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文字眼
食谷欲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干嘔、吐涎沫,頭痛者。
二、組成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三、方解:
1.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fēng)邪,開腠理。(《本經(jīng)》)
2.生姜:增強吳茱萸散寒,同時可以消除吳茱萸的刺激性,加強止嘔吐之效。
3.人參:甘溫,大棗甘平,可補虛和胃,以復(fù)中焦升降之功。
4.大棗:甘甜生津,緩解吳茱萸的刺激作用。
本方用吳茱萸溫化寒飲水濕;人參,大棗生津;重用生姜,一是散水飲水濕,二是止嘔和中,抵消大劑量吳茱萸的辛辣怪味。
四、辨證要點
陽明中寒、三陰證均可運用,以干嘔、嘔吐痰涎清水,或兼見頭痛劇烈、下利、胸滿、手足厥冷、煩躁欲死等癥為主,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水滑,有齒痕。
1.陽明中寒,食谷欲嘔,或胸滿,或胃痛,或嘔吐清水。
2.太陰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3.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jié)M寒疝。
4.腹診:胸滿,心下痞硬,脅下攣急(兩章門之行上下攣急),右小腹結(jié)聚,按之疼痛等證。
5.脈沉細遲。
五、病機辨證
三陰寒濕水飲證。
六、臨床應(yīng)用
1.神經(jīng)性嘔吐、呃逆。
2.高血壓引起的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偏頭痛,劇烈頭痛。
3.腦腫瘤、腦炎。
4.男科寒疝、縮陰、陽痿、陰囊疼痛、睪丸積液等癥。
5.焦慮、失眠等精神疾病。
6.腹痛、胃痛、下利。
7.胃脘反酸,吐酸。
七、加減運用
1.葉天士用法:去甘壅之大棗,加茯苓,生姜易干姜,或干姜生姜并用,有理中湯之義;嘔吐者加半夏,去生姜加干姜,有大半夏湯之義;寒濕泄瀉,加平胃散與草果。
2.合大半夏湯治療胃痛。
3.合附子粳米湯治療食入即吐或嘔噫吞酸。
4.合四逆湯治療食下納拒,完谷不化。
5.合大烏頭煎治療胃痛兼大便忽閉忽溏。
6.合四逆湯、左金丸治療?脹、吐涎沫。
7.合半夏瀉心湯治療納谷欲吐、腸枯不便,合旋覆代赭湯治療嘔吐或胃痛。
8.合上小柴胡湯,澤瀉湯,真武湯都可以治療頭痛。
9.沒有明顯嘔吐動作,無頭痛,但口流涎沫者。不可一見頭痛嘔吐就畫地為牢,認為是吳茱萸湯證;同時,也不能因為沒有頭痛或嘔吐證,就武斷棄用吳茱萸湯。
10.與柴胡桂枝干姜湯合方治療青光眼,有浮腫時本方與當歸芍藥散合方。
11.本方與生姜瀉心湯合方治療嘔吐清水,腸鳴,完谷不化而下利。
八、類方鑒別
1、小半夏湯以惡心嘔吐為主,但不頭痛;而吳茱萸湯一般惡心嘔吐與頭痛一起發(fā)作,且還可用于煩躁欲死、狂躁不休等證。
2、大黃甘草湯的嘔吐是陽明熱郁嘔吐。
3、當歸四逆湯治療之頭痛是太陽表虛少陰虛寒血虛瘀堵的頭痛,伴四逆厥冷,脈微欲絕,與本方有明顯區(qū)別。
九、方歌
吳茱萸湯參棗姜,一升三三六兩。
【臨床驗案】
1、胃炎頭痛案
患者,女,29歲,門診號10123243,2011年8月初診。經(jīng)常頭痛惡心,胃有膨脹感,翻身時胃內(nèi)有振水聲,飲食減少,口中黏,吐涎沫,口中異味,大便稀,日3-4次,早上必去廁所,嚴重時頭痛欲吐,精神乏力,心煩易怒,月經(jīng)量減少,睡眠差,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細無力。予吳茱萸湯合生姜瀉心湯,方用:吳茱萸6g,黨參1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黃芩10g,川黃連4g,生姜15g,紅棗6枚,7劑,水煎服。藥后諸癥明顯好轉(zhuǎn),飲食增加,頭已不痛,大便日2次,再給上方7劑,后知已愈。(選自《胡希恕傷寒論方證辨證》陳雁黎。)
2.眩暈
黃某,女,34歲,1970年以來,經(jīng)?;碱^暈、眩暈、干嘔,甚則暈倒,經(jīng)數(shù)家醫(yī)院皆診斷為“梅尼埃病”,1972年1月來診。頭頂痛甚,干嘔,吐涎沫;眩暈時,天旋地轉(zhuǎn),如坐舟中;四肢乏力,手足清涼,面色萎白無華,舌淡潤少苔,脈微細。此為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病屬厥陰陰寒上逆頭痛眩暈。法宜暖肝溫胃,通陽降濁,以吳茱萸湯主之:吳茱萸10克,潞黨參20克,生姜30克,紅棗30克。4劑。
上方服4劑,嘔吐止。頭痛、眩暈,明顯減輕。但仍眩暈,其所以眩暈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腎。宜繼進溫補脾腎之劑,以理中湯加味緩緩服之:潞黨參20克,炒白術(shù)18克,炙甘草15克,干姜30克,制附片30克(久煎),茯苓15克,肉桂10克(研末沖服)。
服20余劑,諸恙悉安。1979年7月追訪,自從痊愈以來,再未重犯,始終堅持全勤。(選自《范忠林六經(jīng)辨證醫(yī)案》醫(yī)案)
3.臟躁
李穎醫(yī)案:崔某,女,54歲。平素性情抑郁,常煩悶焦躁,噯氣嘆息。近1年來逐漸加重。多處投醫(yī),均以更年期綜合征論治。投以逍遙散、甘麥大棗湯、百合地黃湯類,皆不奏效。近10天來,每睡至雞鳴時分,焦躁煩悶欲死,不自主,胡言亂語,說唱不休,至平旦時分,自覺舌下有津液自生,口舌潤,則說唱止。曾用大劑量鎮(zhèn)靜抗焦慮藥治之,效果不佳。邀余診之。診見:患者面色晦暗,體態(tài)虛浮肥胖,脘腹脹滿,按之則濡,不欲飲食。脈沉細而緩,舌淡嫩、苔少。辨證為少陰陽虛,厥陰氣逆之臟燥(更年期綜合癥)投以吳茱萸湯:
吳茱萸、人參各9克,生姜18克,大棗12枚。1劑,日3次服。
藥后當夜雞鳴時分無發(fā)作。令再服原方2劑,諸癥若失。今八月中旬,遇機隨訪,健康如故,至今無復(fù)發(fā)。(選自鄧文斌《經(jīng)方方證探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