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節(jié)齋曰∶痰之本,水也,原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余又從而續(xù)之曰∶“痰之成,氣也,貯于肺。(俗云∶治痰先治氣,謂調(diào)其肺氣,使之清肅下行也。又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六語,堪為痰病之綱領。大抵脾肺分其虛實,腎臟辨其水火。肺實者,肺有邪也。若非寒邪,即火邪。寒邪,六安煎、小青龍湯?;鹦埃宸物?、清燥救肺湯治之。肺虛者,本臟自虛,治節(jié)不行,而痰聚之?;驈钠⒁灾沃?,為扶土生金之法。或從腎以治之,為補子救母之法。蓋肺,天也,脾,地也,地氣上升,則天氣下降。肺,天也,腎,水也,天體不連地而連水?!秲?nèi)經(jīng)》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氣也。脾土太過,氣滯郁熱而生痰,宜王節(jié)齋化痰丸主之。脾土不及,氣虛不運,食少化遲而生痰者,宜六君子湯、理中湯加半夏、茯苓、枳實主之。腎具水火,趙養(yǎng)葵曰∶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上泛濫為痰,是無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于腎者,猶龍火之出于海,龍興而水附;動于肝者,猶雷火之出于地,疾風豪雨,水隨波涌而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補水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也。然則有火之痰,與無火之痰,何以辨之,曰∶無火者,純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
長孫男心典按∶痰起于腎,而動于脾,聚于肺,分之則有上中下之殊,合之則一以貫之也。痰者,水也,治腎是使水歸其壑,治脾是筑以防堤,治肺是導水必自高源也。
化痰丸(方見《三字經(jīng)》)
王節(jié)齋曰∶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結成粘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郁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此方開其郁,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凝結之痰,緩以治之。
六味丸 八味丸 六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各見《時方》)
理中丸(方見《傷寒》)
清肺飲
貝母(去心) 桔梗 橘紅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杏仁
水煎服。
仲景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饶嬉邢?,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后人不明四飲之義,加留飲為五飲,不知留飲即痰飲也。)
次男元犀按∶仲景《金匱要略》,分辨詳盡,方治神奇,學人宜細心體認。今為初學立法,難以語上,不得不俯以從時,而尋其簡要,只四字可以蔽其義,曰∶微甚虛實。微甚者,以病勢而言;虛實者,以病患之身體而言也。飲之微者,小青龍驅之于外,真武湯鎮(zhèn)之于內(nèi),再以倍術丸以燥之,五苓散以利之,桂苓術甘湯以化之,可以收功矣。飲之甚者,邪伏于背俞高處,內(nèi)與中氣相通,外與表氣相接,故邪動即大隊俱起,勢如伏兵,此當表里并治,宜小青龍湯,又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湯治之。又當上下分治,喘不能息,氣閉上也。宜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腹?jié)M腸間有水,氣閉于下也,宜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如飲甚內(nèi)痛,必用十棗湯之峻,方可搗其巢穴,此治飲之大略也。又當察其人之虛實,以為用藥輕重緩急之準。
葉天士曰∶飲為陰邪,非離照當空,氛霧焉能退避。若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制,宜附子、人參、茯苓、大棗配生姜汁,除陰維陽為妙。
次孫男心蘭按∶葉天士此論,為飲癥之虛者而言。
又仲師云∶微飲氣短,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此二句可為治虛飲之法。
仲景治痰飲咳嗽諸方,列喘癥門,宜細心研究。
倍術丸
白術(炒二兩) 桂心 干姜(炒,各一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加至三十五丸,食前服。
小青龍湯 五苓散(方各見《傷寒》)
木防己湯(方見《金匱》)
開三焦水結,通上中下之氣屬虛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水邪實結,愈而復發(fā)。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腹?jié)M口舌干燥,腸間有水氣。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于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于后,濁者從大便而下,此前后分消,則腹?jié)M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
腎氣丸
苓桂術甘湯
治胸脅支滿目眩,并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甘遂半夏湯
治飲邪流連不去,心下堅滿。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于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堅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以相使,此苦堅甘緩,約之之法也?!鹅`樞經(jīng)》曰∶約方猶約囊,斯之謂歟?
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zhàn)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白芍、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十棗湯
治懸飲內(nèi)痛,亦治支飲。
大青龍湯
治溢飲之病屬經(jīng),表屬熱者,宜此涼發(fā)之。
澤瀉湯
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于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主之。
濃樸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之從大便出。)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支飲不得息。
小半夏湯(各方見《金匱》)
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茯苓飲(《外臺》)
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橘皮(一錢二分五厘) 生姜(二錢)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三因》白散(方見《三字經(jīng)》)
梨藕汁膏
治痰嗽諸虛,奇驗如神。
梨汁 藕粉 蘿卜汁 生姜 人乳 白糖 砂糖 童便(各四兩)
將八味放瓷瓶內(nèi),用炭火熬煎至一斤為止,每日空心百滾湯調(diào)下四五錢,服完即愈,能常服則精神強健,永無虛損。
款冬冰糖湯
小兒吼嗽,并大人咳嗽方。
款冬花(三錢) 晶糖(五錢)
將二味放茶壺內(nèi),泡湯當茶吃,自然漸愈。
海浮石滑石散
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并治大人等癥。
海浮石 飛滑石 杏仁(各四錢) 薄荷(二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用百部煎湯調(diào)下。
人參冬梨方
治痰火骨蒸,吐血,不足之證,重十服八服即愈。
人參 天冬 麥冬(各一錢五分) 茯苓(五分) 杏仁(二枚,去皮尖) 紅棗(二枚,去核) 蓮子(六枚,去皮心) 人乳(二匙) 白蜜(三匙) 大甜梨(一個,削刀挖去心)
將前藥制碎,納梨內(nèi),仍以梨蓋蓋之,用綿紙封固,飯上蒸熟,日間吃其藥,臨臥吃此梨。
青黛蛤粉丸
治咳嗽吐痰,面鼻發(fā)紅者,一服即愈,其效如神。
青黛(水飛極細,曬干,再研,用三四錢) 蛤粉(三錢)
二味煉蜜為丸,如指頭大,臨臥口噙三丸。
枇杷蜜湯
治痰火。
用枇杷五十葉,去毛,水五十杯,煎至五六杯,再重湯燉至三四杯,每藥三茶匙,冬蜜一茶匙調(diào)下。
姜糖湯(各方見《種福堂》)
治老人上氣喘嗽,不得臥。
生姜汁(五兩) 黑砂糖(四兩)
用水煎二十沸,時服半匙,漸漸咽之。
五味子湯
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干枯。
五味子(五分,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竹茹 桑根皮 續(xù)斷(各一錢) 生地(二錢) 赤小豆(一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長孫男心典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錢,囫圇不研,最能退熱補肺,但有寒熱往來忌之。去續(xù)斷、赤豆、地黃,加葳蕤、門冬、干姜、細辛,亦妙。
麥門冬湯(各見《千金》)
治大病后,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麥冬(二錢,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 紫菀茸 竹茹(各一錢) 麻黃(七分,去根節(jié)) 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