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于天水東南約30公里山中。
據(jù)文獻記載,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興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發(fā)展。
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經(jīng)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fā)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
麥積山的洞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
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
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shù)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
弘韻文化編輯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