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讀解:第一段。注家對這段的第一句話有爭論?!恫瘯献印分?,這句話是“圣人常無心”,“無常心”還是“常無心”,就這三個字本身來說,還是有很大差異的。但是,如果與后面的文字聯(lián)系起來,我覺得差別不大。這段的關(guān)鍵,實際上在于這個“心”,當(dāng)什么講?有兩種可能的理解:(1)一種是,心就是民間疾苦,那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圣人與民同甘苦共患難,用今天胡錦濤總書記的話說就是“情為民所系”。這種理解,比較符合我們對圣人的一般道德要求。但是,這樣理解卻和后面的段落含義差異較大。因為關(guān)心民間疾苦,好比大禹治水,主要是涉及百姓的實際利益。而后面一段展開的內(nèi)容,所涉及的明顯不是物質(zhì)利益問題,而是道德教化問題。(2)另一種理解,心,是貪心、是非心、算計心。這樣的理解,是由下一段的內(nèi)容反推出來的。這樣,這段話就可以讀解為:圣人沒有心思,(所以)他能夠包容和化解百姓的是非心、算計心。
第二段。這一段是兩個排比句。從文脈上來說,實際上是對上段命題“以百姓心為心”的進一步展開,圣人怎樣以百姓心為心吶?就是兩個字:理解和包容。不是說圣人要和百姓一樣斤斤計較,而是要包容所有的是非心和算計心。
解讀這段話,不可避免地就要使我們聯(lián)想到孔子的名言:“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抱怨。”孔子這話是在回答學(xué)生的問題時說的。意思是說,你要是對虐待你的人釋放善意,那你拿什么回報善待你的人呢?所以,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對善待你的人要知恩圖報,對于虐待你的人,頂多不跟他計較就完了,但絕不可以反而要善待他。那樣大概是太犯賤了。自我心理都不得平衡。
那么,老子的意思是否和孔子的主張相沖突?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解讀:對我好的人,我對他好;對我不好的人,我也對他好。這才算是得到了善的真諦。講求誠信的人,我要對他誠信,別人騙我,我也對他講誠信,這樣才算得到了誠信的真諦。
這樣解讀的話,就讓人有疑惑了,老子的主張好像一個老好人,大傻子。在現(xiàn)實中是不是太過迂腐,怕是沒有生存機會的了?!如果不是這樣解讀的話,那還有什么別的深意呢?我以為,讀解原文,一定要盡可能根據(jù)上下文,來揣摩作者的語境,任何一句話,都是針對一定的語境來發(fā)出的。那么,老子這段話,所針對的語境是什么吶?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算計心和是非心之相激蕩。
人與人之間,常常是在這種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中相激蕩??傉f自己公平,對方是自私,是小人。結(jié)果,善意就在這種苛責(zé)中消退。那么,當(dāng)你對對方是苛責(zé),總在尋求公正,自然會引發(fā)對方對你的苛責(zé)。同樣道理,我們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可是,由于我們總是在防范人,所以與人交往的誠心,就在這種防范和算計中一點點消退,那么你防范人家,怎么可能得到對方的真誠回應(yīng)?
之所以做這樣的語境還原,除了其他章節(jié)的背景以外,還直接地與第三段有關(guān)。這一點在第三段再做說明。我們權(quán)且假設(shè)這個語境還原是正確的。那么,老子這第二段的含義,就好理解了。就是,是非越講越多,越是苛責(zé)對方的公平和善意,越會反過來被對方苛責(zé),結(jié)果在苛責(zé)中,雙方的善意就越來越?jīng)霰 T绞欠婪度?,就越是顯得沒有誠意,而越是顯得沒有誠意,就越加不可能得到對方的誠意。
而老子的話語,正好是要把人們從這個怪圈中化解出來,那就是:“吃虧是福”,寬容和體諒別人,反會激發(fā)出對方的負(fù)疚感,最后得到善意的回應(yīng);坦誠待人,十二分的誠意,會使對方感覺你是真誠的,結(jié)果也就瓦解了對方的防范,誠意也就脫穎而出了。
當(dāng)然,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你首先做到不動心,心里面不感到受傷害。很多冤冤相報,很多互相算計,其實從更深層的看以來說,也是心胸狹窄,不大氣的表現(xiàn),所以就被對方牽著鼻子走了。
下面再看第三段。剛才說了,老子第二段的意思,是針對現(xiàn)實中人們的恩怨相責(zé),和互相算計的惡性循環(huán)而言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在第三段,就可以看到這樣假設(shè)是合理的。這一段說,圣人在天下的職責(zé)是干什么?就是要為天下“渾”其心,就是要消解大家的是非心。“百姓皆注其耳目”,注家的解釋是,百姓都把自己搞得很敏感,爭是非,小算計。而“圣人皆孩之”。我覺得這最后一句,用詞非常棒。就是說百姓像孩子之間的爭斗一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小孩子之間,為了爭個蘋果,爭一塊糖,爭吵不止;或者在游戲中感覺誰耍賴了,誰不公平了,“皆注其耳目”,爭得很兇。而在一邊看護的大人,會怎么看這問題呢?又會怎么做呢?“圣人皆孩之”,真是很形象,很傳神。
再補充一點:“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這話的背后,應(yīng)該填充一個什么樣的人格形象呢?那是一個沉靜的人,卻不乏慈愛;一個洞察一切的人,卻不失真誠。這樣的人,不會因你的惡劣感到受傷害,反而讓你感到無地自容;這樣的人,洞察你的小算盤,卻似乎渾然不覺,和盤托出一個徹底包容了你的小算計的大思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