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主秋之時令,然于人體,必系陰液枯耗之表現(xiàn)。燥證之成,一為肺受火灼,津竭于上,不能灌溉百脈,榮養(yǎng)百骸,毛瘁色枯于外,臟器失潤于內(nèi)。一為大病耗傷,補陽燥劑,醇酒炙肉,辛熱厚味偏助邪火,損害真陰,日漸煎熬,陰液涸竭。
燥之外象,在表則皮膚皸掲;在上則咽鼻干焦;在中則煩渴引飲;在下則津枯便難,月事不行;在肺則干咳痰結;在心臟則悲慟欲哭;在手足則痿弱無力。辨證之脈,大多細澀而微。
燥之治法,濡潤當先。濡潤之品,首選甘寒,以養(yǎng)肺胃之液;再為咸寒,以滋肝腎之精。辛熱、苦寒、淡滲、芳香諸藥及瀉實之劑,均不入選。
燥之治分上中下三部。
潤上清燥法
辨證: 適用于心肺受燥。肺為嬌臟,火熱最易灼金,癥見干咳,無痰,口干,煩渴,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常用藥: 北沙參 大麥冬 天花粉 甜杏仁 川貝母 生梨皮 烏梅肉
方解: 沙參、麥冬、花粉,生津養(yǎng)液,清上焦津虛之熱。甜杏仁潤肺及大腸,止咳嗽。川貝母潤肺止咳。梨皮、竹葉、白茅根甘寒清熱生津。此時不用苦寒,因苦能化燥劫津,烏梅生津佳品,上、中、下三焦之燥證均宜,尤以上中二焦為優(yōu)。
潤中清燥法
辨證: 適用于中焦受燥,尤以胃津枯涸為主。見癥以多食易饑最為突出,亦見煩熱,汗出,形體消瘦等。
常用藥: 鮮生地黃 鮮石斛 天花粉 肥玉竹 甘蔗汁 肥知母 活蘆根
方解: 生地黃養(yǎng)陰,清胃熱以潤燥,石斛、花粉、玉竹乃生津之佳品,消谷善饑甚者,重用玉竹。蔗汁有天生甘露飲之稱,利大腸而瀉熱。知母、蘆根甘寒生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