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飛經(jīng)》據(jù)傳為唐代鐘紹京所寫,是書法界公認的“天下第一小楷”!真跡版本一直流傳到明代!
《靈飛經(jīng)》真跡墨本后來傳入董其昌之手,他如獲珍寶,并把趙孟頫的書法與《靈飛經(jīng)》進行對比,得出一個驚人的結(jié)論:
“趙文敏(子昂)一生學(xué)鐘紹京,終十得三、四耳?!?!
當(dāng)然,這句話要一分為二地看:
首先董其昌一生把趙孟頫作為書法的對手,無時不刻的想貶低趙,所以他說趙孟頫僅得鐘紹京的三、四成,有點厚古薄今的味道!
從側(cè)面也反映了,《靈飛經(jīng)》的藝術(shù)價值,已經(jīng)遠超趙孟頫的作品,否則董其昌也不敢“睜眼說瞎話”。
唐人能傳世的作品,大多是刻本,甚至是翻刻本,首先要有一個認識:
任何精工的石刻,也很難把墨跡中最重要的活力顯示出來!
這句話,可是啟功先生說的!也是書法界的共識!
刻本,又分為“初刻本”、“翻刻本”,
初刻本:它從紙本摹刻入石(原石),也是最全、最接近原作的的拓本,
隨原石捶拓漸多,不斷泐損,字也就變逐漸肥厚,很多拓工在拓完后,往往會對原石經(jīng)破壞,讓自己的拓本成為孤本,更加升值,看看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就知道了。
在原石無法再拓的時候,有人會根據(jù)初刻本,再次摹刻入石,這就是翻刻本的由來,翻刻本無論筆畫細節(jié)、氣息都無法與原作相比。
就拓本時間而言,唐拓價值超過宋拓、宋拓秒殺后面任何一朝!
當(dāng)然也跟“刻工”技術(shù)有很大關(guān)系,經(jīng)典作品一般都是能工巧匠所作,影響并不太大!
知道紙本、刻本、翻刻本,我們再談?wù)劇鹅`飛經(jīng)》的各個版本,以下內(nèi)容整理于啟功的《記<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全文,這里做相應(yīng)的梳理:
董其昌當(dāng)年因缺銀子,將《靈飛經(jīng)》抵押給海寧陳家,他留個心眼,給的并不是全卷,自己私下扣下十二行。
而海寧陳家將少了十二行的《靈飛經(jīng)》,摹刻入石,編入到《渤海藏真》叢帖,也就是《靈飛經(jīng)》的“渤海本”的來歷。
劃重點:渤海本 是《靈飛經(jīng)》初刻本,內(nèi)容比全卷少了十二行,也是字?jǐn)?shù)最多的!
董其昌后來從陳家贖回《靈飛經(jīng)》,不知何故,被陳家扣下了四十三行,而董其昌手中全卷丟失,陳家扣下四十三行傳世!
劃重點:《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是紙本真跡,可惜只有43行!其用筆起止之變化,用墨淡雅之可愛,嘆為觀止!
清人翻刻的渤海本,也就是翻刻本,為了以假亂真,在翻刻過程中,還畫蛇添足地做了許多的修飾與偽造,以提高該帖的身價,如在首尾加刻“大觀”“政和”“褚氏”等偽印,在帖后偽加趙孟頫題跋,整體來說比較肥,失真, 最不值得推薦的版本!
是清人對《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的翻刻本,刻功精良!
至于其它版本,都是粗鄙不堪的翻刻本,不值得一提!
啟功先生推薦的先入手《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或《靈飛經(jīng)望云樓本》),然后再入手《靈飛經(jīng)渤海本》,最不推薦的《靈飛經(jīng)滋蕙堂本》。
《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真跡在清代落入內(nèi)閣大臣翁同龢之手,后來被其后人翁萬戈帶到美國,并捐贈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常人難得一見!
當(dāng)然也有人提出《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字?jǐn)?shù)太少,其實不然,正如趙孟頫所言:
“前人得到古碑帖數(shù)行,專心學(xué)習(xí),便能聞名于世。”
同理,能得到《靈飛經(jīng)》數(shù)行,只要能專心苦練,一定成為名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