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太陽病,誤下后,汗出胸滿,更見微惡寒者。
《金鑒》謂惡寒下當(dāng)有“汗出”二字。若無此,乃表未解,無加附子之理??马嵅^喘滿而不汗出,則是無“汗出”二字。然就微惡寒而論,當(dāng)以《金鑒》注為近是。
用量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定義
此誤下擾亂陰陽之氣,陽虛欲脫。為制固護真陽,以防亡陽之變之溫方也。
藥解
微惡寒者,陽亦虛矣。故加附子。
本證之脈促汗出胸滿與葛根芩連湯之脈促汗出下利寒熱虛實辨
彼證脈促汗出,不惡寒,下利不止,實熱也。本證脈促胸滿,汗出,微惡寒,不喘,不下利,虛寒也。蓋彼證是里熱蒸越之汗,故汗出不惡寒,為陽實。喘而下利,亦為熱。此證乃表陽不固之汗,故汗出,微惡寒,為陽虛。即不喘利,亦為寒。要知仲景立法,每在極微處設(shè)辨,用示準(zhǔn)繩,甚恐人于微處易忽也。今以微惡寒發(fā)其義,卻不在汗出上辨寒熱,而在汗出惡寒不惡寒上辨寒熱。不在脈促上辨寒熱,而在脈促之有力無力辨寒熱。于此又可知不惟在胸滿上辨虛實,而當(dāng)在胸滿之時滿時不滿,常常滿而不減上辨虛實矣。
本證之胸滿脈促與桂枝去芍藥湯之胸滿脈促辨
促為陽脈,胸滿為陽癥。然陽盛則促,陽虛亦促。陽盛則胸滿,陽虛亦胸滿。此下后脈促而不汗出,胸滿而不喘,非陽盛也。正以見寒邪內(nèi)結(jié),將作結(jié)胸之脈矣。故辨脈不同如此,而治方去加如彼。
本證去芍藥加附與桂枝湯去芍之區(qū)別
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酸寒,則陰氣流行邪自不結(jié),即扶陽之劑矣。若微見惡寒,則陰氣凝聚,恐姜、桂枝力薄不能散邪,加附子之辛熱為純陽之劑矣。仲景于桂枝湯一加一減,皆成溫劑。而更有扶陽純陽淺深之區(qū)別如此。
本湯對舉合勘之點
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季云按此方在傷寒名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在金匱名桂枝附子湯。雖所治迥異,而藥味實同。又傷寒方中桂枝用三兩,金匱則用四兩,傷寒附片只一枚,而金匱用三枚,則又同中見異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