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年四十已還,強壯,常大患熱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
大黃湯方
大黃(三兩) 梔子(五十) 升麻(二兩) 黃芩(三兩) 芒硝(一兩,別方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消絞調(diào),分溫三服,快利為度。
治發(fā)癰疽兼結(jié)實,大小便不通,寒熱,已服五痢湯,吐出不得下,大渴煩悶,
淡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四升,去尖) 栝蔞(四兩) 通草 前胡 升麻 茯苓 黃芩 知母 甘草(炙) 石膏(末,以上各二兩) 生地黃(十兩) 芍藥(一兩) 大黃 黃芪(三兩) 當(dāng)歸(一兩半) 人參(一兩) 上十六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去葉取九升,納諸藥后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三日三夜一快利便止,不必盡湯,湯盡不利,便合取利?! ?br>
治發(fā)背發(fā)乳,四體有癰疽,虛熱大渴,
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十兩) 竹葉(四升) 黃芩 黃芪 甘草(炙) 茯苓 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三兩) 升麻 前胡 知母 芍藥(各二兩) 栝蔞(四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當(dāng)歸(一兩半) 人參(一兩) 上十五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取一斗,去葉,納諸藥,煮取三升六合,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br>
治發(fā)背乳癰,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后服此,
淡竹葉湯方
淡竹葉(四升) 麥門冬(去心) 黃芪 芍藥 干地黃 生姜(以上各三兩) 前胡 黃芩 升麻 遠(yuǎn)志(去心) 栝蔞 大棗(十四枚) 當(dāng)歸(一兩) 上十三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葉、小麥、黃芪、芍藥、干地黃、生姜,取一斗,去滓內(nèi)諸藥,再煮,取三升,分溫三分(上語煮竹葉、小麥恐是麥門冬,非是小麥也)
治癰疽虛熱,
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五兩) 人參 甘草(炙) 黃芪 芍藥 茯苓(各三兩) 當(dāng)歸 芎 黃芩 通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淡竹葉(切成三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復(fù)諸藥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頓服為佳?! ?br>
治癰疽內(nèi)虛熱渴甚,
黃芪湯方
生地黃(八兩) 竹葉(切成三升) 小麥(二升) 黃芪 黃芩 前胡 栝蔞(四兩) 通草 芍藥 升麻 茯苓 甘草 知母(各二錢) 人參 當(dāng)歸(各一錢) 上十六味先以水二斗,煮竹葉及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復(fù)煮諸藥,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小便利,除通草、茯苓,加麥門冬,腹?jié)M加石膏三兩,熱盛去人參、當(dāng)歸?! ?br>
治發(fā)背,
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八兩) 人參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通草 茯苓 黃芪 黃芩(各三兩) 淡竹葉(切二升) 大棗(二十枚) 當(dāng)歸 芎(各一兩) 上十二味先以水三斗煮竹葉,取一斗,去滓,內(nèi)諸藥,再煮四升,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若能每服一升佳?! ?br>
治癰疽內(nèi)虛,
黃芪湯方
黃芪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當(dāng)歸 生姜(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干地黃 茯苓(各二兩) 白術(shù)(一兩) 遠(yuǎn)志(一兩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煎取四升,去滓,分溫四服?! ?br>
治癰疽,
五味竹葉湯方
竹葉(切,二升) 五味子 前胡 當(dāng)歸 干地黃 人參(各二兩) 小麥(二升) 黃芪 黃芩 麥門冬(去心) 生姜(各三兩) 甘草(一兩半,炙) 升麻(一兩) 大棗(十四枚) 桂心(半兩) 上十五味先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br>
治癰疽發(fā)背,乳大去膿后虛懾少氣欲死,服此
遠(yuǎn)志湯方
遠(yuǎn)志(去心) 當(dāng)歸 甘草(炙) 桂心 芎(各一兩) 黃芪 人參 麥門冬(去心,三兩) 茯苓(二兩) 干地黃(三兩) 生姜(五兩) 大棗(十四枚) 上件十三味以東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br>
治發(fā)背乳下復(fù)往,服此
白石脂湯方
白石脂(四兩) 龍骨(三兩) 當(dāng)歸 桔?!∨↑S連(去毛) 甘草(以上各二兩) 白頭翁(一兩) 干姜(二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下住便止,不必盡服。當(dāng)下未即來日止?! ?br>
治發(fā)癰疽取利熱小便退,不用食物,
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三升) 小麥(二升) 干地黃 人參 黃芩 前胡 升麻(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生姜 黃芪 芍藥(各三兩) 大棗(十四枚) 桂心(半兩) 遠(yuǎn)志(半兩,去心) 當(dāng)歸(一兩) 甘草(炙)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nèi)諸藥。又煮取三升,分二服,羸者分四服,日三夜一?! ?br>
治癰疽取下后熱少退,小便不利,
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一升) 小麥(三升) 干地黃(四兩) 黃芪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石膏 通草 升麻 黃芩 前胡(各二兩) 大棗(十四枚) 麥門冬(三兩,去心)
上十四味先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二合,強即分三服,羸即四服,日三夜一?! ?br>
治癰疽取利后,熱,小便不利,
竹葉湯方
竹葉(切,三升) 小麥(二升) 人參 黃芩 前胡 芍藥 甘草(炙) 干地黃 當(dāng)歸 桂心 黃芪(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龍骨 牡蠣(一兩,末) 赤蛸螩(三十枚,炒) 大棗(十四枚,去核) 上十六味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br>
治發(fā)背癰及乳,
兼味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三升) 小麥(三升) 黃芪 黃芩 五味子 人參 前胡 干地黃 當(dāng)歸(各二兩) 大棗(十四枚) 麥門冬(二兩,去心) 升麻(一兩) 桂心(半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 上十五味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nèi)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服?! ?br>
治發(fā)背已潰而下不住,
白石脂湯 白石脂(四兩) 龍骨(三兩) 當(dāng)歸(二兩) 桔梗(二兩) 女萎 白頭翁(各四兩) 黃連(二兩) 干姜(三兩) 上八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服八合,日三夜一?! ?br>
治發(fā)背已潰,大膿汁,虛懾少氣力,
內(nèi)補黃芪湯方
黃芪(三兩) 干地黃 人參 茯苓(各二兩) 當(dāng)歸 芍藥 芎 桂心 遠(yuǎn)志(去心,各一兩) 甘草(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三兩) 生姜(五兩) 大棗(十四枚)
上十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br>
治癰疽內(nèi)虛熱,
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五兩)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茯苓 芎 通草 黃芩 當(dāng)歸(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竹葉(切,三升) 上十二味以水三斗,煮竹、地取半,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能服一升可佳。
治發(fā)背,
黃芪湯方
黃芪 黃芩 遠(yuǎn)志 麥門冬(去心,二兩) 干地黃 人參 芎 甘草(炙) 芍藥 當(dāng)歸(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生姜(五兩) 雞肶胵(二具,勿去皮) 桑螵蛸(十四枚,炙)
上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取四升五合,一服九合,日三服夜一服?! ?br>
治炎疽,
枳實湯方(甘林所秘不得)
枳實(炙) 夜干升麻 干地黃 黃芩 前胡(各三兩) 犀角(一兩半) 大黃(二兩半) 麝香(半兩) 一方用甘草(二兩)
上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分溫三服,須瘥也?! ?br>
治腸癰,
大黃湯 腸癰之為病,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diào),時色色汗出,時復(fù)惡寒。其脈遲堅者未成膿也,可下之,當(dāng)有血脈數(shù)膿成,不可服此方?! ?br>
大黃(四兩) 牡丹(三兩)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五合,分為兩服,膿下無者下血大良。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
大黃湯方
大黃(三兩) 梔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黃芩 甘草(炙,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三服,得快下數(shù)行止,不下更服。
治婦人妒乳,
辛夷湯方
辛夷(一升,去毛) 大棗(三十枚) 桂(長一尺) 防風(fēng)(二分) 白術(shù) 甘草(一尺,炙) 生姜(二分) 澤蘭(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br>
治婦人客熱乳結(jié)腫,或潰或作癰,
內(nèi)補黃芪湯方
黃芪 茯苓(各三兩) 芍藥(二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二兩,炙) 厚樸(一兩,炙) 人參(三兩) 生姜(四兩) 干地黃(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br>
治癰腫患熱盛,
黃芪湯方
黃芪 麥門冬(三兩,去心) 黃芩(六分) 梔子(十四枚) 芍藥(二兩) 栝蔞(二兩) 干地黃(一兩) 升麻(一兩) 上八味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br>
治發(fā)癰疽腫潰去膿多,里有虛熱,
內(nèi)補黃芪湯方
黃芪 茯苓 桂心 人參 麥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六分,炙) 生姜 遠(yuǎn)志(二兩,心) 當(dāng)歸(二兩) 五味子 大棗(二十枚)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 ?br>
治癰去膿多,虛滿上氣,
竹葉湯方
竹葉(切,二升) 半夏(二兩,湯洗) 甘草(二兩,炙) 厚樸(三兩,炙) 小麥(四升) 生姜(五兩) 當(dāng)歸(一兩) 麥門冬(二兩) 茯苓 桂心(各一兩) 黃芩(三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半,先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又煮諸藥取二升,分溫三服。
治癰疽腫煩熱,
增損竹葉湯方
竹葉(一握,切) 當(dāng)歸 茯苓 人參 前胡 黃芩 桂心 芍藥(各二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二十枚) 小麥(一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一升,去滓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服,日三。夜重加黃芪二兩,胸中惡加生姜六兩,下者減芍藥、黃芩各六分。如體強羸者以意消息之。
治癰疽后補塞去客熱,
黃芪湯方
黃芪 生姜 石膏(末) 甘草 芍藥 升麻 人參(以上二兩) 知母 茯苓(各一兩) 桂心(六分) 麥門冬(二兩,去心) 大棗(十四枚) 干地黃(一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
九江黃父癰疽論
九江黃父問于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yǎng)骨節(jié)、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diào),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絡(luò)脈,絡(luò)脈皆盈,乃注于經(jīng)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jīng)紀(jì),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謂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后。從實去虛,補則有余,血氣已調(diào),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期有遠(yuǎn)近,何以度之,可知聞乎?
岐伯曰:經(jīng)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jì),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jīng)失紀(jì),水道流溢,草蓂不成,五谷不植,經(jīng)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則言其故?! ?br>
夫血脈榮衛(wèi),周流不休,上應(yīng)星宿,下應(yīng)經(jīng)數(shù)。寒邪客于經(jīng)絡(luò)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fù)反,故癰腫。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dāng)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筋骨肌肉不得相親,經(jīng)脈敗漏,熏于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br>
黃父曰:愿聞于癰疽之形與其期日?! ?br>
岐伯曰:略說癰疽,極者一十八種。癰發(fā)于嗌,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則化為膿,膿塞其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已,含豕膏,無冷食,三日而已(一方無冷食)。
發(fā)于頸者,名曰夭疽。其狀癰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nèi)熏肝肺,十余日死。
陽氣大發(fā),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不治(本作留字)。
發(fā)于肩及臑者,名曰雌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
發(fā)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砭石,欲細(xì)長,疏砭之?;蛟仆旷垢?,六日已,勿裹。其疽堅而不潰者,馬刀夾纓,乃治之?! ?br>
發(fā)于胸者,名曰并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十日死?! ?br>
發(fā)于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瓜蔞,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急治,十歲(似誤)死,死后膿自出。
發(fā)于脅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疾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銼陵翹,草陵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br>
發(fā)于股陽,名曰股甕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br>
發(fā)于股陰,名曰赤施疽。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nèi),不治,六日死(一方云十六日死)。
發(fā)于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速治,三十日死。
發(fā)于膝,名曰雌疽。其狀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以手緩柔之,乃破。
諸疽發(fā)于節(jié)而相應(yīng)之者,不可治之也。
發(fā)于陽者百日死。
發(fā)于陰者四十日死?! ?br>
發(fā)于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煞人?! ?br>
發(fā)于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fā)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如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br>
發(fā)于足傍,名曰癘疽。其狀初小指發(fā),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br>
發(fā)于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治不去,必死矣?!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