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文藝作品,都出自文人雅集。
比如我們課本里學的《滕王閣序》,就來自唐高宗時期的滕王閣宴;唐伯虎的老師周臣畫的《香山九老圖》,來自中晚唐文壇領袖白居易老師組織的聚會;還有宋神宗年間的附馬王詵,與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成立了一個西園雅集,也成為文人畫常見的題材。
當然,最出名的還是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辦的雅集。
他們寄情山水,飲酒作詩,最后由發(fā)起者王羲之為詩集寫了序,梅思言讀碑帖本期來解讀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01<br>
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請了誰?
那年王羲之50歲,出任會稽內史,所轄之地都是山陰、上虞、余姚、諸暨這些山川秀美的地方。
東晉有四大家族,王謝桓庾,這樣重要的職位當然不會落到別人手中。
后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做過會稽內史,就是“未若柳絮因風起”的謝道韞的老公。他的重外孫謝靈運也做過這個差使。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他邀請了41人來參加這個聚會。
有他的好友謝安、謝萬兄弟,還有他的小舅子郗曇(后來郗曇的女兒嫁給王獻之,兩人成了親家)。
有西晉文學家孫楚的孫子孫綽和孫統,還有桓溫的弟弟桓偉。
再就是王羲之的兒子們,最小的王獻之那時只有9歲,是來打醬油的。
剩下的,不是當地的官員就是這些人的親戚。
至于許詢、謝尚、支遁(支道林)這三人在不在其中,史書記載各不相同,只能說“古事難考,如此類者多矣?!?/span>
02
他們?yōu)楹味郏?/span>
這一天是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
孔子曾與其弟子于三月上巳日在沂水岸邊祓禊,所以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里寫道:“修禊事也?!?/span>
修禊就是祓禊。
但很顯然,這次不是一般的“修禊”,參加蘭亭雅集的人,多是中國文化史、藝術史、宗教史和政治史的參與者與創(chuàng)造者。
王羲之有一首《蘭亭修禊詩》是這么寫的:
詠彼舞雩,異世同流。乃攜齊契,散懷一丘。
“異事同流”是說我輩春日祓禊之樂,雖與孔子師徒異世,而其中的美好樂趣則完全相同。
他們很有儀式感。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觴是羽觴,古代的一種酒器。有兩個小耳朵,就像鳥的翅膀。
古人把喝酒叫“行觴”。一觴一詠就是喝一杯酒,做一首詩,做不出來的罰酒三杯。
歷代文人畫師喜歡將蘭亭入畫,最常見的就是這個畫面。
這個喝酒的規(guī)矩不是王羲之他們創(chuàng)造的,在距今大約1800年前的西晉就有了。
03
西晉時期有個權臣叫石崇,是個土豪加巨貪,斗富大賽的冠軍。
他跟另一富人王愷比拼花錢。
王愷用上好的糖來刷鍋,他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用絲布圍40公里當圍墻,他就用錦緞圍上50公里;王愷用花椒和泥涂墻,他就用海外運回來的赤石脂刷墻。
一到晚上,大半個京城都被他家照得紅光發(fā)亮。
石崇不僅有錢,還是個“文藝青年”,“詩文都頗有可觀”。
因為這個業(yè)余愛好,他組建了一個“金谷二十四友”,里面有洛陽文人、著名美男子潘岳、左思、陸機、陸云等。
他造了個巨奢華的園林,叫金谷園。
元康六年(296年),石崇組了個局兒,叫金谷宴集,為征西大將軍王詡送行。
大家飲酒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
就是輪到你喝了,一杯酒下肚,還沒想起怎么作詩來的,要罰酒三杯。
事后,石崇把眾人詩作收錄成集,并撰寫《金谷詩序》,但沒有流傳下來。
金谷宴集開創(chuàng)了文人聚會喝酒的風尚,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云:“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說的就是這個規(guī)矩。
04
回到永和九年的蘭亭。該罰酒的罰酒,該作詩的作詩。
前余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斗。
留下蘭亭詩篇的有:王羲之、謝安謝萬兄弟、孫綽孫統兄弟、孫綽的兒子孫嗣,還有郗曇、王渙之、王微之、庾友、庾溫、曹茂之、華茂貓、桓偉、袁嶠之、王玄之、王凝之、王肅之、王彬之、王蘊之、王豐之、魏滂、虞說、謝繹、徐豐之、曹華等人(桑植之《蘭亭考》)。
雖然作者不同,但其所作之詩的思想內容和風格卻大致相同,大都是由寓目山水而進入對人生玄理的思索。
趁著醉意,王羲之把眾人詩作收錄成集,拿起鼠須筆,用絹紙寫下《蘭亭集序》。
后來有人看到《蘭亭集序》,對王羲之說,可與《金谷詩序》相媲美。
拿我們現在的眼光看,用王羲之和石崇來比,是有些可笑的。
石崇雖然能寫詩文,但功利心太強。
他在《金谷園序》中所津津樂道的,不過其財物之豐、官職之榮,汲汲于榮華富貴而唯恐不足。
蘇軾就說:“季倫(石崇)之于逸少(王羲之),如鴟鳶之于鴻鵠?!?/span>
葉嘉瑩也認為,與建安文學、正始文學相比,“二十四友”之所以成就不高,就是因為人品不高。
但王羲之呢?他聽到人們將《蘭亭集序》與《金谷詩序》相提并論,又拿自己與石崇比,非常開心。
這足以說明,魏晉士人的判斷標準與唐宋之后有很大不同。
魏晉士人在講究風度之美時,并不將其與人品聯系,文學藝術也是如此。
現在的蘭亭,高度還原了《蘭亭集序》的場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曲水流觴。
卻并不是東晉蘭亭原址。
原址早已隨水路多次改道消失殆盡,就像《蘭亭集序》的真本一樣,成為千古文人的一場蘭亭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