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 (IBS)是一種反復(fù)腹痛,并伴排便異?;蚺疟懔?xí)慣改變的功能性腸病,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 6 個月,且近 3個月持續(xù)存在。
1 概述
····
1. 1 病名
中醫(yī)病名屬于 “泄瀉” “便秘” “腹痛”范疇。以腹痛、腹部不適為主癥者,應(yīng)屬于 “腹痛” 范 疇,可 命 名 為 “腹痛”; 以大便糞質(zhì)清稀為主癥者,應(yīng)屬于 “泄瀉”范疇,可命名為 “泄瀉”; 以排便困難、糞便干結(jié)為主癥者,應(yīng)屬于 “便秘”范疇,可命名為 “便秘”。
1. 2 西醫(yī)診斷
西醫(yī)診斷首先應(yīng)在詳細(xì)采集病史和進(jìn)行體格檢查的基礎(chǔ)上有針對性地選擇輔助檢查,排除器質(zhì)性疾病及代謝異常,明確 IBS 的診斷。
一般情況良好、具有典型 IBS 癥狀者,糞便常規(guī) ( 紅細(xì)胞、白細(xì)胞、潛血試驗、寄生蟲) 為必要的檢查,建議將結(jié)腸鏡檢查作為除外器質(zhì)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他輔助檢查包括腹部超聲檢查、全血細(xì)胞計數(shù)、糞便培養(yǎng)、肝功能、腎功能、紅細(xì)胞沉降率、消化系統(tǒng)腫瘤標(biāo)志物等生化檢查,必要時行腹部 CT 掃描,鋇劑灌腸檢查酌情使用。對診斷可疑和癥狀頑固、治療無效者,應(yīng)有選擇地做進(jìn)一步的檢查如血鈣、甲狀腺功能檢查、乳糖氫呼氣試驗、72h 糞便脂肪定量、胃腸通過時間測定、肛門直腸壓力測定等對其動力和感知功能進(jìn)行評估,從而指導(dǎo)調(diào)整治療方案。
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fù)發(fā)作的腹痛,最近 3 個月內(nèi)每周至少發(fā)作 1 天,伴有以下 2 項或 2 項以上: 1) 與排便有關(guān); 2)發(fā)作時伴有排便頻率改變; 3) 發(fā)作時伴有糞便性狀 ( 外觀) 改變。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 6 個月,近 3 個月持續(xù)存在。
觸發(fā) IBS 癥狀發(fā)作或者加重的因素包括先前的胃腸炎、食物不耐受、慢性應(yīng)激、憩室炎及外科手術(shù)等。
2 病因病機(jī)
····
2. 1 病因
IBS 的發(fā)病基礎(chǔ)多為先天稟賦不足和 ( 或) 后天失養(yǎng),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感受外邪等是主要的發(fā)病誘因。
2. 2 病位
IBS 的病位在腸,主要涉及肝、脾 ( 胃) 、腎等臟腑,與肺、心亦有一定的關(guān)系。
2. 3 病機(jī)
IBS 發(fā)病的 3 個主要環(huán)節(jié): 脾胃虛弱和 ( 或)肝失疏泄是 IBS 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肝郁脾虛是導(dǎo)致IBS 發(fā)生的重要病機(jī),脾腎陽虛、虛實夾雜是導(dǎo)致疾病遷延難愈的關(guān)鍵因素。
3 辨證分型
IBS-D 分為 5 個證型
3. 1. 1 肝郁脾虛證
主癥: 1) 腹痛即瀉,瀉后痛減; 2) 急躁易怒。
次癥: 1) 兩脅脹滿; 2) 納呆; 3) 身倦乏力。
舌脈: 舌淡胖,也可有齒痕,苔薄白; 脈弦細(xì)。
3. 1. 2 脾虛濕盛證
主癥: 1) 大便溏瀉; 2) 腹痛隱隱。
次癥: 1) 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 2)神疲倦怠; 3) 納呆。
舌脈: 舌淡,邊可有齒痕,苔白膩; 脈虛弱。
3. 1. 3 脾腎陽虛證
主癥: 1) 腹痛即瀉,多晨起時發(fā)作; 2) 腹部冷痛,得 溫 痛 減。
次 癥: 1 )腰膝酸軟; 2) 不思飲食; 3 ) 形 寒 肢 冷。
舌 脈:舌淡胖,苔白滑; 脈沉細(xì)。
3. 1. 4 脾胃濕熱證
主癥: 1) 腹中隱痛; 2) 瀉下急迫或不爽; 3) 大便臭穢。
次癥: 1) 脘悶不舒; 2) 口干不欲飲,或口苦,或口臭; 3) 肛門灼熱。
舌脈: 舌紅,苔黃膩; 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3. 1. 5 寒熱錯雜證
主癥: 1) 大便時溏時瀉;2) 便前腹痛,得便減輕; 3) 腹脹或腸鳴。
次癥:1) 口苦或口臭; 2) 畏寒,受涼則發(fā)。
舌脈: 舌質(zhì)淡,苔薄黃; 脈弦細(xì)或弦滑。
IBS-C 分為 5 個證型
3. 2. 1 肝郁氣滯證
主癥: 1) 排便不暢; 2) 腹痛或腹脹。
次癥: 1) 胸悶 不 舒; 2 ) 噯 氣 頻 作;3) 兩脅脹痛。
舌脈: 舌暗紅; 脈弦。
3. 2. 2 胃腸積熱證
主癥: 1) 排便艱難,數(shù)日一行; 2) 便如羊糞,外裹黏液; 3) 少腹或脹或痛。
次癥: 1) 口干或口臭; 2) 頭暈或頭脹; 3)形體消瘦。
舌脈: 舌質(zhì)紅,苔黃少津; 脈細(xì)數(shù)。
3. 2. 3 陰虛腸燥證
主癥: 1) 大便硬結(jié)難下,便如羊糞; 2) 少腹疼痛或按之脹痛。
次癥: 1)口干; 2) 少津。
舌脈: 舌紅苔少根黃; 脈弱。
3. 2. 4 脾腎陽虛證
主癥: 1)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難; 2) 腹中冷痛,得 熱 則 減。
次 癥: 1 )小便清長; 2) 四肢不溫; 3) 面色 白。
舌脈:舌淡苔白; 脈沉遲。
3. 2. 5 肺脾氣虛證
主癥: 1) 大便并不干硬,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 2) 便前腹痛。
次癥: 1)神疲氣怯; 2) 懶言; 3) 便后乏力。
舌脈: 舌淡苔白; 脈弱。
證候診斷: 主癥 2 項,加次癥 2 項,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4 臨床治療
····
4. 1 治療目標(biāo)
1) 緩解病情,包括臨床癥狀尤其是心理癥狀緩解;
2) 減少病情復(fù)發(fā);
3) 提高生活質(zhì)量。
4. 2 治療原則
根據(jù)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的特點結(jié)合證型變化適當(dāng)佐以通便止瀉方法進(jìn)行治療。
4. 3 辨證施治
IBS-D型
1) 肝郁脾虛證:
治法: 抑肝扶脾。主方: 痛瀉要方。藥物: 白術(shù)、白 芍、防風(fēng)、陳皮。加減: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香 附; 噯氣頻繁者,加柿蒂、豆蔻; 瀉甚者,加黨 參、烏梅、木瓜; 腹脹明顯者,加檳榔、大腹皮; 煩躁易怒者,加牡丹皮、梔子。
2) 脾 虛 濕 盛 證:
治 法: 健 脾 益 氣,化 濕 止 瀉。主方: 參苓白術(shù)散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 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 苓、人參、甘草、白術(shù)、山藥。加減: 舌白膩者, 加厚樸、藿香; 瀉下稀便者,加蒼術(shù)、澤瀉; 夜寐 差者,加炒酸棗仁、夜交藤。
3) 脾腎陽虛證:
治法: 溫補(bǔ)脾腎。主方: 附 子理 中 湯 ( 《太 平 惠 民 和 劑 局 方》) 合 四 神 丸 ( 《內(nèi)科摘要》) 。藥物: 附子、人參、干姜、甘草、 白術(shù)、補(bǔ)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加減: 憂郁寡歡者,加合歡花、玫瑰花; 腹痛喜按、怯寒 便溏者,加重干姜用量,另加肉桂。
4) 脾胃濕熱證:
治法: 清熱利濕。主方: 葛 根黃芩黃連湯 ( 《傷寒論》) 。藥物: 葛根、甘草、 黃芩、黃連。加減: 苔厚者,加石菖蒲、藿香、豆 蔻; 口甜、苔厚膩者,加佩蘭; 腹脹者,加厚樸、 陳皮; 脘腹痛者,加枳殼、大腹皮。
5) 寒 熱 錯 雜 證:
治 法: 平 調(diào) 寒 熱,益 氣 溫 中。主方: 烏梅丸 ( 《傷寒論》) 。藥物: 烏梅、細(xì) 辛、干姜、黃連、附子、當(dāng)歸、黃 柏、桂 枝、人 參、花椒。加減: 少腹冷痛者,去黃連,加小茴 香、荔枝核; 胃脘灼熱或口苦者,去花椒、干姜、 附子,加梔子、吳茱萸; 大便黏膩不爽、里急后重 者,加檳榔、厚樸、山楂炭。
IBS-C型
1) 肝郁氣滯證:
治法: 疏肝理氣, 行氣導(dǎo)滯。主方: 四磨湯 ( 《癥因脈治》) 。藥物: 枳殼、檳榔、沉香、烏藥。加減: 腹痛明顯者,加 延胡索、白芍; 肝郁化熱見口苦或咽干者,加黃 芩、菊花、夏枯草; 大便硬結(jié)者,加麻仁、杏仁、 桃仁。
2) 胃 腸 積 熱 證:
治 法: 泄 熱 清 腸,潤 腸 通 便。主方: 麻子仁丸 ( 《傷寒論》) 。藥物: 火麻 仁、白芍、枳實、大黃、厚樸、杏仁。加減: 便秘 重者,加玄參、生地黃、麥冬; 腹痛明顯者,加延 胡索,原方重用白芍。
3) 陰 虛 腸 燥 證:
治 法: 滋 陰 瀉 熱,潤 腸 通 便。主方: 增液湯 ( 《溫病條辨》) 。藥物: 玄參、 麥冬、生地黃。加減: 煩熱或口干或舌紅少津者,加知母; 頭暈?zāi)X脹者,加枳殼、當(dāng)歸。
4) 脾腎陽虛證:
治法: 溫潤通便。主方: 濟(jì) 川煎 ( 《景岳全書》) 。藥物: 當(dāng)歸、牛膝、肉蓯 蓉、澤瀉、升麻、枳殼。加減: 舌邊有齒痕、舌體 胖大者,加炒白術(shù)、炒蒼術(shù); 四肢冷或小腹冷痛 者,加補(bǔ)骨脂、肉豆蔻。
5) 肺脾氣虛證:
治法: 益氣潤腸。主方: 黃 芪湯 ( 《金匱翼》) 。藥物: 黃芪、陳皮、白蜜、火 麻仁。加減: 氣虛明顯者,可加黨參、白術(shù); 久瀉 不止、中氣不足者,加升麻、柴胡、黃芪; 腹痛喜 按、畏寒便溏者,加炮姜、肉桂; 脾虛濕盛者,加 蒼術(shù)、藿香、澤瀉。
4. 4 常用中成藥
4. 4. 1 參苓白術(shù)顆粒 ( 丸) 健脾、益氣,用于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4. 4. 2 補(bǔ)中益氣顆粒 ( 丸) 補(bǔ)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泄瀉。
4. 4. 3 肉蔻四神丸 溫中散寒、補(bǔ)脾止瀉,用于大便失調(diào),黎明泄瀉,腸瀉腹痛,不思飲食,面黃體瘦,腰酸腿軟。
4. 4. 4 附子理中丸 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所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4. 4. 5 補(bǔ)脾益腸丸 補(bǔ)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用于脾虛泄瀉。
4. 4. 6 人參健脾丸 健脾益氣、和胃止瀉,用于脾胃虛弱所致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4. 4. 7 參倍固腸膠囊 固腸止瀉、健脾溫腎,用于脾腎陽虛所致的慢性腹瀉、腹痛、肢體倦怠、神疲懶言、形寒肢寒、食少、腰膝酸軟; 腸易激綜合征 ( 腹瀉型) 見上述證候者。
4. 4. 8 固本益腸片 健脾溫腎、澀腸止瀉,用于脾虛或脾腎陽虛所致慢性泄瀉。
4. 4. 9 楓蓼腸胃康顆粒 清熱除濕化滯,用于傷食泄瀉型及濕熱泄瀉型。
4. 4. 10 痛瀉寧顆粒 柔肝緩急、疏肝行氣、理脾運濕,用于肝氣犯脾所致腹痛、腹瀉、腹脹、腹部不適等癥; 腸易激綜合征( 腹瀉型) 見上述證候者。
4. 4. 11 固腸止瀉丸 調(diào)和肝脾、澀腸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瀉痢腹痛。
4. 4. 12 麻仁軟膠囊 潤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
4. 4. 13 麻仁潤腸丸 潤腸通便,用于腸胃積熱所致胸腹脹滿、大便秘結(jié)。
4. 4. 14 清腸通便膠囊 清熱通便、行氣止痛,用于熱結(jié)氣滯所致大便秘結(jié)。
4. 4. 15 滋陰潤腸口服液 養(yǎng)陰清熱、潤腸通便,用于陰虛內(nèi)熱所致大便干結(jié)、排便不暢、口干舌燥、舌紅少津等。
4. 4. 16 芪蓉潤腸口服液 益氣養(yǎng)陰、健脾滋腎、潤腸通便,用于氣陰兩虛、脾腎不足、大腸失于濡潤而致的虛證便秘。
4. 5 針灸
泄瀉取足三里、天樞、三陰交,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bǔ)法,脾虛濕盛加脾俞、章門; 脾腎陽虛加腎俞、命門、關(guān)元,也可用灸法; 脘痞納呆加公孫; 肝郁加肝俞、行間。便秘取背俞穴和腹部募穴及下合穴為主,一般取大腸俞、天樞、支溝、豐隆,實證宜瀉,虛證宜補(bǔ),寒證加灸,腸燥加合谷、曲池; 氣滯加中脘、行間,用瀉法; 陽虛加灸神闕
4. 6 外治法
中醫(yī)按摩、藥浴、穴位注射、穴位埋線等外治法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的幫助。
4. 7 IBS 治療難點與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策略
預(yù)防調(diào)攝
····
保持心理健康,生活起居規(guī)律,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xí)慣可減少 IBS 的發(fā)生。教育患者充分認(rèn)識該病的發(fā)病本質(zhì)、特點及治療知識,對治療該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飲食原則:
1) 要規(guī)律飲食,以飲食清淡、易消化、少油膩,避免冷食、辛辣刺激食物、生食。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過饑過飽,不暴飲暴食,這樣有利于腸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無規(guī)律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
2) IBS-C 患者可適量補(bǔ)充水果、蔬菜、谷類、玉米等富含植物纖維食物以加速食物的運轉(zhuǎn),增加糞容量,使排便順利。IBS-D 患者盡量避免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可能會促進(jìn)腸道蠕動進(jìn)一步加重腹瀉癥狀。
3) 已明確的可以引起癥狀的食物應(yīng)該避免,例如含山梨醇的產(chǎn)品 ( 低卡路里口香糖) 、含高纖維或脂肪的食物和過量的咖啡因和酒精; 乳糖不耐受可被認(rèn)為是產(chǎn)生癥狀的原因之一; 限制產(chǎn)氣食物,如咖啡、碳酸飲料、酒精、豆類、甘藍(lán)、蘋果、葡萄、土豆以及紅薯等的攝入。
4) 低 FODMAP 飲食,即減少難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如果糖、乳糖、多元醇、果聚糖、低乳半聚糖的攝入,可能有利于改善 IBS 癥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