平面上升的越來越高時,大量的鹽分會使蘆葦叢大量枯死,少了棲息地,白頭鷂就無法繁殖,導致它們的數(shù)量銳減,面前白頭鷂的處境正岌岌可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