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小麥整個生長階段,植株各器官均可遭受病原和害蟲的侵害。據統(tǒng)計,每年小麥生長及儲藏期間因病蟲為害而造成的損失,約占總產量的20%。例如,條銹病在1950年、1964年以及1990年發(fā)生全國大流行,共計損失小麥約116.5億千克;稈銹病1956年和1958年在江淮一帶流行,僅蘇、皖兩省就損失小麥10億千克;90年代以來麥蚜發(fā)生與危害迅速上升,在大力防治的情況下,每年仍造成小麥損失5000千克以上。因此,在生產上應通過準確及時測報,采用農業(yè)技術(如抗性品種、精細栽培、科學肥水管理、控制和減少傳染源等),配合以高效、低毒、低殘留專用化學農藥,適時精確防治,將病蟲的危害控制在經濟水平以下,確保小麥優(yōu)質、高產、穩(wěn)產,增加小麥產量和農民收益,并減少環(huán)境污染。
技術要點:
(1)小麥病害防治技術
充分利用農業(yè)、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增強小麥抗逆和抗病能力,降低病原基數,切斷病原物的傳播途徑。同一病害因環(huán)境和氣候差異,造成病害流行的地區(qū)不同,因此要建立健全縣、鄉(xiāng)(鎮(zhèn))兩級病害測報站,有經驗豐富的植保技術人員深入村莊、田間調查,根據當地過去(尤其是上一年)病害發(fā)生情況,結合天氣和苗情,綜合病害發(fā)生條件,作出病害發(fā)生、流行、為害的準確測報,掌握小麥受害敏感生育期、在發(fā)病初期選用高效、低毒、?;赞r藥科學施藥防治。
①小麥銹病防治技術
小麥銹病是我國小麥上發(fā)生最廣、為害最大的一類病害。銹病有條銹、葉銹、稈銹三種,田間可根據“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的特點加以識別。主要分布區(qū)域為,條銹病:陜西、甘肅、寧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葉銹?。喝珖蟛糠蛀渽^(qū);稈銹病:西南、華南、華北、東北等。發(fā)病特點:三種銹菌在我國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麥為主的麥類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環(huán),是典型的遠程氣傳病害。
由于小麥條銹病和稈銹病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還需隨季節(jié)在一定地區(qū)間進行規(guī)律性轉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環(huán)。葉銹病雖然在不少地區(qū)既能越夏又能越冬,但區(qū)間菌源相互關系仍十分密切。所以,三種銹病在秋季或春季發(fā)病的輕重主要與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種面積大小關系密切。一般地說,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種面積大,菌源量大,銹病就發(fā)生重,反之則輕。
農業(yè)防治:a.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注意品種合理搭配和輪換,這是防治小麥銹病的基本措施,小麥銹病致病流行小種變化較快,同一時期的不同地區(qū)流行小種不同,因此要不斷培育抗新流行小種的品種。b.調節(jié)播種期。如在隴南、隴東、川北、關中、華北等廣大冬麥地區(qū),不宜過早播種。播種越早,秋苗條銹病發(fā)生越早、越重,為當地提供了越冬菌源。因此,在保墑的前提下,應盡可能的不要早播。c.及時翻耕滅茬和中耕,消滅自生麥苗,減少菌源。d.搞好大區(qū)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南方麥區(qū)雨水多,麥田濕度大,有利于銹病發(fā)展,加強開溝排水,可以減輕為害。e.合理、均勻施肥??刂频视昧?,適當增施磷、鉀肥,以防止貪青晚熟,加重銹病為害。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鉀肥的地區(qū),增施這兩種化肥,可以減輕銹病為害。f.加強測報,及時噴藥控病。
化學防治:a.藥劑拌種,減少病原菌。對秋苗常年發(fā)病較重的地塊,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每50千克種子用約60克拌種。務必干拌,充分攪拌均勻,嚴格控制藥量,濃度稍大會影響出苗。b.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間發(fā)現銹病中心,應及時噴藥控制。如果病葉率達到5%、嚴重度在10%以下,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克或20%粉銹寧乳油每畝40毫升,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30克,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藥15~30克,對水50~70千克噴霧,或對水10~15千克進行低容量噴霧。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葉率達25%以上,嚴重度超過10%,就要加大用藥量,視病情嚴重程度,用以上藥量的2~3倍濃度噴霧。常用藥劑有:粉銹寧、速保利、廣枯靈、3%廣枯靈水劑。
適用范圍:全國各地銹病發(fā)生危害的麥區(qū)。
注意事項:在銹病發(fā)生初期用藥防治效果最好,若發(fā)生大流行情況下,除及時防治發(fā)病嚴重的麥田外,要對周邊發(fā)病輕和不發(fā)病的麥田施藥劑防治,以控制病害進一步蔓延,減輕損失。
②小麥白粉病防治技術 
小麥白粉病主要發(fā)生于潮濕及半干旱地區(qū),過去僅在我國西南各省和山東沿海地區(qū)發(fā)生較重。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全國有 20個省市普遍發(fā)生,其中除西南地區(qū)外,河南、湖北、江蘇、安徽等省發(fā)病亦較重。小麥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差異是顯著的,在小麥白粉病的綜合防治中,抗病品種不失為基礎措施。但由于病原菌致病性變異快,品種抗性退化速度也較快。品種抗病性喪失大是當前垂直抗病性利用中的主要問題。有些品種具有“慢(耐)白粉病”的抗性,對不同病原小種抗病性差異不大。這種慢白粉性較垂直抗病性持久、穩(wěn)定,應加強研究和利用。
農業(yè)防治:a.種植抗病品種,特別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種。在常發(fā)重病地區(qū),對品種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發(fā)病區(qū)可低一些;b.根據品種特性和麥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c.采用正確的栽培措施可減輕發(fā)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鉀肥配合,適當增施磷、鉀肥。南方麥區(qū)注意開溝排水,北方麥區(qū)適時澆水,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此外,在自生麥苗能越夏的地區(qū),應在小麥秋播前盡量清除田間和場院等處的自生麥苗,以減少秋苗期的菌源。 
化學防治:在種植的品種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況下,藥劑防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藥劑防治的重點是長勢好、產量高、發(fā)病較重的地區(qū)和麥田。常用藥劑:a.三唑酮(粉銹寧),每畝用有效成分8克,在小麥孕穗-抽穗階段噴灑1次,一般可控制此病的為害,并可兼治小麥銹病。在秋苗發(fā)病較多的地區(qū),用三唑酮拌種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減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種黑穗病和秋苗期銹病。 拌種的用藥量是種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b.保豐寧、植保寧、復方粉銹寧等,防治效果也較好,用量用法與三唑酮相同;c.三唑醇(羥銹寧),其施用方法與三唑酮相同,用藥量減少一半;d.硫制劑,如波美0.5~0.8度石硫合劑、膠體硫2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每畝0.5千克,這些藥一般需噴2次以上,每次間隔7天左右,開始噴藥的時間也應提早一些。
適用范圍:全國各地白粉病發(fā)生危害的麥區(qū)。
注意事項:在白粉病發(fā)生初期用藥防治效果最好,若整株葉、莖、穗大部分都發(fā)病的情況下,噴藥基本無效果,主要依靠品種本身的抗病性控制病害,但需控制該病的擴散危害。 <P< p>>③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
小麥赤霉病為害不僅造成產量損失,人、畜食用病麥?;蛎娣酆螅a生頭痛、嘔吐等急性中毒癥狀,長期食用還可發(fā)生器質性病變。赤霉病因我國南北麥區(qū)耕作制度和氣候條件不同,病害侵染循環(huán)也不一樣。不論是南方麥區(qū)或是北方麥區(qū),帶菌殘體上產生的子囊殼,一般年份到小麥揚花前均可成熟。小麥揚花期遇雨發(fā)病就重,反之則輕。同一品種,低洼濕度大的田塊較濕度小的田塊發(fā)病重。因此,揚花期雨水多的年份特別要重視化學防治工作。
農業(yè)防治:a.選用抗病品種。b.清除初侵染源。南方麥區(qū)重點抓稻田滅茬,清除表面稻樁稻草等病殘體,北方麥區(qū)重點抓玉米根茬、棉鈴和田邊地頭的玉米殘體等病殘體的清除。對病殘體進行堆漚腐熟或燒毀。c.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化學防治:在小麥初花期至盛花期采用,藥劑如下:a.80%多菌靈微粉劑每畝50克,或40%多菌靈膠懸劑每畝50~75克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b.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畝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每畝75~100克分別對水噴霧,或進行低容量噴霧。如果揚花期間連續(xù)下雨,第一次用藥后 7天下雨趁間斷時再用藥一次。
適用范圍:全國各地赤霉病發(fā)生危害的地區(qū)。
注意事項: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和流行,受越冬菌量、氣候條件、品種抗性和栽培管理等因素的影響,而濕度和降雨大小是赤霉病流行的限制性因素。赤霉病的防治要綜合治理,最根本的應從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著手,結合栽培管理來控制。
④小麥病毒病防治技術
近年來在小麥上已發(fā)現30種病毒病,我國常見的有7種。小麥病毒病是我國北方冬麥區(qū),尤其是西北地區(qū)小麥上的嚴重病害,其中以黃矮病和叢矮病為害最大,土傳病毒病主要發(fā)生在華東地區(qū)。
小麥黃矮病是由蚜蟲傳播的,其中以麥二叉蚜最為重要。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西南及華東等冬、春麥區(qū)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以北方冬、春麥區(qū)特別是黃河流域各省為害最重。土地肥沃的麥田比薄瘠的麥田發(fā)病輕,冬灌的比不冬灌的發(fā)病輕,遲播的比早播的發(fā)病輕。黃矮病是小麥病毒病中分布最廣,為害最重的。黃矮病從小麥幼苗時就可以為害,小麥感病越早,長得越矮,減產也越重。受害的小麥分蘗減少,并嚴重矮化。黃矮病的病葉,葉片變黃,葉脈仍為綠色,因而出現黃綠相間的條紋。
小麥叢矮病是灰飛虱傳播的,灰飛虱在有病毒的小麥上取食后,體內帶毒,可以終身傳毒,但不能把毒傳給后代。小麥播種后,灰飛虱從雜草或禾本科作物上遷入麥田,并傳播病毒。由于耕作制度的變化在我國局部地區(qū)曾有發(fā)生,引起小麥嚴重減產。江蘇的鹽城、南通、和蘇州地區(qū)發(fā)生較普遍,浙江也有發(fā)生。叢矮病也是全生育期都可侵染,染病越早減產越重。感病的小麥嚴重矮縮。與其他病毒病不同的是叢矮病使小麥的分蘗無限增多。
土傳病毒病是由土壤里的一種病菌傳播的,晚播的發(fā)病輕。土壤濕度大,利于傳毒病菌活動,則發(fā)病重。該病在浙江、上海、山東、安徽、河南、江蘇、湖北、四川發(fā)生。土傳病毒病共有三種:土傳花葉病,黃花葉病,梭條花葉病。三種土傳病毒病之間很難從癥狀上區(qū)分,一般是根據是否連年在固定的地區(qū)和田塊上發(fā)生來確定是不是土傳病毒病。梭條花葉病都發(fā)生在糜子地邊,被叫作糜瘋病。生病后小麥莖稈扭曲所以又叫拐節(jié)病。
小麥紅矮病的主要特征是感病小麥矮縮和葉片變紅。紅矮病只能由葉蟬傳播,條沙葉蟬是主要的。葉蟬和紅矮病的寄主相同。
農業(yè)防治:a.種植抗(耐)病品種。病毒病的防治首先考慮的是使用抗、耐病品種,有的病毒病很容易找到抗病品種、而且抗性持久,如小麥紅矮病和土傳花葉病毒病。有的只能找到比較耐病的品種,如黃矮病。b.根據病毒病類型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叢矮病在套作麥田發(fā)生重,在棉麥套種地區(qū),適當選用生產期較短的品種,在棉行內套種小麥要拔去棉柴后再翻耕播種,這樣能起到控制叢矮病的作用。黃矮病的防治主要是減少麥蚜和病毒越夏數量。另外清除田間雜草,可以病少傳毒昆蟲的田間寄主,這對叢矮病防治尤其重要。施肥的原則以基肥為主、多施腐熟的有機肥,促進小麥生長發(fā)育,增強抗病力。土傳病毒病的防治主要是推遲小麥播期,并減輕土壤濕度。
化學防治:a.藥劑拌種。小麥播種時,每50千克種子用75%的3911(甲拌磷)100~150克,加水3~4升拌種,拌后堆悶12小時,藥效期35天左右。另外防蚜蟲治黃矮病可用0.3%或0.5%的滅蚜松可濕性粉劑拌種,防效40天左右。b.噴藥治蟲:對蟲傳病毒病如黃矮病、叢矮病、紅矮病等,治蟲防病的是主要防治措施。噴藥治蚜防黃矮病,噴藥治灰飛虱防治叢矮病,藥劑噴殺條沙葉蟬治紅矮病。
適用范圍:全國各地病毒病發(fā)生危害的麥區(qū)。
注意事項:小麥病毒病主要是栽培制度的改變(如間作套種、茬口安排不合理)及種植感病品種引起的,因此生產上首先要選用抗病品種,其次要注意防蟲來治病,切斷傳播路徑。
⑤小麥紋枯病防治技術
小麥紋枯病主要發(fā)生在長江流域和黃淮平原。病菌是土壤習居真菌,以菌核或菌絲在被害植物殘體上或在土壤內越夏或越冬,成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冬麥播種過早、太密,冬前麥苗過旺或使用氮肥過多,麥苗徒長的麥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溫寒害、脫肥或灌水太多的麥田,發(fā)病均較重。秋冬溫暖,次年春季多雨潮濕的天氣,施用帶病殘體作糞肥而沒有腐熟的,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發(fā)病。
農業(yè)防治:a.選用抗病良種。b.適期播種。春性強的品種不要過早播種,防止冬前過旺。c.合理密植,播種量不要過大。d.南方麥田開溝排水,以降低田間濕度,避免長期積水。北方麥田防止大水漫灌,田間水位高的河灘地或老灌區(qū)地也要開溝排水。e.合理施肥,氮肥不能過量,防止徒長,糞肥要經高溫堆漚后再使用。
化學防治:在秋季或春季分蘗盛期調查,掌握病情,重點放在早播、連作、雜草多、施氮量高、種植感病品種的麥田。在分蘗末期病株率達5%時,用藥防治。a.每畝用5%井崗霉素水劑100~150 毫升,或井崗霉素高濃度粉劑25克;或農抗120(6萬單位)每畝150~200毫升。b.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65~100克。c.40%多菌靈膠懸劑50~100克。d.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75~100克,均對水60~75千克噴霧,或對水7.5~10千克低容量噴霧。井崗霉素可與增產菌混合使用,以分蘗末期施藥防效最好,拔節(jié)期次之,孕穗期較差。
適用范圍:全國各地紋枯病發(fā)生危害的麥區(qū)。
注意事項:小麥紋枯病主要是土傳病害,因此在防治上應選用抗病品種為主,藥劑治理為輔。
⑥小麥葉枯病防治技術
小麥葉枯病菌在冬小麥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夏,秋季開始侵入幼苗,在病株上越冬。來年春季,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傳播為害。在春麥區(qū),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菌絲體在小麥殘體上越冬,來年春季小麥播種后產生分生孢子傳播為害。低溫高濕有利于此病的發(fā)生擴展。
農業(yè)防治:a.選用抗(耐)病良種;b.深翻滅茬,清除病殘體,消滅自生麥苗;c.農家肥高溫堆漚后施用,重病田可考慮輪作。
化學防治:大田噴藥,在發(fā)病重的田塊,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粉銹寧噴施。用法用量同小麥赤霉病及小麥條銹病的使用方法。
適用范圍:全國各地葉枯病發(fā)生危害的麥區(qū)。
注意事項:小麥葉枯病應以農業(yè)防治為主,配合以化學防治。
(2)小麥蟲害防治技術
應充分利用農業(yè)、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增強小麥抗逆和抗蟲能力,降低蟲源基數。注意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控制害蟲數量,建立健全縣、鄉(xiāng)(鎮(zhèn))兩級蟲害測報站,根據田間調查以及常年蟲情,結合天氣、小麥苗情,綜合蟲害發(fā)生條件,做出蟲害發(fā)生、流行、為害的準確測報,依據防治指標,掌握小麥蟲害敏感時期和小麥害蟲發(fā)生初盛期,選用高效、低毒、?;赞r藥科學防治。
①麥蚜防治技術
農業(yè)防治:a.選用抗耐蚜豐產品種;b.早春耙壓,清除雜草。
化學防治:首先查好蟲情,在冬麥拔節(jié)、春麥出苗后,每3~5天到麥田隨機取50~100株(麥蚜量大時可減少株數),調查蚜量和天敵數量,當百株(莖)蚜量超過500頭,天敵單位與蚜蟲比在1∶100以上時,即需防治。a.種子處理。在小麥黃矮病流行區(qū),進行種子處理可治蚜防病兼顧。b.田間噴藥??捎?.5%樂果粉劑,每畝1.5~2千克。噴霧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或用抗蚜威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在穗期防治時應考慮兼顧小麥銹病和白粉病及黏蟲、麥蚜等,每畝用粉銹寧6克、抗蚜威6克、滅幼脲2克(三者均指有效成分)混用,對上述病蟲防效達85%~90%以上。
適用范圍:全國各麥區(qū)。
注意事項:防治蚜蟲應在小麥揚花前進行。
②小麥吸漿蟲防治技術
小麥吸漿蟲的發(fā)生受氣候、品種等多因素影響。如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常會引起吸漿蟲的大發(fā)生。小麥芒少,小穗間空隙大,穎殼扣合不緊密和揚花期長的品種,利其產卵為害重。成蟲盛發(fā)期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發(fā)生重,兩期錯位則發(fā)生輕。土壤團粒構造好,土質疏松,保水力強也利其發(fā)生。小麥揚花前后,雨水多、濕度大,吸漿蟲為害也嚴重。
防治小麥吸漿蟲應首先調查蟲情、確定防治指標。a.淘土調查幼蟲密度。選代表性麥田1~2塊,隨機挖取10×10×20厘米的小土方7~10個,混拌均勻后,取其中1/7~1/10土樣倒入桶中,加水攪拌,沉淀后,將泥漿倒入銅紗篩中,濾去泥水,再將篩上雜物鑷掉,檢查篩上留下的蟲體,要反復幾次淘洗,將蟲查凈。b.網捕成蟲調查。在小麥抽穗初期手持捕蟲網(口徑30厘米)在麥田漫步前進,往返捕網10次,記載蟲數。當麥田平均每小土方有蟲5頭以上、或平均網捕10次有成蟲10~25頭,需立即防治。防治時間以中蛹期為宜,輔助進行成蟲防治。
農業(yè)防治:a.選用穗形緊密、內外穎緣毛長而密、麥粒皮厚子實、漿液不易外流的小麥品種。b.進行輪作,避開蟲源。
化學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均勻噴在20~25千克細土上,拌均成毒土施入土中。
適用范圍:北部冬麥區(qū)和黃淮冬麥區(qū)北片。
注意事項:應提倡土壤施藥,消滅吸漿蟲于出土前,減少對幼蟲體內寄生蜂的殺傷作用。
③粘蟲防治技術
粘蟲是遷飛性大害蟲,飛行能力很強,在我國每年有四次大的遷飛危害活動,春夏季從南方飛往北方,秋季從北方飛回南方。在我國分布最廣,為害最嚴重的是東方粘蟲。成蟲喜歡在枯葉或嫩葉端部的的皺縫間產卵。
農業(yè)防治:a.調控蟲源地區(qū)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國南方各地小麥種植面積的壓縮,有力地控制了江淮流域4~5代區(qū)越冬世代蟲源以及麥田一代粘蟲的發(fā)生與為害。b.秋季在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農田,結合中耕培土、鋤草滅荒,防治三代粘蟲。冬季清理稻草堆垛、鏟草堆肥、修理田埂、清除水稻根茬等消滅越冬蟲態(tài),減少初始蟲源基數。
生物防治:主要是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尤其是對麥田一代粘蟲天敵的保護利用更加重要。這些天敵能抑制害蟲,發(fā)揮重大的生態(tài)效益。
化學防治:除蟲脲每畝施1~2克(有效成分);滅幼脲三號每畝施5~10克(有效成分),除蟲精粉防治粘蟲每畝1.5~2千克噴粉,相當于每畝施用有效成分0.6~0.8克。
適用范圍:全國各地平壟麥田幼蟲三齡盛期以及小麥玉米套種田二齡幼蟲初盛期。
注意事項:a.要保護天敵,盡量少殺傷天敵并創(chuàng)造有利于天敵繁衍的生態(tài)條件。b.選用最佳農藥緩解化學防治與自然天敵的保護利用之間的矛盾。c.幼蟲低齡期用藥防治效果最好。d.各發(fā)生區(qū)主要為害世代的粘蟲都是從其他發(fā)生區(qū)遷飛來的。到目前為止,控制粘蟲的為害,大部地區(qū)仍以化學防治為主要措施。
④地下害蟲防治技術
蠐螬、螻蛄、金針蟲、地老虎等是小麥的主要地下害蟲,在全國麥區(qū)均有發(fā)生。當前就全國范圍來說,蠐螬的發(fā)生和危害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地下害蟲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結合開展農業(yè)防治。
農業(yè)防治:a.水旱輪作和適期澆水:水旱輪作是一種有效降低蟲口密度的重要措施。在小麥抽穗后,受害田出現白穗時澆水可迫使蠐螬下遷減輕對小麥為害,秋末進行冬灌,水量越大蠐螬死亡越多。b.施肥:蠐螬能在腐殖質中生活,未腐熟的肥料利其生長,施底肥時不施未經腐熟的肥料。氨水對蠐螬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返青麥田,每畝溝施18%氨水25~30千克很有效。c.其他:播種前深耕、多耙地、清除田間及地邊雜草、合理輪作可有效壓低蟲口密度。
物理防治:a.燈光誘殺?;鸢?、白熾燈、日光燈、汞燈、黑光燈均可,以后兩種為好。b.性誘殺。地里挖坑,坑中放盆、盆中有水,盆中放5個處女雌蟲。c.毒餌誘殺。地下害蟲具有明顯的化學等趨性,利用炒香的餅粉、麥麩和米糠等加拌敵百蟲、辛硫磷,傍晚撒在麥田間,即可取得較好的防效。
化學防治:a.種子處理,適于防治苗期活動為害的蠐螬。50%~70%辛硫磷500毫升,加水10倍配成藥液與500千克麥種混合均勻。晾干(不要曬干)后播種,防治效果99%,藥效25天。甲基異硫磷20%乳油1千克拌種250~500千克,防治效果95%以上。b.土壤處理。在播種前,將藥劑均勻噴灑在地面,然后耕翻或用圓盤耙把藥劑與土壤混勻。在播種時,將藥劑以顆粒劑的形式與種子混播或藥劑與肥料混合后于播種時溝施或穴施;或將藥劑配成藥液,順壟澆灌或圍灌穴灌。c.地上施藥防治成蟲。在金龜子出土期間的田埂、地邊聚集活動的地方,噴撒1.5%樂果粉或2.5%的敵百蟲粉,每畝1~2千克。40%樂果或氧化樂果800倍,噴灑在寄主上,藥效40天左右。在成蟲喜食的樹皮上,刮去粗皮,用40%的氧化樂果稍加稀釋,涂在樹干上。取20~30厘米長的榆、楊、槐帶葉枝條,將基部泡在內吸藥液久效磷或樂果中,藥液濃度30~50倍,10余小時后取出樹枝捆成把插入田間或堆放誘殺。
適用范圍:適合全國小麥種植地區(qū)推廣應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麥從種到收,看這篇就夠了
小麥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一)
已波及8省153個縣!如何防控小麥條繡病?
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小麥“兩病三蟲”防治技術
小麥各個時期病蟲草害防治大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