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想給大家推的這本書就可以回答和解釋這兩個問題,書名是《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該書的作者卜壽珊,美國著名美術史家,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這是本研究中國文人畫的經典之作,主要講述了北宋開始,直至明末的文人畫發(fā)展最關鍵的五百年。作者將五百年文人畫的演變總結為“宋代關注畫家品格,元代更關注風格,明代則著眼于藝術史?!?/p>
而我最愛的就是關注畫家品格的宋代,欣賞于“一個人的品格比他留下來的遺跡作品更重要”的理念。在作者看來,唐以前,藝術家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忠實再現,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創(chuàng)作出一幅忠實于自然的臨摹品。而宋開始,從宋代的文人畫開始,藝術家更關注于個性的抒發(fā),這一理念在當時非常超前,簡直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說到這,其實已經回答了篇首的一個問題,“見畫如見人”就是宋代開始被人所推崇的。而提出它的就是宋代文壇領袖——蘇軾。
北宋 蘇軾 《瀟湘竹石圖》 中國美術館藏
此書開篇就引用了蘇軾的話“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士人畫亦稱“文人畫”,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是區(qū)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yè)畫家的繪畫。由蘇軾最早提出“士人畫”,再由明代董其昌總結歸納“文人畫”,研究文人藝術理論當以蘇始而以董終。
北宋 李公麟 《五馬圖》
小貼士1:
講“士人畫”,首先要從“士大夫”講起。
《漢書·食貨志》記載:士農工商,四民有業(yè),學以居位曰士……這里的“士”是指為社會等級中的一個階級,屬于貴族最下層,屬于俸祿可以自足的人。
而后孔子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記載:“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边@里指出:士人應該是心中有明確的原則和計劃的,有自己的處世方法,得之不喜、寵辱不驚的人,方能稱得上“士”??梢娫诟拍疃x上,士人注重內外雙修。
其實,藝術家早在唐代就有很多人躋身仕途,為何文人畫的概念不早不晚恰恰出現在宋代呢?
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始于隋朝,但隋唐時期封建世襲貴族仍然有力,官員一般出自名門望族。直到宋代,士人階層才能單憑功績得到高位,如歐陽修起于寒門。宋代的高官往往是著名的學者、作家、詩人。正是這些文人確定了宋的文化基調。
傳 北宋 李公麟 《瀟湘臥游圖》局部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文人中不得不提的就有:以蘇軾為中心的士大夫群體,包括黃庭堅、米芾、文同、李公麟等。蘇軾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一方面,因他身居高位,是保守派領袖之一;另一方面,他天賦異稟,喜好結交朋友,其人格深遠影響著他的朋友們。
蘇軾認為,畫是像詩那樣的藝術,應當作為閑暇時的一種自我抒發(fā)的方式。其實,宋以前繪畫的地位是低于詩歌和書法的。詩歌和書法是上流藝術,是文人仕途的資本。同時,也因詩歌和書法是作者天性的鏡子,受到文人的推崇。而宋以前的繪畫更多的是自然的再現,而非個性地表達思想情感,因此地位低于詩歌書法。
蘇軾提倡注重作品中的“士氣”,而不是它的風格主題。他和他的朋友們不知不覺中在實踐一種新型的繪畫。
北宋 趙佶《文會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時,很多文人畫創(chuàng)作于朋友們飲酒聚會時,如傳為李公麟所做的《西園雅集圖》,所繪的是他們在王詵的西園聚會的場景。而在此之前,曲水流觴的聚會里更多的是吟詩作對。在古代,詩歌時常作為朋友間一種親密的交流方式,不是公開的表達,僅僅為知己所作。當文人畫作為文人騷客聚會必備的項目時,標志著繪畫已被文人階層所接受,成為上流藝術。
傳 北宋 李公麟 《西園雅集圖》
小貼士1:
中國美術史家滕固提出了“文人畫”的三個特征:
1.藝術家是士大夫,與畫工有不同;
2.藝術被看作士人閑暇時的一種表現方式;
3.文人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院體藝術家不同。
文人畫家主張“不求形似”。他們都鄙棄對事務的如實描摹,不囿于傳統的畫理技法,以意趣為宗,憑才情信筆揮灑。
文人畫常以枯木、竹、石、梅、蘭及煙云山景等為題材,這些清雅、疏淡的景物宜于文人借物抒情。在文人眼里,梅花孤高,幽蘭潔操,秋菊凌霜,竹則有“剛柔忠義”四德,既可以言志,更可以寄情,畫竹實即畫人。蘇軾的摯友文同畫竹為“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fā)于墨竹”,可見這是他宣泄情感、遣發(fā)胸懷的手段。蘇軾說文同作畫乃是“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其實他自己也是如此。
北宋 文同 《墨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以蘇軾《古木竹石圖》為例,畫中虬結的古木與丑陋的怪石并非自然界的物像,而是畫家抒發(fā)胸臆的憑借物,是畫家心中的古木竹石。蘇軾特別欣賞王維的畫,他認為王維的畫“得之象外”。在蘇軾的推崇下,唐代詩人王維被后世尊為文人畫之宗。“得之象外”也成了文人畫家追求的境界。
北宋 蘇軾 《枯木怪石圖》日本私人藏
蘇軾和他的朋友們都強調身份、品格、作者之間的密切關系。認為只有具有深厚修養(yǎng)、品格崇尚的人,才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天性,也就是事物中的“理”,從而體悟到“道”。
因為他和他的朋友們,繪畫成為個人表達的藝術形式。
傳 唐代 王維 《伏生授經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黃賓虹曾言:“唐畫如面,宋畫如酒,元畫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俞后,加水俞多?!?/p>
歷史學家陳寅恪也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可以說,宋代藝術審美領先世界一千年,至今令人神往。
少數精英的繪畫風格
最終塑造了所有的繪畫形態(tài)
這是中國所獨有的
如想進一步了解文人畫在北宋之后的發(fā)展演變,還需細細研讀這本經典之作——《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