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快樂老人報》報道,最近有一份老年消費調(diào)查問卷顯示:在接受調(diào)查的2096位老人日常花費中,30.74%花在日常開支,23.51%補貼兒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閑生活上。這,是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總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給孩子提供最好的。
許多爸媽對孩子都是捧在手心怕摔了,揣在胸口怕化了。自己一年到頭舍不得添新衣服,換季時卻一定要給兒女買兩三套;自己從來不舍得去電影院,兒女每周都要和同學看大片;自己舍不得吃的,一定讓兒女先吃;家務(wù)活半點不讓兒女做,怕“耽務(wù)學習”,怕孩子以后就是圍著鍋臺轉(zhuǎn)的。
湖南長沙71歲的李安華(化名)就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父母”:為了子女和子女的子女,而傾盡了一生心血。她對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她說:“退休前10年,我對自己的投資幾乎為零,所有的錢和時間都給了兒女?!?/span>
我退休沒多久老伴便去世了,我把房子租出去,輪流在兩個子女家?guī)兔O。當時,兒子和女婿嫌上班坐公交辛苦要買車,我各資助了5萬元。每年,我還要給孫子外孫零花錢、買玩具、打紅包。
如果記賬的話,可以寫本書了,幾十萬是花出去了??晌夷?,幾年沒買過一件新衣。我在兒女家住了9年,買菜做飯搞衛(wèi)生一人承包。買米,提大件玩具,都是坐公交搬回家,坐小車的福都沒享過。
在中國,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完全是一種倒掛。不是兒女在孝敬父母,而是父母在孝敬兒女,而且,孝敬完兒女之后,還要接著孝敬兒女的兒女。對老人而言,富養(yǎng)自己才是不給子女添麻煩。對子女付出是愛的表現(xiàn),但一定要掌握尺度。
林則徐曾說過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子若強于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子孫如果比我優(yōu)秀,那么我就沒有必要給他留錢,賢能的人擁有過多的金錢,會消磨他的斗志。子孫如果沒我優(yōu)秀能干,那么我留給她錢也沒用,愚笨的人擁有過多的金錢,會增加他的過失。這話說得精辟透徹又超脫,兒孫自有兒孫福。
作為父母,你除了是爸爸,是媽媽,你首先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人。與其跟在子女身后,小心翼翼。不如走到孩子前面,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切記,中國式父母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任何付出和學習,就可以理所應(yīng)當?shù)某蔀楦改浮?/span>
而人活于世,不斷的修養(yǎng)自己,應(yīng)是一生的課題。不管你處于哪個角色,哪個位置,都不能放棄對自己的追求。不單單是要在物質(zhì)上善待自己,更要在精神上滋養(yǎng)自己。
若為子女,愿你善待長者,時刻謹記: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若為人父母,愿你無愧于心,不忘生而為人,須有尊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