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女性文化。指的是一群終身不嫁的女子,將頭發(fā)像已婚婦女一樣自行盤起,相互扶持,與同性相伴一生。自梳女多在華南地區(qū),她們勇于反抗封建禮教,自梳是對舊制度的一種抗爭。自梳女在當時被看成異類,她們壓抑女性的情感,采用極端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據(jù)《順德縣志》記載:晚清之時,順德蠶絲業(yè)發(fā)達,女工收入可觀,經(jīng)濟獨立。當她們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受盡婆家和丈夫的惡氣,身份還不如奴婢,這些女工不甘受此束縛,情愿終身不嫁,于是產(chǎn)生了自梳女。自此后,“自梳”形成風氣,畢竟女子生活在一起,誰也不會看不起誰,大家地位都一樣,心里也舒坦。
古代未婚女子都梳著一條長辮子掛在背后,待大婚時由母親或者女長輩替其把辮子挽成一團貼在后腦,稱為髻。而自梳女就是自己把辮子挽成髻,故稱為“自梳”。女子一旦“自梳”,就必須潔身自愛,不能再與男子有任何瓜葛,違反之人便被視為傷風敗俗,被鄉(xiāng)親和姐妹所不容,輕則一輩子遭人白眼,重則被毒打致死。
到了清末民國時期,自梳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比較完備的一套儀式。自梳女要在觀音像面前完成“自梳”流程。這種儀式感一方面使得自梳行為更加隆重嚴肅,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誓言的約束力。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自梳的誓言是要持續(xù)終身的,甚至在文獻中還記載著對違背誓言的懲罰規(guī)定:“一經(jīng)梳起以后,即成鐵案,終生不得翻悔。如有勾三搭四,即為鄉(xiāng)黨所不容,其甚者往往被捆塞入豬籠內(nèi),投于河涌將之浸死”。
早期的自梳女多是畏于封建禮教下婚姻的不幸,而矢志不嫁的恐婚女性。在封建社會的自梳女與今天的"恐婚族"又大不相同。古代女性因經(jīng)濟上的依附關(guān)系,而不得不遵從封建禮教的壓迫,毫無社會地位。在男尊女卑的舊俗環(huán)境里,女性生活在"夫權(quán)"的陰影下忍氣吞聲,遇人不淑又無力擺脫婚姻的枷鎖。女性受虐致死的悲劇并不鮮見。
雖然自梳女是當時女性反抗男權(quán)社會的表現(xiàn)形式,是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但是在當時畢竟仍然是男權(quán)主義,自梳女所付出的依舊要很多,依舊面臨著來自男權(quán)社會的壓力、唾棄和鄙視,尤其在自己的后事方面。按照習俗,自梳女是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親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自梳女為了避免自己最后落得如此悲慘的境地,她們不得不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義上的妻子,以便將來可以老死夫家,但自梳女要付給婆家一筆錢來“買門口”。
“買門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通過婆家的認可,婆婆會提出各種難答的問題,要答得讓婆婆滿意才可以,一旦被婆家認可之后,就成為了這家的媳婦,自梳女還要向婆婆交錢,如果做了讓婆家不滿意的事情,還會被取消其“兒媳”的身份。
自梳女是一個時代特殊的產(chǎn)物。在當今社會人人平等,不再有性別的差異化對待,自梳女便會永久地定格在歷史之中,不再出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