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同契闡幽(上篇 養(yǎng)性卷)
朱云陽著
上 篇(中 養(yǎng)性卷)
中卷言養(yǎng)性,共計三章,乃上篇之中也。
此卷專言養(yǎng)性,而御政伏食已寓其中。蓋先天祖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出中黃,為萬化之主宰。舉性則命在其中,舉養(yǎng)性則元精元氣併歸元神之中矣。知而養(yǎng)之,方契黃帝老子虛無自然大道。故末篇又稱黃老養(yǎng)性。
煉己立基章第六
此章言煉己立基,在乎得一,乃養(yǎng)性之初功也。
(一)
內(nèi)以養(yǎng)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nèi)照形軀。閉塞其兌,筑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yǎng)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此節(jié)言煉己之初基也。
首卷御政諸章,但敷陳乾坤坎離、造化法象,到此方直指煉己工夫,示人以入手處。呂祖云,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張紫陽云,若要修成九轉(zhuǎn),先須煉己持心。煉己即養(yǎng)己也,即離中己土,為性根之所寄。只因先天底乾性轉(zhuǎn)作后天之離,元神翻作識神,心中陰氣刻刻流轉(zhuǎn),易失而難持,不得坎中先天至陽之炁以制之。然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若非至虛守靜之功,安得窮源返本哉。故曰內(nèi)以養(yǎng)己,安靜虛無。
生身受炁之初,本來一點靈明,人人具足。只因后天用事,根寄于塵,塵轉(zhuǎn)為識,日逐向外馳求,未免背覺合塵,認(rèn)奴作主。故必須時刻收視返聽,一點靈明自然隱而不露,深藏若虛。從此默然內(nèi)照,方知四大假合之軀,總歸幻泡,當(dāng)下便得解脫矣。故曰原本隱明,內(nèi)照形軀。
兌為口,系一身出入之門戶。凡元氣漏泄處悉謂之兌,而總持于方寸之竅?!饵S庭經(jīng)》云,方寸之中謹(jǐn)蓋藏,即閉塞之意也。即此方寸中間,有一點至靈之物,為生生化化之根株。故曰靈株筑固者,不漏不搖也。
三光,在天為日月斗。在人,離以應(yīng)日,坎以應(yīng)月,天心在中,以應(yīng)斗樞,一坎一離,南北會合。反聞內(nèi)照,真人潛于深淵;塞兌固守,元珠得于罔象。如此則天心寂然不動,而煉己之功就矣。故曰三光陸沉,溫養(yǎng)子珠。
然本來一點靈光,倏有倏無,非近非遠(yuǎn),只在目前,人卻不識,索之身內(nèi)不得,索之身外又不得。故曰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二)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dá)肌膚。初正則終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此節(jié)言煉己之功,在乎一也。
《度人經(jīng)》云,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可見中黃丹扃,為萬化統(tǒng)會之地,譬若北辰居所,眾星自拱。學(xué)道之士,從此溫養(yǎng)子珠,勿忘勿助。久之神明自生,漸漸四通八達(dá),身中九竅百脈,三百六十骨節(jié),八萬四千毛孔,一齊穿透。自然光潤和澤,感而畢通。即《易》所云,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也。故曰黃中漸通理,潤澤達(dá)肌膚。
丹道有初有終,有本有末。初者煉己,下手之功;終者入室,了手之事。初如木之有干,本也;終如木之有標(biāo),末也。然須知最初下手一步,便是末后了手一步。所謂“但得本,莫愁末”也。初基一步,便踏著正路,從此循序漸進(jìn),修持之功自然節(jié)節(jié)相應(yīng)。原始可以要終,即本可以該末矣。故曰初正則終修,干立未可持。
然則,孰為初孰為本,要在一者而已。未生以前,惟得一則成人;有生以后,能抱一即成丹。蓋一生二,二生二,三生萬物,順去生人生物者,此一也。而三返二,二返一,一返虛無,逆來成圣成仙者,亦此一也。太上云,得其一,萬事畢。又曰谷神不死,是謂元牝。谷神至虛而至靈,其妙生生不已。從生生不已處,分出元牝。其體則一,其用則兩。
秘在掩蔽二字。掩者,掩其元門;蔽者,蔽其牝戶。若非一者,在中豈能掩蔽。然非掩蔽于外,亦不成其為一。此中竅妙,非得真師指授,縱饒慧過顏閔,莫能強(qiáng)猜,況世間凡夫乎。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所云黃中,是指出祖竅之中;所云一者,是指出祖竅之一。知中則知竅,知一則知竅中之妙;知竅中之妙,便知本來祖性,便知守中抱一。是養(yǎng)性第一步工夫。
兩竅互用章第七
此章直指坎離兩竅之用,為金丹關(guān)鍵也。
(一)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此節(jié)指兩竅之妙用也。
大道非一不神,非兩不化。上章云,一者以掩閉,即明示人以得一矣。然而掩蔽之妙,其體則存乎一,其用不離乎兩。蓋金丹妙用,只在后天坎離??搽x妙用,不出先天乾坤。究竟只是性命二字。
性者,先天一點靈光,真空之體也。其體圓成周遍,不減不增,在天為資始之乾元,在人便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故名上德。此中本無一物,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若從意根下卜度推求,便失之萬里。蓋性本天然,莫容擬議,直是覓即不得。故曰上德無為,不以察求。
命者,先天一點祖炁,妙有之用也。其用樞紐三才,括囊萬化,在天為資生之坤元,在人便是?地一聲時立命之根,故名下德。其中元炁周流,潛天潛地,變現(xiàn)無方。若向一色邊沉空守寂,便墮在毒海。蓋命屬有作,不落頑空,一息不運即死。故曰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上閉則稱有者,坤入乾而成離也。先天之乾,本是上德,只因坤中一陰上升乾家,陽炁從外而閉之,所謂“至陰肅肅,出乎天者”也。乾中得此一陰,性轉(zhuǎn)為命,感而遂通,遂成有為之下德矣。人但知離體中虛,便認(rèn)作真空,不知這一點虛處,正是真空中妙有,喚作無中有。
下閉則稱無者,乾入坤而成坎也。先天之坤,本是下德,只因乾中一陽下降坤家,陰炁亦從外而閉之,所謂“至陽赫赫,發(fā)乎地者”也。坤中得此一陽,命轉(zhuǎn)為性,寂然不動,依然無為之上德矣。人但知坎體中實,便認(rèn)作妙有,不知這一點實處,正是妙有中真空,喚作有中無。
坤中既受乾炁,還以此點真陽上歸于乾,是謂反本還原,歸根復(fù)命。自是先天神室中,產(chǎn)出一點鄞鄂,是為萬劫不壞之元神。故曰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神明之妙,固全在中黃正位,然非坎中真金之精上升,離中真水之炁下降,有無互入,兩者交通成和,神明亦何自而生耶。故曰此兩孔穴法,金炁亦相胥。兩孔穴,即坎離兩用之竅妙,所謂元牝之門,世莫知者也。
(二)
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shù)名一。陰陽之始,元含黃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車。故鉛外黑,內(nèi)懷金華。被褐懷玉,外為狂夫。
此章直指水中之金,為先天丹母也。
承上言,所謂神明者,亦非自然而來,須有一假作用,其作用全在知白守黑。知白守黑者,白即坎中真金,黑即離中真水。人能洞徹真空,靜存妙有,一點神明自然從虛無中生出。《心印經(jīng)》所謂“存無守有,頃刻而成”也。
魏公又恐人不識金丹原本,故重提之曰,白者金精,黑者水基。言此白者,非有形之金,乃空劫中虛無元性也。元性本純白無染,便是未生以前乾元面目,即所云上德也。白者,即非金之精乎?黑者,非行地之水,乃虛無中所生之一炁也。一炁本鴻濛未分,便是?地一聲以后坤元根基。即所云下德也。黑者,豈非水之基乎?
先天金性,即渾成大道,尚無一之可名。及乎道既生一,露出端倪,便稱天一之水,是為道之樞機(jī),而金性藏于其中矣。故曰水者道樞,其數(shù)名一。
最初一點真水,中藏真金,為元炁生生之根本,故曰陰陽之始,元含黃芽。黃芽者,取水中藏金之象,指先天一炁而言也。
先天一炁,正是乾家金精,能總持萬化,為后天五行生成之真宰,而深藏北極太淵之中。故曰五金之主,北方河車。五金者,借外煉銀鉛砂汞土,以喻身中五行之精。
即此一物,以其外之純黑也,故象鉛。以其黑中含白也,故又有金華之象。譬若有人外被褐而內(nèi)懷玉,外若狂夫,中藏圣哲,豈非神明不測者乎。此言真鉛之別于凡鉛也。
茍能知白守黑,則神明自來矣。金丹妙用,只在水中之金。此段特顯其法象?!度胨庣R》云,水鄉(xiāng)鉛只一味。《悟真篇》云,黑中有白為丹母。此之謂也。
(三)
金為水母,母隱子胎。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無。仿佛太淵,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境隅。採之類白,造之則朱。煉為表衛(wèi),白里真居。
此節(jié)重指金水兩竅之用,併兩而歸一也。
上節(jié)合言水中金,此又分言金水兩體。金精本能生水,水之母也。乾中真金,隱在坤水包絡(luò)中,故曰母隱子胎。即上文所云,下閉則稱無也。
水本金之所生,金之子也。坤中真水,藏在乾金匡廓內(nèi),故曰子藏母胞。即上文所云,上閉則稱有。
金水互用,便是兩弦之炁,兩畔同升合為一,而真人出其中矣。真人存于中宮,非有非無,靈妙不測。故曰真人至妙,若有若無。
仿佛太淵者,真人潛深淵也。乍沉乍浮者,浮游守規(guī)中也。金水交會之際,同在中央。及既交而退,真人處中,兩者依舊分布上下,一南一北,各守境隅矣。
其初採取北方坎中之金,本來一片純白,及至煆(xi?。┮阅戏诫x中真火,然后赫然發(fā)光。豈非採之類白,造之則朱乎?
然此一點真種,非有非無,本質(zhì)極其微妙,須賴中黃坤母,環(huán)衛(wèi)而乳哺之,方得安居神室,不動不搖。故曰煉為表衛(wèi),白里真居。
此段言併兩歸一,乃藥物入爐之象。即上所云,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四)
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huán)匝關(guān)閉,四通踟躕。守御密固,遏絕奸邪。曲閣相連,以戒不虞。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炁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此節(jié)特顯爐鼎法象,而火候即在其中。
中黃神室之中,不過徑寸,圓以象天,方以象地,中有真人居之,混混沌沌如雞子?!饵S庭經(jīng)》云“方圓一寸處此中”是也。故曰方圓徑寸,混而相拘。
徑寸之地,即元關(guān)也。元關(guān)一竅,大包六合,細(xì)入微塵。未有天地,先有此竅,號為天中之天,內(nèi)藏元始祖炁。豈非先天地生,巍巍尊高者乎?
此竅當(dāng)天地正中,左右分兩儀,上下定三才,左通元門,右達(dá)牝戶,上透天關(guān),下透地軸,八面玲瓏,有如蓬島之壺。豈非旁有垣闕,狀似蓬壺者乎?
環(huán)匝關(guān)閉,四通踟躕者,深根固蒂,牢鎮(zhèn)八門,令內(nèi)者不出也。守御密固,遏絕奸佞者,收視返聽,屏除一切,令外者不入也。靈竅相通,本無障礙,然必防危慮險。故曰曲閣相連,以戒不虞。
定中廻光,本無間斷,又必優(yōu)游自然。故曰,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室中元始祖炁,人人具足,本來洋溢充滿,但人自不能久留耳。故曰神炁滿室,莫之能留。
真人既安處神室,必須時時相顧、刻刻相守。若一刻不守,便恐致亡失之患。故曰守之者昌,失之者亡。惟是一動一靜,不敢自由,直與神室中真人呼吸相應(yīng)。彼動則與之俱動,彼靜則與之俱靜,彼休息則與之俱休息,勿助勿忘,綿綿若存,火候才得圓足。故曰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此段言爐鼎之象,而兼溫養(yǎng)之功。即上文所云,金炁相胥之作用也。
此章首揭出有無兩用之竅是真爐鼎,次別金水二炁之用是真藥物,末了更示人以溫養(yǎng)防護(hù)之功是真火候。金丹關(guān)鍵,已全具此中,不可忽過。
明辨邪正章第八
此章歷指旁門之謬,以分別邪正也。
欲知大道之是,當(dāng)先究旁門之非。旁門種種邪謬,不可枚舉,姑約略而計之。
(一)
是非歷臟法,內(nèi)觀有所思。
此內(nèi)觀五臟,著于存想之旁門。
履罡步斗宿,六甲次日辰。
此履罡步斗,泥于符術(shù)之旁門。
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
此九淺一深,採陰補(bǔ)陽之旁門。
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此吞服外氣,吐故納新之旁門。
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
此搬精運氣,長坐不臥之旁門。
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
以上五種旁門,俱是求之身內(nèi)者。種種捏怪,勉強(qiáng)行持,究其流弊,至于身體疲倦,精神恍惚,周身之百脈,勢必奔逸散馳,而無一刻清寧澄湛之時。求之身內(nèi)者,其惡驗如此。
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
此祭煉鬼物入夢現(xiàn)形之旁門。
心觀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
以上一種旁門,是求之身外者。初時朝暮祭祀,妄冀鬼物救助,益算延年。不知反為鬼物所憑,流入陰魔邪術(shù)。既而或遭魔難,或遘奇疾。本欲長生,反夭厥命,腐露形骸,為世俗之所恥笑矣。求之身外者,其惡驗又如此。
章首是非二字,直貫到底,言金丹大道,全在養(yǎng)性,非是此等旁門可得而混入也。養(yǎng)性工夫,即在前兩章中。旁門反之,故招種種惡驗。
(二)
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jī)。諸術(shù)甚眾多,千條有萬余。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
此段結(jié)言旁門之背道也。
金丹大道,莫過養(yǎng)性,原本黃帝老子虛無自然宗旨。故《陰符》《道德》兩經(jīng),直指盡性盡命最上一乘法門,與三圣作《易》同一樞機(jī)。世人不悟,往往流入旁門,動輒千差萬別,悖逆之極,全失其樞機(jī)矣。
以上所列五六種,或求之身內(nèi),或求之身外,只是略舉一隅。引而伸之,千條有緒,可以類推。大約非黃老復(fù)命歸根之功,即非黃老九宮洞房之奧。此輩甘墮旁蹊,如卻行求前,徒費曲折耳。
明眼之士,亟發(fā)信心,參禮真師,窮取性命根源,本來面目。倘能于片言之下洞徹宗旨,方知本來一條平坦道路,人人可得,而由再加向上工夫,勤行伏煉,庶乎脫旁蹊,而超彼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