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腹?jié)M寒疝宿食
1.概述①同屬于消化系統(tǒng)脾(胃腸)、肝、腎,病位相近。②癥狀相似,腹部脹滿、疼痛。③方治上可以互用,如大承氣湯(實熱癥,腹?jié)M?。?,附子粳米湯、大健中湯都用于虛寒性腹?jié)M、寒疝病。
2.概念腹?jié)M病,(狹義)多種疾病過程中,腹部脹滿的癥狀。(廣義)以腹部脹滿為主癥的一類疾病。兼見腹痛,便閉,嘔吐等癥(脹、痛、閉、嘔)。
陽道實——陽明(胃、腸、表)實證,熱證;
陰道虛——太陰(脾、腎、肝)虛證、寒證。
寒疝:寒性、急性、發(fā)作性的腹痛,風(fēng)寒氣攻沖作痛者,皆為寒疝。
宿食:傷食,食積。
原文
第一條趺陽脈微弦,法當(dāng)腹?jié)M,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dāng)以溫藥服之。
原文分析:趺陽脈(候脾、胃),微——中陽不足;弦——肝氣上逆(主寒主疼痛);
主癥(虛寒從下上也):腹?jié)M(法當(dāng));便難——腸道傳化不足;兩胠疼痛(胠,腋下兩脅當(dāng)臂之處,肝經(jīng)所屬)。
治法:當(dāng)以溫藥服之。溫藥針對虛寒病機(溫補、溫下)。
①虛寒從下上也——肝腎;②虛寒性腹?jié)M多歸屬于脾。
實熱腹?jié)M
第三條腹?jié)M時減,復(fù)如故,此為寒,當(dāng)與溫藥。
原文分析:腹?jié)M時減,復(fù)如故——脹滿,時減,時滿。病機:虛寒性寒氣攻沖所致;病因:穢濁之氣,加濕滯無形之邪。
時減,復(fù)如故:時滿——氣聚則滿;時減——氣散則減。無形之寒氣為病。
當(dāng)與溫藥——溫補。宜四逆輩。
胸痹時緩時急:陰寒乘踞——時急;陽氣得伸——時緩;陰寒與陽氣交爭——時緩時急。
按之不痛為虛——無形寒氣;按之痛為實——有形實邪(宿食,停留于胃,燥屎積于腸道)。
第二條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原文分析: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虛;痛者——實,可下之。
下之黃自去——苔黃而干燥(甚至焦黑起刺),里實熱證(寒下)。
如果下之黃未去:①病重藥輕,按之腹痛,再下。②苔黃假象不可下。③濕熱病不可下。
第十三條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dāng)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原文分析:里實積脹俱重證治。
腹?jié)M不減——實熱性腹?jié)M證候特征之一。
減不足言(假設(shè)有減就談不上是實熱證腹?jié)M),有不同的理解:雖減不足云減;雖減不過稍減,不足言減;微微輕減,而腹中仍實。這些理解的誤解。
當(dāng)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1.大承氣湯(大黃4兩、厚樸半斤、枳實5枚、芒硝3合)
分析:本方通腑泄熱,攻下熱結(jié)。(大黃配芒硝)——積滯(苦寒配咸寒,苦寒瀉下,咸寒軟堅);(枳實、厚樸)——氣滯;六腑以通為用,胃腸以和降為順。
實熱腹?jié)M與虛寒腹?jié)M的比較:
第九條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原文分析:實熱證腹?jié)M的證治。
發(fā)熱十日——正氣已有虛象。
2.厚樸七物湯(厚樸半斤、甘草3兩、大黃3兩、大棗10枚、枳實5枚、桂枝2兩、生姜5兩)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分析:桂枝湯去芍藥加厚樸三物湯的合成
第十一條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原文分析:氣滯重于積滯,里實氣滯證。
痛而閉者:脹、痛(腹痛)、閉(便秘)。
3.厚樸三物湯(厚樸8兩、大黃4兩、枳實5枚)
大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比較:
大承氣湯:積脹俱重。有芒硝。
厚樸三物湯:脹重于積。重用厚樸。
介紹4.復(fù)方大承氣湯(厚樸(15-20克)炒萊菔子(15-30克) 枳殼(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大黃(9-15克)芒硝(9-15克))
分析:方中重用萊菔子寬腸下氣。主用于腸梗阻。
第十二條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dāng)下之,宜大柴胡湯。
原文分析:心下滿痛(胃脘部、胸腹部、胸脅)。
5.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3兩、芍藥3兩、半夏半升、炙枳實4枚、大黃2兩、大棗12枚、生姜5兩)疏利肝膽之氣滯,蕩滌腸胃之實熱。
分析:本方和解少陽,清瀉里熱。主治肝、膽、胃、腸不和之癥。
應(yīng)用①急慢性膽囊炎、結(jié)石,疏肝利膽。
方義分析:小柴胡湯去掉甘草、人參的補益之性,增加生姜用量,加入芍藥、大黃、枳實。
急證、熱證、實證——去掉人參、甘草;
增加生姜用量——增強和解少陽:(柴胡、黃芩)(半夏、生姜);
加芍藥——腹痛(止痛),增強大黃瀉下熱結(jié)。
加大黃、枳實——瀉下通里。
消石,排石:加金錢草、威靈仙,加三金豬蹄湯(郁金、雞內(nèi)金、金錢草、豬蹄)、海金沙。豬蹄能促進括約肌擴張以利于排石。
②復(fù)方大柴胡湯(大柴胡湯減半夏、生姜、大棗,加金銀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甘草、川楝子、郁金、元胡、香附)
胃潰瘍穿孔病人防止感染,小的穿孔,沒有腹膜炎,保守治療,加烏賊骨、黃芪、白及、元胡,修復(fù)創(chuàng)面。
③適當(dāng)加減治乙肝、治胰腺炎等。
厚樸七物湯、厚樸三物湯、大柴胡湯、大承氣湯比較:
實熱腹?jié)M證:痛而不移,滿而不減,按之反劇。
虛寒腹?jié)M
第十條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原文分析:寒飲逆滿證。癥狀:脹、痛、嘔、泄瀉;病機:陽虛挾濕(水飲)。
1.附子粳米湯(炮附子1枚、半夏半升、甘草1兩、大棗10枚、粳米半升)
分析:本方散寒降逆,溫中止痛。半夏與附子為相反。
第十六條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原文分析:寒氣厥逆——寒飲腹痛,手足逆冷。
2.赤丸(茯苓4兩、半夏4兩、烏頭2兩、細辛1兩、朱砂)酒服
分析:本方散寒止痛,化飲降逆。半夏以烏頭相反。伏苓配半夏,化飲止嘔。朱砂,重鎮(zhèn)降逆。朱砂有良好的防腐作用。
第十五條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原文分析:脅下偏痛——脅腹部。發(fā)熱,其脈緊弦——寒實內(nèi)結(jié),陽氣不行,在表營衛(wèi)不和。
這種情況如果誤用寒下,則易引發(fā)心絞痛,可加吳茱萸、蘇梗。
3.大黃附子湯(大黃3兩、炮附子3枚、細辛2兩)
分析:本方溫陽通便(溫下寒積)。(附子、細辛)用于寒邪伏于陰分證。
介紹《千金方》溫脾湯(大黃15g、當(dāng)歸9g、干姜9g、附子6g、人參6g、芒硝6g、甘草6g)
《本事方》溫脾湯(厚樸半兩,干姜半兩,甘草半兩,桂心半兩,附子半兩,大黃4錢)
寒疝疝①陰狐疝——小腸疝氣。②外生殖器局部——潰疝或痜疝。③陰寒性腹痛,急性,發(fā)作性(原文第十四、十七、十八、十九),沖疝。
第十四條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原文分析:論虛寒性腹?jié)M、寒疝病證治。病位:廣泛。心胸——腹中;表里內(nèi)外——臟腑經(jīng)絡(luò)。病性:大寒。主癥:胸→腹劇痛。嘔不能飲食——寒氣攻沖,胃失和降。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腹起包塊。上下痛而不可觸近——疼痛有移動性。中虛寒甚。
1.大建中湯(蜀椒2合炒、干姜4兩、人參1兩、膠飴1升)
健中湯比較都以中焦虛寒為辯證要點(大健中湯偏于中虛寒甚,小建中湯偏于陽虛,黃芪建中湯偏于氣虛);都有脾胃虛寒里急腹痛的證狀;都以健立中氣為主要治法;都以飴糖為主藥。
應(yīng)用腸梗阻(表現(xiàn)證狀: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蛔蟲性腸梗阻,
第十七條腹?jié)M,脈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摶,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原文分析:陰寒內(nèi)結(jié),陽氣不行。弦——衛(wèi)氣不行,緊——胃氣不和。衛(wèi)陽與胃陽并衰,外寒與內(nèi)寒俱盛,邪正相搏,寒氣攻沖。白汗出——白,逼迫。
2.大烏頭煎(大烏頭5枚熬去皮、白蜜2升)3升水煮烏頭至1升,入蜜,煎令水氣盡,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者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分析:烏頭,破積,散寒,止痛。
第十八條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原文分析:論血虛寒疝的證治。血虛→生寒→疝痛。部位偏于兩脅、腹脘。
3.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當(dāng)歸3兩、生姜5兩、羊肉1斤)養(yǎng)血散寒止痛
第十九條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dāng)烏頭桂枝湯主之。
原文分析:寒疝兼有表證。
4.烏頭桂枝湯(烏頭加桂枝湯)(桂枝湯:桂枝3兩、芍藥3兩、甘草2兩、生姜3兩、大棗12枚)
宿食
第二十一條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
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第二十二條脈數(shù)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若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
原文分析:按之反澀——食積日久,導(dǎo)致脈澀不通。用消導(dǎo)法。
1.大承氣湯(大黃4兩、厚樸半斤、枳實5枚、芒硝3合)
第二十三條宿食在上脘,當(dāng)吐之,宜瓜蒂散。
2.瓜蒂散(瓜蒂一分、赤小豆一撮)杵為散,以水合煮汁,溫服之,不吐者加之,以吐為度而止。
寒疝總結(jié)疝——腹痛。指急性、發(fā)作性、陰寒性腹痛,凡寒氣攻沖作痛者,以發(fā)作時腹起塊,痛不可近為特征的一類疾病。
病因病機:衛(wèi)陽與胃陽并衰,外寒與內(nèi)寒俱盛,陽衰寒盛,寒氣充斥,寒氣攻沖——腹中急痛。
治則治法:
中虛寒甚者——大建中湯,溫中散寒,大建中氣。
陰寒痼結(jié),寒疝發(fā)作——大烏頭煎,破結(jié)散寒止痛。
血虛寒疝證(血虛生寒。痛勢緩,喜溫喜按。)——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養(yǎng)血散寒,止痛。
寒疝兼表證——烏頭桂枝湯,兩解表里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