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經(jīng)常被患者朋友問到:“大夫,我血管有斑塊,血管狹窄,做缺血適應訓練會增加腦出血風險嗎?”,“大夫,我的家人剛犯腦梗死,做缺血適應訓練,會引起出血嗎?”,“大夫,我曾經(jīng)有過腦出血,我能做此訓練嗎?會增加出血風險嗎?”,'大夫,我準備過幾周做腦血管支架手術,我在這之前做訓練會增加腦出血風險嗎?'......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答疑解惑下:遠隔缺血適應訓練不會增加缺血性腦血管病人的腦出血風險。
遠隔缺血適應訓練,其操作方法是: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雙上肢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面,將袖帶纏繞于一側上臂中上段,氣囊快速加壓至200mmHg,維持5分鐘,隨后釋放氣囊壓力休息5分鐘為一輪。每次連續(xù)重復5輪,共45分鐘,每天做兩次。建議上午、下午各1次,雙側上肢同時或交替進行,6個月為一個療程。
遠隔缺血適應訓練,能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產生保護作用。因是在胳膊上進行充氣與放氣,很多朋友便自行理解為:袖帶充氣壓迫雙側胳膊,阻斷了血液循環(huán),但放氣的時候,血流比較大,血液一下就沖到了腦部,所以就改善了腦部的血供,同時,他們擔心缺血適應訓練時血流沖擊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其實,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下面小編慢慢道來:
首先,遠隔缺血適應訓練產生保護作用的方法,即其原理,并不是大家理解的血流沖擊。而是通過對雙側胳膊進行一定條件(反復、多次、短暫)的缺血適應訓練而調動身體產生內源性保護作用。雙側胳膊的這種短暫缺血訓練,對胳膊不會產生副作用,同時能激發(fā)機體產生內源性保護物質,這些保護物質隨血液循環(huán)到達全身,進而發(fā)揮作用。
其次,本研究團隊10余年的臨床經(jīng)驗表明:肢體遠隔缺血適應訓練并不會增加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出血的風險。很多老病人至今已堅持訓練5年余,甚至長達8、9年,并無此不良反應。
除了臨床經(jīng)驗,相關臨床研究也證實了其安全性。我們團隊早期的研究,對10個大腦中動脈狹窄患者和24個健康人進行遠隔缺血適應訓練。研究結果表明:此訓練方法安全可行,并不會影響心率,氧合指數(shù)和平均腦血流速度。所以,“血流沖擊”一說不成立。
幾年前本研究團隊對80歲以上,甚至高達90多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進行訓練。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訓練是安全的,并不會增加高齡老人的出血風險,也不會對冠心病患者造成不良影響。
對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支架術前應用遠隔缺血適應訓練,不但不會增加出血風險,反而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研究發(fā)現(xiàn):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前給予2周遠隔缺血適應訓練,與對照組相比,并未增加出血風險,反而能顯著降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48小時內頭顱MRI-DWI檢查發(fā)現(xiàn)的新發(fā)腦梗死發(fā)生率,并減小腦病灶體積。
本研究團隊近來對動脈取栓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在取栓治療術前和術后進行遠隔缺血適應訓練各一次,并在隨后7天內進行每天1次的遠隔缺血適應訓練。研究表明:對于急性腦梗死行機械取栓治療的危重病人,此訓練方法仍安全可行,無不良事件發(fā)生,也不影響患者臨床常規(guī)治療。顱內壓、腦灌注壓、平均動脈壓、心率、雙側大腦中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和搏動指數(shù)在訓練前、訓練中及訓練后均沒有明顯變化。
國外相關臨床研究也進一步證實:遠隔缺血適應訓練并沒有增加腦出血的風險。
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選擇發(fā)病24小時內的26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對13例應用遠隔缺血適應治療儀在單上肢訓練一次(包括4個循環(huán)的缺血和再灌注)。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13例患者均能配合完成遠隔缺血適應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無出血相關事件,治療組患者均能耐受遠隔缺血適應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即剛發(fā)生腦梗死)患者應用遠隔缺血適應訓練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來自丹麥的研究表明:對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前應用遠隔缺血適應訓練,并不會增加溶栓的出血風險。
對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經(jīng)手術治療(夾閉或彈簧圈栓塞)后,應用遠隔缺血適應訓練安全可行,患者耐受良好,且并沒有引起任何損傷。
更多相關研究就不一一例舉了,希望小編的答疑能為大家?guī)韼椭?/span>
參考文獻:
1.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Remote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2.Ischemic Conditioning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Octo- andNonagenarians in Strok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3.Safety and Efficacy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with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Prior to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 Proof-of-Concep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4.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for acute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rombectomy
5.Recast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after stroke trial): A pilot randomized 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ii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6.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 as an adjunct therapy to thromboly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randomized trial
7.Phase I clinical trial for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fo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