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一水推出的近體詩平仄格律“科目一”,和大家分享了平仄的一些基礎知識點。關注度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頭條號上的閱讀量達到2.5萬,評論逾150條,均創(chuàng)下個人文章新高。令人深受鼓舞!傳統(tǒng)詩詞的群眾基礎之好,由此可見一般。
不過,只憑語言描述,要掌握平仄格律,有不少朋友表示還是暈乎乎的。沒關系,咱們這期文章送出“特效暈車藥”,從“解剖”一首五絕入手,結合案例,舉一反三,圖文并茂地來講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為了減輕新手朋友們的“暈眩感”,這里我們只講正格,不談拗句、拗救等特例)。
用作解剖的這首五言絕句,一水選取的是唐代五言絕句的巔峰之作——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請看圖:
我們先以虛線把全詩按2字一節(jié),末字獨占一節(jié),劃作三節(jié)。以“—”標示平聲字,“I”標示仄聲字,“△”符號標示韻腳。紅色表示必須遵循的鐵律。
既然末字要獨當一面,當然應該首先分析。從上期“科目一”的基礎知識我們可以判斷出,這首詩第一句沒押韻。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聲。因此,這首詩是“五絕仄起”格式。上一期我們講過,近體詩的規(guī)則是,押韻句的末字(韻腳)必須是平聲,不押韻句的末字(白腳)必須是仄聲(偶爾也有仄聲入韻的詩,但中唐之后,平聲入韻便成近體詩法則,咱們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仄韻詩的特例了)。那么,仄起首句不入韻的五絕,四句的末字平仄就是“仄、平、仄、平”。恭喜你,現(xiàn)在,五絕20個字的平仄規(guī)律,你已經(jīng)掌握了最首要的五分之一。
根據(jù)上一講講到的“二四六分明”,我們再看余下的每句第二和第四字(五絕沒有第六字,說到七絕、七律才用得到)。橫著看單句,每句的二、四字,平仄是交替出現(xiàn)的,這就是“一句之內平仄相間”。
這首詩由兩個對聯(lián)組成,一二句組成一聯(lián),三四句為另一聯(lián)。注意豎著看,一二句在第二、第四字上的平仄是相反的,三四句同樣如此。即“一聯(lián)之間平仄相對”,這也是對聯(lián)的基本規(guī)則。
二三句就是兩聯(lián)之間。還是豎著看,二三句的第二和第四字,它們的平仄是相同的,即“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需要注意的是,寫五絕、七絕可以完全不用對仗,但有無對仗句子,我們都要按“一聯(lián)之間平仄相對”、“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的要求來考量句與句之間的平仄關系)。
搞清楚了句腳和相間、相對、相粘。這首五絕的平仄就基本搞定了,剩下的字,就是要注意不能犯“孤平”和結尾“三連平”的詩病了。這是次級規(guī)則,所以,我們在紅色標示線之外,用黑色實線標示了第二句的首字應該為平聲字,第四句的第三字應該為仄聲字。因為這兩處如果不論平仄,前一個如用仄聲字就會出現(xiàn)“韻句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夾在兩個仄聲字之間”成為“孤平”,而第四句第三字如果用平聲字,則會出現(xiàn)“結尾三連平”的詩病。
在近體詩里,沒有“孤仄”的說法,尾字“三連仄”也不是大問題,但為了音律的和諧,我們建議一三句的第三字用平聲,第二句第三字用仄聲,用虛線標示。
在仄起的五絕中,一三四句的首字屬于怎么都不會犯錯誤的“吃瓜群眾”,平仄皆可,橫豎都行,所以我們以“+”號標示。
可能還會有詩友有疑惑(上期就有詩友在評論里提過這樣的問題):這首詩的第四句的平仄為“仄仄仄平平”。而且,如果第三句的首字平仄不論的話,也會出現(xiàn)“平平平仄仄”的句式(如盧綸的《塞下曲》里的“平明尋白羽”)。不是說好了“兩個字為一節(jié)”、“注意三連平、三連仄”嗎?這還能好好的理解嗎?這個問題,我們要這么理解:三連平只是不能出現(xiàn)在句尾,那會使得吟誦失去抑揚頓挫之感。在這個前提下,五言的句首和七言的句首或句中出現(xiàn)三連音無妨,甚至會是必然的。只要在要求平仄“分明”的二四六字的位置上是符合要求的,那就是對的。
至此,仄起的五絕平仄格式就已經(jīng)解剖完畢。我們接下來開始舉一反三。先看五絕仄起首句入韻的變化。
以前文提到的盧綸《塞下曲》為例(灰色字為可平可仄,紅色字為韻腳)。
我們可以看到,與仄起首句不入韻的五絕比起來,明顯的變化只在第一句。因為要有平聲字的韻腳出現(xiàn)在句末,為避免三連平結尾,不能“仄仄平平平”,只能“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所以這里的第一字可以平仄不論。
第二句的首字則不得不論,因為如果用了仄聲,就會是“韻句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夾在兩個仄聲字之間”成為“孤平”。
如果你的邏輯推理能力夠強,據(jù)此,把平仄順序換換,就應該可以自己推出平起和平起入韻的五絕格式了。我還是列個表,以供參考吧(灰色字為可平可仄,紅色字為韻腳):
其實,絕句又叫“截句”,意思就是截取一半的詩句。舉個“栗子”:李商隱的七言律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就曾經(jīng)被截取一半,譜成流行歌來傳唱前半段。而白居易十六歲的成名作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也曾被截取一半成為五絕,廣為流傳。以至于很多不熟悉傳統(tǒng)詩詞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這兩首詩還有下半截。
根據(jù)這個道理,咱們回到正題,五絕變五律的格式,其實就簡單得令人發(fā)指!只需要把五絕的平仄格式復制一遍,粘貼在下面,一首五律的平仄格式就出來了,四處“一聯(lián)之間平仄相對”。三處“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粘”自然生成。
還是以仄起為例(五律平起和平起入韻的格式,自己復制粘貼前面的示例格式即可得出):
只是我們在創(chuàng)作五律的時候,除了平仄格式之外,還必須注意,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也就是三四句、五六句,必須是兩組對仗的詩聯(lián)。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則可對可不對。
五絕只需要在每句前面加上兩個字,補充一節(jié)音律。就可以變成七絕。還是以仄起的五絕為例:“仄仄平平仄”,根據(jù)“一句之內平仄相間”的原則,加兩個字在句首,就應該是變成“平平仄仄平平仄”,相應的,這首詩就從仄起變成了平起。再根據(jù)相對、相粘的原則,我們就可以逐一推出后面的平仄關系:
同理,我們也可以知道七絕的仄起和仄起入韻格式應當如下:
根據(jù)五絕變五律的規(guī)律,我們也應該知道,把七絕的格式再復制粘貼一段,就可以得出相應的七律格式。同理,只需要注意,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需要對仗即可。
還有七律仄起入韻和平起入韻的格式,我就不再贅述了,相信只要你認真看完了前面的文字,自己拿張紙畫畫平仄,根據(jù)“相間、相對、相粘”以及注意不出現(xiàn)“孤平”和“句末三連平”的原則,就可以得到正確的格式了。
1.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文字本身缺乏詩意,就算平仄再標準,也不能成為好詩。名家圣手,如李白、蘇軾等人也多有出律之作,但并不妨礙其流傳千古;
2.用古代讀音的平水韻還是現(xiàn)代發(fā)音的新韻寫詩?其實這只相當于工具的選擇,用什么工具不是關鍵,關鍵是用這工具干的活兒是否漂亮?我們寫的文字,讀平水韻的古人可看不到。為了傳統(tǒng)詩歌為普羅大眾接受,而不只是限于少數(shù)方家之間的交流欣賞,用新韻寫近體詩也不低人一等;不過,我們如果立志于學好傳統(tǒng)詩詞,平水韻還是繞不過的,不然拿著先賢用平水韻寫的一些好作品,卻無知地怪人家寫得出律甚至不押韻,那就是笑話了。
3.如果此前不懂平仄的你能輕松看懂上面列舉的知識點,那么,恭喜你,天才!這個舞臺天生就屬于你。
4.如果此前不懂平仄的你被這些內容更是弄得頭暈腦脹,那么,沒關系,英雄!能來看這些文字,就說明了你對詩歌是有熱愛的,請保持它。那些規(guī)則,能注意幾點是幾點,先寫下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5.詩歌本從民間歌謠而來,打油詩也是詩,豆包也是干糧,村長也是干部。只是別胡亂標注體裁或詞牌,別拿豆包充月餅,莫管村長喊縣長就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