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剛剛建立的周王朝經(jīng)歷了一場反周的叛亂。山西省南部地區(qū)古老的唐國也參與了反周的叛亂。叛亂很快被平息,為了加強周朝的統(tǒng)治,周成王把唐國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弟叔虞,留下了“桐葉封弟”的典故。叔虞死后,他的兒子燮 [xiè]父即位。因唐地境內(nèi)有一條晉水,燮父開始稱“晉侯”,并最終將唐國改名為“晉”,燮父成為第一位晉侯。
周時人們崇尚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中常見到尊彝 [yí]祭祀器,各種動物造型的尊彝器物旨在讓先人在冥界也可享用各種動物肉食。尊為盛酒、醴以獻祭之器的統(tǒng)稱,或曰小共名。尊“以小為貴”,“以下為貴”,“以素為貴”?;拘沃剖牵嚎谳^大,容量多,足座實。尊器排序為:犧尊、象尊(鳥尊包括在內(nèi))、著尊、壺尊、大尊、山尊,由小而大。晉侯鳥尊就是第一代晉侯燮 [xiè]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
三晉文化是西周時期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原青銅文明的垂范之作,三晉青銅器在深邃、厚重的外表下,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桀驁不馴的霸氣和地廣天闊的胸懷。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兩件鳥尊,雖風格迥異,但皆為珍寶,讓人過目不忘。
西周晉侯鳥尊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該鳥尊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省博物院從建院之初,就將晉侯鳥尊作為博物院的標志物。
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鳥尊的蓋內(nèi)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yí]”,銘文中“向”一字,做“享”解,意為“貢獻”。大意為晉國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寶器??勺C其為宗廟禮器,這件鳥尊的主人是唐叔虞之子晉侯燮所擁有的一件高規(guī)格祭祀禮器。鳥是西周時期晉國的圖騰,是連接人與天神的神物。
晉侯鳥尊的器物形象是一個鳳鳥,周人對鳳鳥的崇敬和喜愛還有一個鳳鳴岐山的典故。相傳周武王在伐紂的征途中路徑岐山,此時山上有金鳳鳴叫,人們認為這是天降祥瑞,是周武王的文才武德招致而來的祥兆,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氛圍之下伐紂大業(yè)最終成功,于是更加深了人們對鳳鳥的圖騰崇拜之情。
尊作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頭微昂,圓睛凝視,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只小鳥靜靜相依,并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雙腿粗壯,爪尖略蜷。鳳尾下設(shè)一象首,惜象鼻殘缺,依據(jù)象首曲線分析,象鼻似該內(nèi)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wěn)定的三點支撐。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完美組合,造型寫實、生動,構(gòu)思奇特、巧妙,裝飾精致、豪華,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shù)中罕見的珍品。
鳳鳥頸、腹、背飾羽片紋,兩翼與雙腿飾云紋,翼、蓋間飾立羽紋,以雷紋襯地,尾飾華麗的羽翎紋。為了尊重歷史,修復的象鼻上并沒有設(shè)計紋飾。
鳥尊是一件酒器,鳥頸與中空的腹腔相通,鋒銳的彎喙成為自動開合的流口,當傾斜鳥身往外倒酒時上唇會自動開啟。復位后,口即閉合,可防塵、防蟲,十分巧妙。鳥尾下的小巧的虎形支腳,可使鳥尊盛滿酒時平衡穩(wěn)定。鳥尊造型和諧,紋飾華美,鑄造精巧,渾然一體。即便是分鑄的器蓋上的紋飾也與整器的裝飾圖案連接的天衣無縫,連鳥足掌上的蹼也制作得生動逼真,能將冰冷的青銅掌控到如此地步,讓人不得不贊嘆其工藝之精湛。
從器型的構(gòu)造比例等特點來看,在形體制作上未能兼顧總體造型的勻稱,以及鳳鳥造型特點,從此上說,其時間當西周稍早時期。根據(jù)其出土于M114墓葬中來看,則該尊年代可確定當在西周中期偏早。
20世紀90年代在天馬——曲村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舉世震驚的“晉侯墓地”,并出土了一大批鑄有晉侯名號的青銅器,考古學家排列出了從改“唐”為“晉”的第一代晉侯燮父起直到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的晉文侯共九代晉侯的清晰世序,澄清了晉國始封地的問題,彌補了晉國早期編年和史實的闕疑和空白,晉侯墓地考古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