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欣賞
春分
布面油彩 230x150cm 2018年
寒風孤石圖
布面油彩 160x150cm 2017年
頑石與桃花
文丨范曉楠
禮攸近期的新作,畫了很多形態(tài)各異的頑石與桃花,這些作品脫離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對山石的表現(xiàn),沒有梅蘭竹菊的映襯,更沒有任何人物的蹤跡,獨獨一顆石頭佇立在畫面中,獨獨不同身姿的桃花搖曳在時空里。為何禮攸對頑石與桃花情有獨鐘?二者在他的筆下似乎各具性格和生命,在不同顏色和筆觸的塑造中,呈現(xiàn)出耐人尋味的深意。
懷念桃花NO1
布面油彩 100x100cm 2016年
金色桃花
布面油彩 80x80cm 2019年
頑石與桃花,寶玉與黛玉。《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曹雪芹在《石頭記》開篇便開始描述女媧補天剩下的一塊頑石,被丟棄在青埂峰下,后來身入紅塵,石頭幻化成賈寶玉,經(jīng)歷了悲歡離合,炎涼世態(tài),一直到頑石歸天,全書結束,寫的就是一塊頑石的故事。禮攸畫中的頑石,也正是這樣一塊具有倔強性格,特立獨行的石頭。而桃花恰恰是黛玉的化身,黛玉葬花,葬的就是桃花。《紅樓夢》中的經(jīng)典篇章第二十三回,寶玉第一次向黛玉表白真情,二人到沁芳閘橋邊桃花樹下一同埋葬飄落的桃花,暗含深意,為我們點明《紅樓夢》里兩個世界的分野:“烏托邦的世界”和“現(xiàn)實的世界”。二人在大觀園中的生活是一片凈土,正是烏托邦的世界,大觀園以外的世界只代表骯臟和墮落,寶玉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向往自由的人生,而現(xiàn)實的世界終究無法實現(xiàn)二人的理想,借黛玉之口唱出“葬花魂”的挽歌。曹雪芹在字里行間將這個意象描繪出來,意在寫出一種文化的象征。禮攸對頑石與桃花的鐘情,想必也正在于此。
靜入桃花源
布面油彩 100×200cm 2018年
亂紅如雨墜窗紗
布面油彩 100x100cm 2015年
禮攸描繪桃花的畫作《花落黃昏》、《致黃昏》、《早春踏花》等,運用細膩柔軟的線條筆觸,深邃獨特的高灰度色調,在冷暖虛實之間轉化與游移,讓我們感受到了黛玉葬花時的凄美及對現(xiàn)世的參透。而《女媧之石》、《寒風孤石》、《石贊》等獨立刻畫頑石的作品,儼然是寶玉叛逆倔強性格的化身。頑石與桃花的刻畫迥異,禮攸運用果斷有力的筆觸,迅疾刮擦的飛逝刷痕,為我們營造了面對現(xiàn)世倔強仁立的頑石境界。這些畫作均選用了鮮亮明快的顏色和富有現(xiàn)代感的筆法,使頑石與桃花的身份脫離了《紅樓夢》的時空,蘊含當代人精神境遇的時代表征。
十里桃源渡船坡? 寫生一
布面油彩 120x160cm 2019年
十里桃源渡船坡?寫生二
布面油彩 80x80cm 2019年
十里桃源渡船坡?寫生三
布面油彩 80x80cm 2019年
十里桃源渡船坡?寫生四
布面油彩 120x160cm 2019年
十里桃源渡船坡?寫生五
布面油彩 120x160cm 2019年
“桃花源”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烏托邦,陶淵明開篇先以“芳草鮮美,落英紛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和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而桃花源里安祥寧和、自由平等的理想境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對“桃花源”的描繪,正是他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現(xiàn)實社會間的巨大落差,帶給我們強烈的心靈沖撞。禮攸的桃花林展現(xiàn)給我們的正是這樣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姿態(tài)各異的桃花競相開放,在這些山花浪漫的桃花林深處,是禮攸對當代人生活境遇的冷靜思考與心靈憧憬。霓虹閃爍的都市生活,擬像社會的冷漠與墮落,功名利祿的市井人生,是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新型生活。禮攸將自我生命的感受寄情于畫作,在恬靜幽深處蘊藏著藝術家對當代人精神情感的關懷與慰藉。
滿樹和嬌爛漫紅
布面油彩 80x100cm 2016年
潤物無聲
布面油彩 120x120cm 2018年
畫桃花,大家立刻會想到周春芽,同樣是對桃花的描繪,周春芽的桃花卻格外妖嬈艷麗,用嫵媚的身姿迎合消費的時代,用樹下男歡女愛的迷醉世界打入市場。“桃花大媽”PK周春芽,也正是借用了他畫作天價的媒體效應。桃花大媽憑借天性直覺再版“周氏桃花”,仍留于對自然的描摹和對固有模式的翻制。相比之下,禮攸的桃花卻蘊含深意,游走在這些桃花林間,幽靜暗雅的清香,與形態(tài)各異的頑石掩映,鮮亮明快的色彩即具現(xiàn)代感又不失古意,在賞心悅目的畫作背后,是禮攸對自然理想境界的追溯。
女媧之石NO.1
布面油彩 2017 120x80cm
女媧之石NO.3
布面油彩 100x100cm 2017年
禮攸畫作中百態(tài)的頑石,給予我們精神世界無限的豐富性,而這些豐富的情感,恰恰與中國石文化更深層的傳統(tǒng)沿革密切相關。石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始于秦漢,盛于唐宋,極于明清。石頭象征著堅定、堅固、頑強以及各種我們所向往的品質。中國人對石頭有著非同一般的情結:“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宮無石不雅,宅無石不安,畫無石不名,商無石不發(fā),廳無石不華,人無石不貴。”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習俗中,石頭有著多種用途和精神蘊含。因此,歷代的中國繪畫多有對石頭的刻畫與表現(xiàn)。石文化讓中國人對自然的造化更為興嘆,從載道的石中獲得愉悅和精神財富。中國人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石頭的啟示和補益。禮攸選擇畫頑石,真正是出于對石頭的喜愛,這些掩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文化傳統(tǒng)與審美意趣,使得禮攸的畫作與時下西方藝術家的作品迥異,也與被西方文化異化的中國當代流行畫風拉開距離。他使頑石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文脈的人格理想,又獨具面對現(xiàn)代生活的犀利目光。
女媧之石NO.5
布面油彩 100x100cm 2017年
女媧之石NO.8
布面油彩 2017 100x100cm
石贊
布面油彩 200x150cm 2017年
石有百千形,而作為生命的姿態(tài),又獨有其精神。是故有人曾論:“臥石不嫌于斜,立石不嫌于細,倚石不嫌于薄,盆石不嫌于巧,山石不嫌于拙”。人們常依照石頭的面貌體態(tài),賦予它不同的個性特征。也常將石頭擺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使其擁有不同的命運。一塊石頭,面貌本已天成,但安置與擺放不同,更會彰顯出不同的精神境界,生命之美才得以煥發(fā)。在禮攸的作品中,他有意剔除了所有石頭的背景和人們主觀臆斷的環(huán)境,唯獨將石頭單獨呈現(xiàn)在畫面里,我們能看到的只有石頭本身,而無他物。他通過對畫面色彩和筆觸的控制,為觀者營造出一種冷峻的空間環(huán)境,不同的顏色急促刮擦的背景,使我聯(lián)想到英國畫家培根《尖叫的教皇》中的精神時空,禮攸畫作中的石頭也似乎正在怒吼與狂嘯,這些各異的石頭形態(tài),有了生命和呼吸,引領我們進入某種警覺與堅毅的精神場域。禮攸的頑石安身于急速發(fā)展的大變革時代,靜觀當下日新月異的變遷,體察世間的人情冷暖。
桃花春色暖先開
布面油彩 80x100cm 2016年
桃花亂落紅如雨
布面油彩 90×90cm 2017年
滾滾紅塵,在復雜多變的人世間,紛紛攘攘的世俗生活里,禮攸沒有選擇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清高品格,卻將桃花與頑石演繹得淋漓盡致,桃花更具世俗性,轉瞬即逝的美與凄婉。禮攸借物移情,通過頑石與桃花傾訴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來易來去難去,數(shù)十載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同樣是對男女情感和閨中瑣事的描繪,曹雪芹卻將這司空見慣的題材演繹成經(jīng)典的文學名著。同樣是對頑石與桃花的描繪刻畫,禮攸在書寫與凝練的筆意間,賦予了畫作獨特的品格與人文理想。
——范曉楠
(清華美院博士、中央美院博士后、天津美院副教授)
2017年10月27日于北京
桃花雨
布面油彩 230x190cm 2019年
桃花源·暮色
布面油彩 90x90cm 2018年
夕遇桃源
布面油彩 100x100cm 2018年
尋得桃源好避秦
布面油彩 180x190cm 2015年
陽光灑向桃花源
布面油彩 250x150cm 2018年
悠悠鹿鳴
布面油彩 150x100cm 2018年
游春圖二
布面油彩 130x200cm 2017年
游春圖三
布面油彩 80x120cm 2018年
游春圖四
布面油彩 80x120cm 2018年
游春圖一
布面油彩 60x80cm 2016年
爭花不待葉
布面油彩 70x70cm 2017年
只見桃花不見人
布面油彩 150x250cm 2016年
致黃昏
布面油彩 130x200cm 2015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