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家學(xué)寶主筆團 | 江垚
上周末,發(fā)生了一件事,讓我回味很久……
早上送孩子去補習(xí)班后,我照常在附近逛街等他下課。逛著逛著,突然下起小雨,沒帶傘,離中午去接孩子下課也還早,瞅見路邊一家新開的小火鍋店,有點像日式旋轉(zhuǎn)料理那樣,有一溜小吧臺,菜品自選,一人一個小鍋。作為資深吃貨,就沒忍住,反正早飯也吃得急,不如就一邊躲雨,一邊吃個早午餐。
雖然還不到午餐時間,店里已經(jīng)坐了幾對客人。我選了一個轉(zhuǎn)角的位置坐下,一邊等小火鍋上來,一邊無聊地環(huán)顧了一周小店。店很小,中間一個旋轉(zhuǎn)吧臺,一共大概12個位置。我的斜對角坐著的是一家三口,小夫妻看起來30出頭的樣子,孩子6-7歲。
我的右邊坐著一位差不多年紀的女性,看起來也是自己一個人來吃的。她的右邊坐著兩位中年男性,四五十歲的樣子,聽起來像是在聊著工作。
平時就喜歡觀察身邊親子互動的瞬間,來作為自己講課和寫文章的靈感,這次也不例外。在這家小店遇到的接下來的幾段場景,給我很多思考……
為什么孩子發(fā)出的“溝通信號”,父母總是選擇性“屏蔽”?
斜對角的一家三口,爸爸和媽媽中間隔著兒子,小男孩6-7歲,正是皮的時候,也不好好吃飯,一邊玩著手里的模型機器人,一邊口中嘟嘟囔囔,爸爸除了中途給他的碗里填點菜,說兩句:快吃!就沒什么更多回應(yīng)了,夫妻兩人,一人一個手機,看得津津有味。
小男孩吃兩口菜,抬頭看兩眼父母,拽拽爸爸的衣服,問:
爸爸,墻上寫的是什么字呀?
爸爸沒理他。我循著小男孩的目光,往墻上看,上面其實是價目表。
沒過一會兒,小男孩有沖著媽媽說:
這個菜叫什么?
他媽媽估計是被問煩了,也沒直接回答,只是整理了小男孩的碗筷,說:
快吃,吃完走了。
小男孩爸爸看時間差不多了,就招呼買單,小男孩自己跑到門口,看著外面說:
下雨了下雨了,可是我們沒有傘啊。
爸爸在和店員核對菜單,媽媽在一邊依舊刷著手機,誰也沒理他。
小男孩好像想起來什么,把自己的外套翻起來擋住腦袋,很興奮地朝向父母說:
看呀,爸爸媽媽,我做了一個可以擋雨的雨衣!
爸爸此時已經(jīng)付款完畢,把車鑰匙遞給媽媽,媽媽還是一臉無表情地收起手機,拿上車鑰匙。孩子還在為衣服能擋雨而興奮,爸爸這時略帶生氣地吼了一聲:快上車!
這一家三口很快開車離去,我卻只記得孩子最后上車時落寞的背影……
小男孩不斷地發(fā)出想要與父母對話的“信號”,然而父母親一再無視,猶如自然屏蔽一樣,把自己與孩子的對話空間完全隔絕。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孩子在童年期與父母之間有著天然的親近力,他們渴望向父母表達自己,也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反饋。如果此時父母無視孩子溝通的需求,以為孩子只是啰嗦甚至是無理取鬧,就會破壞親子之間天然的親近力。
看起來小孩子似乎沒什么記憶,但他們最擅長情緒記憶,這種被父母拒絕,被父母忽視的感覺,會引起他們的挫敗感,如果伴隨責(zé)罵或是鄙夷,甚至?xí)鹚麄兊膬?nèi)疚感和羞恥感,不僅破壞親子關(guān)系,對孩子的情緒控制、人格養(yǎng)成都是非常不利的。
你愿意把孩子看成一個平等的人,來溝通嗎?
這一家三口離開后,店里人就更少了,下雨,天也陰蒙蒙的。這時,我旁邊的這位看起來像是單身的女性突然站起來,走到門口,只見一位差不多年紀的男性抱著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手里還牽著一個5-6歲的小女孩,看起來好像是爸爸,他把孩子交給這位媽媽后,又交代了幾句,說什么什么東西放包里了,然后就跟兩個寶貝親親抱抱后走出了店門。這位媽媽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座位上。
店員好像已經(jīng)很熟悉她了,走過來給她添水,一邊閑聊,從對話中,聽出來,這是一對住在附近的小夫妻,大女兒幼兒園,小兒子才2歲,剛剛離開的是爸爸,要去加班,媽媽早上把女兒送去了繪畫班后,就先找吃午飯的地方,接近中午時分,爸爸抱著小兒子去接上女兒,再送給媽媽照顧,自己趕去加班。
真正讓我覺得驚訝的是這位媽媽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有幾個細節(jié):
第一個細節(jié):讓孩子自己吃飯
這位媽媽從要去加班的丈夫手里接下兩個孩子,小兒子還是嗷嗷待哺的小娃娃,一拖二的模式,光是看著就覺得累,但這位媽媽非常有耐心。她把煮好的菜夾到碗里,一邊囑咐女兒不要動鍋子,一邊把碗筷都交給女兒,跟她說:
“自己吃哦,想吃什么告訴媽媽,媽媽再給你煮。”
過程中她也完全不干涉孩子的吃飯速度,一邊看著女兒吃,一邊還在給小兒子喂點心,一點一點地喂,只要兒子吃了一小口,就夸他:
“真棒,弟弟今天真棒,和姐姐一樣吃得很好?!?/p>
姐姐聽了,就吃得更認真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這位媽媽的聰明之處首先在于: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吃東西,不催促也不勉強,其次是懂得同時夸兩個孩子,其實小兒子還聽不懂,但姐姐能聽懂,就會讓她吃飯更主動。
第二個細節(jié):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
小孩子吃東西中途總會走神,吃了一會兒,姐姐就明顯有點耐不住了,這位媽媽就說可以休息一下,小女孩乞求想看手機里的動畫片,媽媽也沒拒絕。小姑娘看著看著就入了迷。媽媽準(zhǔn)備買單了,需要用手機支付。于是就跟小姑娘商量說:
“媽媽要付錢啦,手機給我一下好嗎?”
姐姐沒有反應(yīng),看來是完全沉浸到動畫片里了,這位媽媽也不急,這時懷里的弟弟有點鬧脾氣,媽媽就抱著弟弟在店里溜達起來,過了一會兒,又回到位置上,一邊收拾包,一邊又和姐姐商量起來:
“把手機給媽媽用一下好嗎,付完錢咱們要回家啦,回家再看,好嗎?”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姐姐這時抬了抬頭,有點不情愿,媽媽伸出手,小姑娘自己把手機遞給媽媽,雖然不情愿,但是全程完全沒有鬧脾氣。
這位媽媽的聰明之處在于:不會和孩子硬對著來,看似是在滿足孩子,但也保持原則,尤其通過商量的方式,一是不會激起孩子逆反情緒,二是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反而會非常配合。
第三個細節(jié):夫妻搭檔合作
前面說到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把孩子送到店里,然后就去加班了。后來店員和這位媽媽閑聊,才知道爸爸周末加班是常態(tài),但是會利用各種時間與孩子相處。比如夫妻倆就商量周末上午大寶去上培訓(xùn)班,由媽媽送,這時爸爸就在家里照顧二寶,臨近中午,爸爸會帶上二寶去接大寶,然后再送去吃午飯的地方與媽媽會合,爸爸去加班。
夫妻二人不僅互相配合,這位媽媽在與店員聊天的過程中,也全然沒有抱怨老公不在身邊,而是感嘆老公辛苦加班還會幫忙帶娃。
這位媽媽第三點讓我佩服的細節(jié)就在于:將養(yǎng)兒育女中夫妻雙方的分工協(xié)作處理得非常妥當(dāng),不抱怨不求全責(zé)備,一方面尊重對方的工作需要,一方面也盡量配合創(chuàng)造機會讓父親能參與到孩子日常生活。
前段時間網(wǎng)上的“喪偶式育兒”和“詐尸式育兒”,讓人覺得男性似乎在家庭教育中沒有承擔(dān)應(yīng)有的責(zé)任。其實要想讓另一半多參與到家庭生活中,是雙方共同創(chuàng)造機會的結(jié)果。要允許對方“插手”,而不是“大包大攬”。
當(dāng)著孩子的面,更需多提及對方的優(yōu)點,在孩子面前數(shù)落另一半,或者在孩子在的場合,對著外人面前抱怨另一半,都會對孩子對父母親的角色認知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家庭和諧。
這位媽媽在付完款后,女兒就乖乖地自己穿上雨衣,媽媽打上三,抱著小兒子,走出火鍋店。店員一邊收拾一邊還在感嘆:孩子真乖,特別懂事。
這頓火鍋吃完后,感慨很多。
第一個家庭和第二個家庭一對比,就看到了親子關(guān)系的差距。
所有的溝通都在日常的細節(jié)中。
第一對父母,面對孩子發(fā)出的溝通信號,完全無視,這恐怕是多數(shù)家庭的常態(tài)。父母們總覺得不接孩子的話,一句兩句的,沒什么關(guān)系。殊不知這樣是在消耗孩子的溝通熱情,也在慢慢減弱親子之間的連接??梢韵胂笮∧泻⒃诘貌坏礁改傅幕貞?yīng)后,以后也會越來越少與父母交流。
而第二個家庭,尤其是媽媽的處理方式就非常成熟,兩個孩子在這樣的平等溝通下,脾氣性格都更為平和穩(wěn)定,相信夫妻關(guān)系也更為和睦。
同樣作為一位母親,又專注于家庭教育,那天看到這兩個家庭后,馬上反思了自己在日常與孩子溝通時的問題,當(dāng)天接孩子下課回到小區(qū)時,不再對他的各種“為什么”熟視無睹了,我耐心地給他解釋了“為什么冬天下雨特別冷”、“為什么每天動畫片只能看1小時”,以及答應(yīng)他,下個周末,爸爸媽媽一起送他去上輔導(dǎo)班,然后一起回家……
我覺得那天之后,孩子好像懂事了很多,和我聊的話題也更多了,讓他寫作業(yè)時,也不再別別扭扭。
親子溝通是雙向的,是需要耐心的,更是存在于日常點滴中,孩子怎么表現(xiàn),全在于我們怎么做父母!
家學(xué)寶編輯團隊以專業(yè)的心理學(xué)、教育學(xué)和社會學(xué)理論為支撐,原創(chuàng)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nèi)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yǎng)支持。家學(xué)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