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味甘,性溫。主溫、滲、升陽。入少陰、太陰、厥陰。
藥癥: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fēng)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黃芪臨床上是一味很常用的藥。尤其是時方派,對它更是情有獨鐘。但是時方派對它的藥性以及藥癥的病機認知上,卻存在著根本錯誤。他們始終認為,黃芪是一味補藥,能托里固表,實證不能夠使用。實證使用了會斂邪,加重病情。因此,嚴重限制了黃芪的治療范圍。
黃芪這味藥,其實是一味十分溫和的好藥,主治范疇是很廣的。
黃芪,產(chǎn)地在北方,尤其是內(nèi)蒙產(chǎn)的為上品,野生的療效更佳。
但是,如果種植超過五年以上而采收的,就不能用了,象人一樣,太老了,不中用了。因此,要選用3-4年左右的,療效最好。其實,現(xiàn)在想找5年以上的,也不容易。因為現(xiàn)在的人,急功近利,養(yǎng)殖的不到年頭就采收,急于賣錢了。
學(xué)生:野生的也這樣嗎?
是的
這味藥注意,要生用,不要蜜炙,否則,就喪失了其淡滲的作用。黃芪的藥性有些特殊,首先是味甘。甘味,有甘滋和甘淡的區(qū)分,黃芪是兩者都占了。這味藥,初嘗是甘淡,繼續(xù)細細品味,則會有明顯的甘甜味。甘淡能夠滲濕邪水飲,而甘甜,也就是甘滋,則能養(yǎng)津液。因此,對于水飲不化津液的,尤其適用。水飲不能溫化津液,一般多體現(xiàn)在虛勞病上。有水飲,是因為陽氣不足了,到了一定階段,不能正常的蒸化水飲為津液了,就又體現(xiàn)出了津液不足而燥熱,這種熱,不是那種大熱,而以低熱多見。也就是時方派講的“氣陰兩虛”。我們叫水飲不化津液,虛實寒熱夾雜。黃芪淡滲祛除水飲,同時還能甘滋而補津液,這是它的特殊之處,和白術(shù)是一個功能。
它性溫,這個溫性,是緩慢和平和的,能夠潛移默化的溫助元陽,助陽氣由內(nèi)升發(fā)到體表,因此說,它有升陽作用。真正的陽旦湯,應(yīng)該是有黃芪的,也就是說,該是黃芪加桂枝湯。什么叫陽旦?就是陽氣剛剛由陰出陽,開始聚集和升發(fā)的意思。旦,就是早晨太陽剛出來的那個時候??慈粘?,就理解什么是陽旦了。由陰出陽,陽氣尚弱,還帶著不少陰寒之氣,就是這個狀態(tài)。六綱上,這個狀態(tài),就是歸屬于厥陰了。寒熱錯雜,以寒為本,不化津液,出現(xiàn)津虧熱燥,這個時候,正好是用到黃芪。另外,因為黃芪升陽,所以,它的藥力多達肌表,能充斥四肢百骸。這也是黃芪多主表證的原理所在。黃芪能入少陰、太陰、厥陰這三個病位。
藥量上呢,因為它滋味偏于淡薄,性情溫緩,所以,必須重用才行。我的經(jīng)驗是,一付藥里面,黃芪最小不能小于60克,最大可以用到500克。
下面,我們講講藥癥。
第一個藥癥,“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
癰疽,大家都知道,就是外科的常見瘡瘍腫毒,日久則會潰敗流膿,久不收口。書中稱之為“癰疽久敗瘡”。
我們認為,四肢百骸皆屬于表,尤其是皮膚肌肉的瘡瘍,更是表證無疑。癰疽瘡瘍,有寒性和熱性之分。熱性的,發(fā)病急,紅腫熱痛的厲害。寒性的,發(fā)病緩,多以漫腫麻木為多見。時間久了,熱性的,也會潰爛流膿,陽氣旺的,化膿之后,就會逐漸收口長肉,恢復(fù)正常。如果瘡腫嚴重,面積大的,一旦潰爛后,陽氣損傷了,瘡口就會纏綿不愈,轉(zhuǎn)為寒性。而寒性的癰疽,一旦潰爛后,更是清淡的膿血不斷流出,甚至形成漏道,久治不愈。熱性的腫毒瘡瘍,還沒有潰爛,陽氣尚足的,沒有見到少陰表虛寒征象的,不要使用黃芪。這個時候,還沒有化膿,氣血還沒有被損耗,需要用藥內(nèi)消。需要用寒涼藥去解決。比如漏蘆連翹湯就是針對熱性腫毒瘡瘍的。熱性的瘡瘍潰爛了,傷損了氣血,陽氣被消耗了,出現(xiàn)了少陰虛寒癥狀了,這叫陽轉(zhuǎn)陰,變?yōu)樘摵幾C了,才可以使用黃芪。寒性的瘡瘍呢?即使沒有潰爛,也要馬上用大量黃芪去對治。
寒,必有水飲,寒飲濕邪積聚,會形成寒性腫毒。潰爛流膿,更是痰濕寒飲外發(fā)的一種表現(xiàn)。尤其是形成了慢性瘡瘍,久不收口長肉,流膿淌水的,膿液稀薄,甚至臭穢,不斷地損耗著陽氣和津液,這都是屬于表虛寒的少陰病。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溫陽,向外滲出寒飲濕邪,要祛腐生新,同時還要補充受損的津液。黃芪,正是對證的好藥。
你們說,黃芪是固表斂邪嗎?不但不是,它反而是在泄出在表的寒飲痰濕。因此我以前常說,黃芪是滲表濕的圣藥。凡是虛寒表濕的,都少不了它。風(fēng)水,是不是要用到它?防己黃芪湯,少了黃芪試試?風(fēng)濕病,黃汗病,都少不了它。前提是,要符合三陰虛寒證才行用藥,首先一點就是別把寒熱搞錯了。
“經(jīng)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jié),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nèi)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span>古人的這句話,要始終銘記。
痰濕寒飲都排干凈了,他瘡口還不愈合,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用了黃芪,可以“排膿止痛”。時方派說法是,“托里生肌”。又說它“升陽舉陷”。升陽舉陷,說的不是上下,說的是表里才對。把里面的陽氣溫升到表位,不讓表邪內(nèi)陷。你要是用在什么脫肛,胃下垂上,說它能升舉,那就錯了。
我們臨床上,應(yīng)該給黃芪下一個功能定義,即:溫陽解表,滲濕祛風(fēng),利水潤燥。
第一個藥癥,我們講完了,
再看一下第二個藥癥,“大風(fēng)癩疾”。
大風(fēng),說的是很嚴重的風(fēng)邪,包括中風(fēng),嚴重的歷節(jié)風(fēng),也就是嚴重的類風(fēng)濕,乃至于麻風(fēng)病。
癩疾,指的是復(fù)雜的、頑固的皮膚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