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zhuǎn)載請在后臺輸入授權(quán)
「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strong>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憑直覺和經(jīng)驗感知到,什么是幸福,但似乎又很難給它下精確的定義。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每個人關(guān)心的問題。我們唯一能夠做主的,是選擇以什么樣的方式度過一生。你是自由的,沒有人會強迫你,連上帝也不會強迫你。
幸福的本質(zhì)是什么?作為哲學最根本的問題之一,并不試圖從主觀感受出發(fā)去討論幸福,而是把「幸?!挂曌饕环N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曾經(jīng)思考過人生的重大問題,比如幸福是什么?活著到底為了什么?生活有沒有意義?那么,這篇文章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fā)。
▼
千百年來,無數(shù)哲學家和思想家,始終在追尋著一個問題的答案。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是真正值得追尋的「幸福生活」?
最終,中西方哲人們給出驚人相似的答案:「有德」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恰如羅素所言:「幸福的生活是一種由愛鼓舞,由智識指導的生活?!?/strong>
孔子和老子都相信「德」的力量,認為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由道而德」,通過領(lǐng)悟大道而獲得品格和美德;
西方哲學家更崇尚「德性」,包括智慧、公正、勇敢、節(jié)制等的卓越品質(zhì)。德謨克里特就曾言:「幸福的感受是由于心多誠直,智慧豐碩?!?/strong>
中西方智者早在千年前,就清楚定義了什么是「人生值得」。而我們每個人似乎只要按照這樣的標準去生活,就能夠獲得有意義的幸福人生。
然而歷盡艱辛去追尋善良、正義、勇敢這些「美德」到底是為什么?如果正義變成平白無故的正義,勇敢變成莫名其妙的勇敢,又有何價值?
事實是:追求「美德」并非生活的目的,創(chuàng)造幸福才是。而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在實踐中,認識和親身體驗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
幸福等于開心快樂?
港劇有句經(jīng)典臺詞「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所以,幸福等于開心快樂嗎?
如果等于,那獲得幸福就太簡單了,人類最擅長的事就是尋歡作樂。尤其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充斥著各種簡單的快樂,從餐飲購物到旅游度假,從娛樂綜藝到網(wǎng)絡游戲,總有一款適合你。
快樂唾手可得,但幸福卻不是。兩者真正的區(qū)別在于,快樂是消費性的,每次快樂都是一次性消費掉,留不下任何能夠決定人生意義的東西。
如果企圖用快樂替代幸福,就必須不斷地消費快樂。類似于飲鴆止渴,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很可悲的。就好像刷整晚游戲后,往往感覺空虛。
而幸福是生活的整體成就和效果,不是暫時感受到的積極情緒。我們可以為了幸福,而放棄某些快樂,但絕不會有人為了快樂,而放棄幸福。
幸福等于獲得利益嗎?
理論而言,我們都知道,任何物質(zhì)都無法換取幸福。但在實踐中,又常常會把幸福和物質(zhì)或利益相互混淆。
比如有句老話叫「苦盡甘來」,這不是關(guān)于幸福的理解,而是關(guān)于獲益的理解。利益確實需要苦苦追尋,不付出代價就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
而幸福不一樣,如果一件事情能夠帶來幸福,那么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就可以感受到幸福,幸福不需要代價。
除此之外,幸福和利益還有一個重大區(qū)別。由于利益總是有限的,所以對利益的爭奪本質(zhì)上是零和博弈。
利益驅(qū)動之人,會永遠不停地與他人爭奪生存空間。在他看來世界無比險惡,處處是競爭攀比、炫耀嫉妒。
而幸福是在做事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幸福不需要和別人爭奪什么。一個人獲得幸福,不但不會讓別人的幸福減少,反而會增進他人和世界的幸福。
正如愛默生的名言:「一個人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先讓自己幸福。」
雖然幸福不等于利益,但利益是獲得幸福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條件之一。「沒有什么精神能夠拯救饑餓的肉體」,忍饑挨餓之人很難幸福。
但反之,有了利益保障,離真正的幸福還相差很遠。要獲得幸福,不光需要幸福的條件,更需要實現(xiàn)幸福的能力,而后者往往被我們忽略。
幸福等于欲望滿足?
物質(zhì)雖然重要,但我們還渴望更多:比如年輕美貌、風趣幽默、位高權(quán)重、萬眾矚目等等。如果所有愿望都能實現(xiàn),我們就會感覺幸福嗎?
假設(shè)有一臺體驗機,可以為你定制完美的虛擬世界,讓你美夢成真,比如暴富、爆紅,或者得諾獎、登珠峰、眾人敬仰等等,而且你無法分辨是真實還是虛幻。那么你愿意將大腦接入這臺體驗機,永遠生活在里面嗎?
心智正常的人大概率會說NO。可見欲望滿足并不等于幸福。幸福必須身體力行,是我們在親自行動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而不是瞬間的「美夢成真」或者「巔峰體驗」。
正如海涅所言:「自己親身體驗的幸福,比起在含混不清的盲信中,長年醉生夢死的幸福,要好得多。」
因為美夢成真之后,又如何呢?叔本華說:「生命就是一團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那么就痛苦;如果得到滿足,就無聊。于是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間來回擺蕩?!?/strong>
在叔本華看來,無論欲望有沒有滿足,人都得不到幸福。因此如果往這個方向追尋幸福,無疑死路一條。不但無法獲得幸福,連快樂都會失去。
恰如托爾斯泰所言:「在富有、權(quán)力和獨占的愛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會得到,而且一定會失去幸福?!?/strong>
因為欲望會不斷膨脹,想要獲得同等的快樂,必須不斷填滿越來越膨脹的欲望。無限的欲望,最后注定落空。所以說「欲望如海水,越飲越渴」。
幸福是某種結(jié)果嗎?
談論怎樣獲得幸福時,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想法:等我實現(xiàn)了某項成就,就可以做某件事,感覺幸福。比如,等賺夠錢,就退休環(huán)游世界等等。
這意味著:只有實現(xiàn)后面的結(jié)果,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而前面實現(xiàn)的過程,不過是單純的手段而已。
這就將幸福推向未來某個遙遠的點,而在此之前的生活僅是眼前的茍且,充其量是為了將來幸福而必須付出的代價,是臥薪嘗膽般的苦苦忍耐。
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橋段:主角在苦苦等待之后,終于獲得寶貴的幸福瞬間。用一部作品來渲染瞬間的幸福,是豐滿感人的,而對于漫長的一生來說,未免太過于蒼白。
如果我們一生,就是為了等待某個戲劇性的高光時刻,未免太悲催了。
更可悲的是,如果目標定的太高,一生都無法實現(xiàn),那么人生豈不只剩下毫無意義的受苦。即使目標真的實現(xiàn),幸福感也可能不足以抵消前面的痛苦,因此覺得「人間不值得」。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認為「幸?!故悄撤N結(jié)局或目標。而事實恰恰相反,幸福是「過程」而非「結(jié)果」。
回想一下,高三是不是覺得,只要熬過這年考上大學,就是最幸福的人。但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幸福其實非常短暫。回首往事,更值得回味的,其實是考前那段埋頭奮戰(zhàn)的歲月。
那么,是不是可以反過來理解 —— 獲得幸福不用關(guān)注目標的結(jié)果如何,只要盡情享受過程就可以了?
所謂「重在參與」「知足常樂」,還有典型的「躺贏」的心態(tài):無論現(xiàn)實如何,只要自認幸福就足以?
這里就要涉及更深刻的討論:幸福到底是主觀,還是客觀的?
心理學意義上的幸??赡苁侵饔^的;但哲學意義上的幸福,卻并非如此。企圖通過某種主觀的心情,把不幸視為幸福,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舉個極端的例子:生于富貴之家的智障人士,衣食無憂,備受呵護,每天傻樂,最后壽終正寢。他幸福嗎?從哲學角度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真正的幸福既不是簡單的快樂,也不是利益或者欲望滿足,更不是單純的結(jié)果或者過程。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獲得真正幸福呢?
如何獲取真正的幸福?
生活的目的是體現(xiàn)人的創(chuàng)造性,要求我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去創(chuàng)造和開拓那些尚未實現(xiàn)的可能性。
只有當一個人,從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去實現(xiàn)生活的多種可能性,才能夠體現(xiàn)生活的本意,從中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這就是幸福的客觀性。
這就是為何中西哲學不約而同地認為,「有德」的生活才有價值。就是因為,勇敢、智慧、勤勞等品質(zhì)和美德,彰顯了人的卓越性和創(chuàng)造力,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生活的本意。
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行動,并非指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或科學研究,而是指「無需代價的行動」。就是你做一件事,不純粹是為了獲得利益,而是從做事的過程當中,獲得意義和幸福感;同時事情的結(jié)果,又能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
這意味著如果有件事情,你沒有報酬也樂在其中,不做不甘心;而且做這件事情的結(jié)果還能對別人、對社會有貢獻,這就是幸福的創(chuàng)造性行動。
比如父母養(yǎng)育子女并非為了將來的回報,而是從養(yǎng)育這件事本身,收獲幸福感;孩子長大成人,還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就是能獲得幸福的行動。
「創(chuàng)造性」并非天才的創(chuàng)舉,而是人人都可以實現(xiàn)的日常創(chuàng)造。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工作、交友、做事;經(jīng)營愛情、家庭、友誼等等。
比如熱心公益的人,享受幫助他人的過程,又從他人的改變中收獲價值和意義;或者愛好攝影的人,享受拍攝以及尋找目標的心動,而好照片又會給自己和朋友帶來快樂,這個雙向的反饋,一定會帶來幸福感。
創(chuàng)造性行動的本質(zhì),是不求回報地給予。如果養(yǎng)育孩子是為了將來獲得報答,那么等于是把親子關(guān)系變成商業(yè)關(guān)系,父母注定失去幸福。
還有,向朋友真誠地提供幫助本身就是幸福,但如果要求對方必須給予相同回報,必會失去友誼的幸福。
「假如一個人的行動本身自成目的,并且行動達到的結(jié)果也具有價值,那么必定會獲得幸福?!?/strong>
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根據(jù)生活目的推導出來的,哲學意義上客觀的幸福公理。
幸福沒有明確定義,每人都有親身體驗、直觀感受,幸福是不言而喻的。而通往幸福的行動,不是「先給予,后收獲」,而是「給予即是收獲」。
幸福的秘訣,不在于為追求快樂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體會快樂。如果把生活視作我們的作品,那么「幸?!咕褪亲髌返淖罡叱删汀?/strong>
References
趙汀陽 |《論可能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真正的幸福,是找到生活的意義
| 詩篇 37:4 |
又要以耶和華為樂,
他就把你心里所求的賜給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