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連翹一兩(30g) 金銀花一兩(30g) 苦桔梗六錢(18g) 薄荷六錢(18g) 竹葉四錢(12g) 生甘草五錢(15g) 荊芥穗四錢(12g) 淡豆豉五錢(15g) 牛蒡子六錢(18g)
【用法】 共杵為散,每服六錢(18g),鮮葦根(30g)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也。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藥理作用】 具有解熱、抗炎、抗過敏、抗組織胺、抗病毒、抗菌、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中醫(yī)證】 風熱表證(溫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身體疼痛,或咽痛,或咳嗽,口渴,舌紅,苔薄黃或黃白相兼,脈浮數(shù);或麻疹初起。
【西醫(yī)病】 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麻疹初起、以及腦炎、急性腮腺炎、過敏性蕁麻疹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風熱表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風熱襲表,營衛(wèi)受邪所致。風熱侵襲肌表營衛(wèi),營衛(wèi)奮起抗邪,正邪斗爭,則發(fā)熱;衛(wèi)氣抗邪于外而不能固護、溫煦肌表,則惡風寒;經(jīng)氣郁滯,則頭痛,身體疼痛;邪熱搏結(jié)于咽,則咽痛;邪熱擾于肺,肺氣上逆,則咳嗽;熱傷陰津,則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皆為風熱侵襲,營衛(wèi)受邪抗邪之征。治當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方中薄荷、牛蒡子辛涼透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毒利咽,共為君藥。因辛涼藥物較辛溫藥物解表作用緩和,所以重用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與辛涼薄荷、牛蒡子相用,以增強清解風熱之邪,使邪熱從外而解;竹葉清瀉邪熱,以防邪熱攻心,共為臣藥。熱傷津,以蘆根清熱生津;熱結(jié)咽喉,以桔梗清熱利咽;熱搏肌膚營衛(wèi),荊芥、淡豆豉味辛既助薄荷、牛蒡子疏散表邪,又防止金銀花、連翹寒涼太過凝滯,共為佐藥。甘草益氣和胃,助營衛(wèi)抗邪,與桔梗相用,以增強利咽解毒作用,并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辛涼透表,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
配伍特點:辛涼透表藥配清熱解毒藥,使風熱之邪從表而散;辛涼疏散藥配辛溫藥,以增強透達疏散;清熱解毒藥配辛溫藥,使清熱藥不寒凝。
討論:銀翹散方中主藥(君藥),有認為是牛蒡子、薄荷,有認為是金銀花、連翹。根據(jù)銀翹散治療病證是風熱表證,所以確立方中主藥必須與治療病證相一致。風熱表證之病位在表,治當選擇牛蒡子、薄荷辛涼解表藥為主;而金銀花、連翹則是以清熱解毒為主,即使有解表作用,也不及牛蒡子、薄荷,所以將金銀花、連翹作為方中主藥與病證不相符合。
再則,方名用藥不一定就是方中主藥,如十棗湯以大棗命名,大黃附子湯中以大黃命名等。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風熱表證的基礎(chǔ)方,臨床應用以發(fā)熱,微惡風寒,咽痛,或咳嗽,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以清熱解毒;若衄者,去荊芥、豆豉,加白茅根、側(cè)柏炭、梔子炭,以清熱涼血;若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氣;若胸膈悶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氣化濕解郁;若麻疹初起者,加生地黃、赤芍,以涼血解毒;若麻疹透發(fā)不暢者,加浮萍、蟬蛻,以清熱透疹;若瘡瘍者,加蒲公英、大青葉、紫花地丁,以解毒消癰等。
3.注意事項:風寒表證者禁用。
【方論選錄】
秦伯未:“一般用銀翹散,多把銀花、連翹寫在前面。我認為在溫病上采用銀翹散,當然可將銀、翹領(lǐng)先,但銀、翹是否是君藥,值得考慮。如果銀翹是君藥,那么臣藥又是什么呢?我的意見,銀翹散的主病是風溫,風溫是一個外感病,外邪初期都應解表,所以銀翹散的根據(jù)是‘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稱為辛涼解表法。這樣,它的組成就應該以豆豉、荊芥、薄荷的疏風解表為君;因系溫邪,用銀、翹、竹葉為臣;又因邪在于肺,再用牛蒡、桔梗開宣上焦;最后加生甘草清熱解毒,以鮮蘆根清熱止渴煎湯。處方時依次排列,似乎比較愜當。既然以解表為主,為什么用清藥作為方名?這是為糾正當時用辛溫發(fā)汗法治療溫病的錯誤,不等于風溫病只要清熱不要解表?!保ā吨t齋醫(yī)學講稿》)
【方歌】
銀翹散主風熱疴,竹葉荊牛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辛涼平劑效果好。
ft; margin: 0cm 0cm 0pt 5.65pt" align="left">
再則,方名用藥不一定就是方中主藥,如十棗湯以大棗命名,大黃附子湯中以大黃命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