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應用的產地環(huán)境、反應堆建造工藝和生產管理技術。
本標準主要適用于保護地園藝作物(蔬菜、果樹等),尤其適用于化肥農藥用量大污染嚴重、土壤次生鹽漬化、重茬障礙突出、病蟲害嚴重的溫室大棚作物,適宜于長江以北地區(qū)以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為主體的園藝作物。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名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版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3838 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
GB15618 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
GB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8321(所有部分)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國家微生物產品使用標準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定義和術語適用于本規(guī)程:
3.1生物反應堆:微生物與基料,在一定設施條件下發(fā)生鏈鎖式反應,產生巨大的生物能和生物能效應,進而極大地改變另一種生物的生長環(huán)境。它類似于原子反應堆,所以,稱其為生物反應堆。
3.2秸稈生物反應堆:生物反應堆用秸稈作原料,通過一系列轉化,能改良優(yōu)化植物生長環(huán)境,提高產量和品質,故稱秸稈生物反應堆。
3.3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將秸稈在微生物菌種的作用下,通過一定的工藝設施,定向轉化成植物生長需要的CO2、熱量、抗病孢子、酶、有機和無機養(yǎng)料,進而獲得高產、優(yōu)質的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物工程技術,實現(xiàn)資源科學利用、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生態(tài)環(huán)境友好的目標。
3.4內置式反應堆:利用植物葉片主動吸收的特性,在作物種植行下、行間或樹冠下建造的反應堆,由反應系統(tǒng)、貯存系統(tǒng)和交換系統(tǒng)組成。其反應系統(tǒng)、貯存系統(tǒng)同在反應堆溝內;交換系統(tǒng)就是通氣孔。分為行下內置式反應堆、行間內置式反應堆和樹冠下內置式反應堆。
3.5外置式反應堆:利用植物葉片能夠被動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在地上建造的反應堆。由地上秸稈反應堆、地下貯氣池和氣體交換部分組成。反應系統(tǒng),包括秸稈、菌種、蓋膜、氧氣、隔離層等;貯存系統(tǒng),包括貯氣池、取液池;交換系統(tǒng),包括交換機、輸送帶、進氣孔、輸氣道。
3.6秸稈生物反應堆菌種:由16種有益微生物、催化劑、凈化劑組成,其作用是加速秸稈分解和定向產生二氧化碳和熱量等,防止毒害氣體的產生。
3.7植物生防疫苗:由病毒和有益菌兩部分組成,病毒殺死線蟲或其他土傳病菌,有益菌進入蔬菜、果樹機體內部,激活其免疫功能,產生抗體,對病蟲害實施防疫,解決了當前大棚菜果生產急待解決的病蟲害泛濫、劇毒農藥用量日增、農產品殘毒超標等問題。
4 產地選擇
產地選擇秸稈資源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沒有或不直接被工業(yè)“三廢”以及農業(yè)、城鎮(zhèn)生活垃圾、醫(yī)療廢棄物污染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域;大氣質量符合GB3095要求;產地以及產地周圍1000m內無污染源;土壤重金屬元素背景值正常,產地內無金屬礦山,未受到人為污染,土壤中無超標農藥殘留,符合GB15618要求;具有一定的灌、排條件,地表水質量符合GB3838要求;地下水質清潔、無污染,灌溉用水或上游水沒有對產地構成污染的污染源。
5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應用
5.1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應用方式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應用主要有三種方式:內置式反應堆、外置式反應堆和內外置結合式反應堆三種。其中,內置反應堆又分為行下內置式反應堆、行間內置式反應堆和樹下內置式反應堆;外置式反應堆又分為簡易外置式反應堆和標準外置式反應堆。選擇應用方式時,主要依據(jù)生產地種植品種、定植時間、生態(tài)氣候特點和生產條件而定。
5.2菌種處理方法
使用前一天或者當天,將菌種進行預處理。方法是:在陰涼處,將菌種和麥麩混合拌勻后,再加水摻勻,比例按1千克菌種摻20千克麥麩,再加18千克水摻勻。然后將50~150千克餅肥(蓖麻餅、豆餅、花生餅、棉籽餅、菜籽餅等)加水拌勻,比例按1:1.5,最后將菌種、餅肥再摻和勻,堆積4小時后使用。如菌種當天使用不完,應將其攤放于室內或陰涼處,散熱降溫,厚度8~10cm,第2天繼續(xù)使用。寒冷天氣要防凍。
5.3植物疫苗處理方法
在陰涼處,將植物疫苗和麥麩混合拌勻后,再加水摻勻,比例按1千克疫苗摻20千克麥麩,加18千克水。將50千克餅肥、100~150千克草粉(沒有草粉的可用75千克麥麩代替)單獨加水摻勻。再與用麥麩拌好的植物疫苗混勻,堆放10小時后,在室內或陰涼處,將其攤簿8cm,轉化7~10天后再用。期間,要翻料3次,料堆溫度不能高于50℃。料上不要蓋不透氣的塑料薄膜。寒冷天氣要防凍,秋天注意防蒼蠅。
5.4內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
5.4.1內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種類選擇
5.4.1.1行下內置式反應堆:一般無電力供應、長江以北的越冬或早春茬作物保護地種植區(qū),宜采用行下內置式反應堆。
5.4.1.2行間內置式反應堆:在高溫季節(jié)生長的作物,以及作物定植前無秸稈的區(qū)域,宜采用行間內置式反應堆。
5.4.1.3樹下內置式反應堆:果樹、經濟林以及綠化苗木等種植區(qū),宜采用樹下內置式反應堆。
5.4.2內置式反應堆秸稈、菌種、疫苗以及輔料用量
5.4.2.1行下內置式反應堆:每667平方米用料量:秸稈3000~5000千克、菌種6~10千克、植物疫苗3~5千克、麥麩180~300千克、餅肥100~200千克。所用秸稈為整秸稈或整碎結合的均可。
5.4.2.2行間內置式反應堆:每667平方米用料量:秸稈2500~3000千克、菌種5~6千克、麥麩100~120千克,餅肥50千克。
5.4.2.3樹下內置式反應堆:每667平方米用料量:秸稈3000~4000千克、菌種6~8千克、果樹疫苗2~4千克、麥麩160~240千克、餅肥60~90千克。
5.4.3內置式反應堆建造時機
5.4.3.1行下內置式反應堆建造時機:一般在定植或播種前10~20天操作,早春拱棚作物可提前30天建好待用。搶茬種植的反應堆也可現(xiàn)建現(xiàn)用。
5.4.3.2行間內置式反應堆建造時機:一般在定植后至開花結果前進行。
5.4.3.3樹下內置式反應堆建造時機:大棚果樹在12月中下旬,果樹休眠期結束后操作,露地果樹在2月到3月期間,土壤解凍后,果樹開花前操作。
5.4.4內置式反應堆建造流程
5.4.4.1行下內置式反應堆操作
5.4.4.1.1開溝:采用大小行種植,一般一堆雙行。大行(操作行)寬90~110cm,小行寬60~80cm。在小行(種植行)位置進行開溝,溝寬70~80cm,溝深20~25cm。開溝長度與行長相等,開挖的土按等量分放溝兩邊,集中開溝。
5.4.4.1.2鋪秸稈:全部開完溝后,向溝內鋪放干秸稈(玉米秸、麥秸、棉柴、稻草等),一般底部鋪放整秸稈(如玉米秸、棉柴等),上部放碎軟秸稈(如麥秸、稻草、食用菌下腳料等)。鋪完踏實后,厚度25~30cm,溝兩頭露出10 cm秸稈茬,以便進氧氣。
5.4.4.1.3撒菌種:將處理好的菌種,按每溝所用量,均勻撒在秸稈上,并用锨輕拍一遍,使菌種與秸稈均勻接觸。新棚要先撒100~150千克餅肥于秸稈上,再撒菌種。有牛馬羊兔糞便的,可先把菌種的2/3撒在秸稈上,鋪施一層糞便,再將剩下的菌種撒上。
5.4.4.1.4覆土:將溝兩邊的土回填于秸稈上成壟,秸稈上土層厚度保持20cm,然后將土整平。
5.4.4.1.5澆水、撒疫苗:在大行內澆大水,水面高度達到壟高的四分之三,水量以充分濕透秸稈為宜。隔3~5天后,將處理好的疫苗撒施到壟上與10 cm土摻勻、整平。撒疫苗要選擇在早上、傍晚或陰天時,要隨撒隨蓋,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曬,以免紫外線殺死疫苗。
5.4.4.1.6打孔:在壟上用打孔器(用12#鋼筋,在頂端焊接一個T型把,一般長80~100cm)打三行孔,行距20~25cm,孔距20cm,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以進氧氣促進秸稈轉化。孔打好后等待定植。
5.4.4.2行間內置式反應堆操作
5.4.4.2.1開溝:一般離開苗15cm,在大行內開溝起土,開溝深15~20cm,寬60~80 cm,長度與行長相等,開挖的土按等量分放溝兩邊。
5.4.4.2.2鋪秸稈:鋪放秸稈20~25cm厚,兩頭露出秸稈10cm,踏實找平。
5.4.4.2.3撒菌種:按每行菌種用量,均勻撒接一層菌種,用鐵锨拍振一遍,使菌種與秸稈均勻接觸。
5.4.4.2.4覆土:將所起土回填于秸稈上,厚度10cm,并將土整平。
5.4.4.2.5澆水:在大行間澆水濕潤秸稈。以后澆水在小行間進行。
5.4.4.2.6打孔:澆水4天后,離開苗10cm,用12#鋼筋打孔,按30cm一行,20cm一個,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
5.4.4.3樹下內置式反應堆操作
從樹干向外四周起土清果樹根盤,深度由淺到深,靠近樹干深10 cm左右,果樹外緣深15~20 cm,使大部分毛細根露出或有破傷,不要傷果樹大根。然后,在坑內按行距30cm,穴距25cm刨穴,穴深5cm,每穴撒一把處理好的植物疫苗,再在根盤上均勻撒一層植物疫苗。此后鋪放秸稈,厚度30 cm左右,再將菌種均勻撒在秸稈上,用锨輕拍一遍,注意坑四周露出四捆秸稈茬,長度10 cm,以便進氧氣,然后將土回填于秸稈上,土層厚10 cm。隔3~4天澆足水,濕透秸稈,晾曬3天后蓋地膜,用12#鋼筋按30 cm×25 cm見方打孔。以后下雨孔被堵死后要再打孔,使孔保持通暢狀態(tài)。
5.5外置式反應堆應用方式及選擇
5.5.1外置式反應堆應用方式
5.5.1.1簡易外置式反應堆
挖好溝,鋪設一層厚農膜,用水泥桿、樹枝做隔離層,用磚泥砌壘通氣道和交換機底盤,投資小,使用期為一年。
5.5.1.2標準外置式反應堆
用水泥、磚、砂子砌壘池子通氣道和交換機底盤,水泥桿、竹坯、紗網做隔離層,使用期為15年。按其建造位置又分棚外外置式反堆應和棚內外置式反應堆。低溫季節(jié)一般建在棚內,高溫季節(jié)和南方省份一般建在棚外。棚外外置反堆應上料方便,棚內外置反堆應上料麻煩,用戶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每種建造工藝大同小異,而共同點是定植前建好,定植后上料,安機使用。
5.5.2外置式反應堆的建造工藝
一般越冬和早春茬作物,建在大棚進口的山墻內側處,距山墻60cm,自北向南挖一條上口寬120~130cm,深100cm,下口寬100~110cm,長6~7米的溝(儲氣池),將所挖出的土分別均勻放在溝的四周,攤成外高里低的坡形。用厚農膜鋪設溝底、四壁直至溝上沿80~100cm寬。再從南北溝的中間位置向棚內開挖一個寬60cm,深50cm,長100cm的出氣道,出氣道末端建造一個下口直徑為50cm(內徑),上口內徑為40cm,高出地面20cm的圓形交換機底座。溝壁、氣道和上沿用單磚砌壘,水泥抹面,溝底用沙子水泥打底,厚度6~8cm。南北兩頭各建造一個長50cm,寬高20 cm×20 cm的進氣道,單磚砌壘或者用管材替代,然后在溝上南北向每隔40cm東西排放一根20 cm寬,10 cm厚的水泥桿,在水泥桿上南北縱向每隔10 cm用細竹竿或竹坯固定,這樣外置式反應堆基礎就建造好了。待水泥硬化后,就可進行鋪放秸稈、撒接菌種以及上堆操作,每放50 cm厚秸稈接一層菌種,連續(xù)鋪放3層,淋水澆濕秸稈,淋水量以下部溝中有1/4積水為宜,最后用農膜覆蓋保濕,靠近交換機的一側要蓋嚴,交換機底座要密封。安裝交換機抽氣,以便促進反應堆快速反應轉化。
5.5.3秸稈、菌種和輔料的用量
第一次秸稈用量1500千克左右、菌種3千克、麥麩60千克、餅肥20千克。越冬茬作物全生育期上料3~4次,秋延遲或早春茬作物上料2~3次。每次用秸稈500~750千克,菌種1~2千克,餅肥10千克。
5.5.4外置式反應堆使用與管理
5.5.4.1用氣:外置式反應堆上料加水當天,要開交換機2個小時,以后不分陰晴天,每天都要開機。開機時間,苗期每天開機4~5小時,開花期每天開機6~7小時,結果期每天開機8小時。每日上午9時開機,蓋草簾前半小時停機。
5.5.4.2用液:上料加水后第2天,及時將溝中的水抽出,澆淋于反應堆的秸稈上,連續(xù)3天循環(huán)澆淋3次。每隔10左右往反應堆上淋1次水,濕潤秸稈。然后,
將浸出液及時取出,按1份浸出液對2~3份的水,噴施葉片和植株,或結合每次澆水沖施。反應堆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礦質元素、抗病孢子,既能增加植物的營養(yǎng),又可起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5.5.4.3用渣:秸稈在反應堆中轉化成大量CO2的同時,也釋放出大量的礦質元素積留在陳渣中,它是蔬菜所需有機和無機養(yǎng)料的混合體。將從外置反應堆中清理出的陳渣,收集后堆積起來,蓋膜使其繼續(xù)腐爛成細粉狀物,在育苗、定植或者播種前拌疫苗,進行接種,對作物生長、防治病蟲害有顯著作用。
5.5.4.4補水:補水是反應堆運行的重要條件之一,建堆上料加水,循環(huán)3次后,8~10天向反應堆補一次水,使秸稈保持濕潤。缺水會降低反應堆的效能。
5.5.4.5補氣:氧氣是反應堆產生CO2的先決條件,除保持進出氣道通暢外,隨著反應堆的進行,反應堆里的秸稈沉實,通氣狀況越來越差,反應速度慢,應該及時揭膜,用木棍或者鋼筋打孔通氣,每平方米5~6個孔,每月要打一次孔。
5.5.4.6補料:外置反應堆一般使用50~60天,秸稈消耗在60%以上。此時應及時補充秸稈和菌種。一次補充秸稈750~1000千克,菌種2千克,餅肥10千克,
澆水濕透后,用直徑10cm尖頭木棍打孔通氣,然后蓋膜。一般越冬茬作物補料3次。
6 生產管理技術
6.1大棚前期的準備
6.1.1清潔田園
清除前茬作物的殘枝爛葉及病蟲殘體。
6.1.2溫室消毒
硫磺熏蒸:種植時間1~3年的大棚,或病蟲害發(fā)生不重的溫室,每667m2用硫磺粉2~3千克加敵敵畏0.25千克,拌上鋸末分堆點燃,密閉熏蒸一晝夜后放風??捎?5%百菌清煙劑熏蒸,一畝250克。操作用的農具同時放入室內消毒。
土壤消毒:對首次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的大棚要進行土壤消毒。方法是:對由于種植時間長,大量使用雞豬鴨等非吃草動物糞便,造成線蟲病等土傳病害發(fā)生重的大棚,可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收獲完作物后,清除秧秸,不去棚膜,將98%必速滅顆粒劑按20~30克/平方米,撒到土壤表面,加600~750千克碎麥秸,翻地20~25cm,然后灌大水,地表積水,覆蓋地膜,蓋嚴棚膜,使地表溫度達70 ℃,20cm土壤溫度達35~40 ℃,高溫悶棚30~40天,殺死線蟲及其他土傳病菌效果突出。此外,土壤消毒還可用藥劑處理,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100配成藥土,每平方米用藥土0.5千克,撒于地面與土壤混勻。
6.2定植:先在做好的反應堆壟上開溝或穴,放苗定植后,澆緩苗水,打孔。這次澆水要澆小水。苗定植當天,每棵苗澆1碗水,高溫季節(jié)隔3天再澆1次;中溫季節(jié)隔5天要再澆1碗水。定植后不要蓋地膜,等10多天苗緩過來后再蓋地膜,并要及時打孔。
6.3密度:大行一般90~100 cm,小行一般60~70 cm,株距適當縮小,總密度比常規(guī)降低10%~15%。一般早熟品種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春作物宜密。
6.4定植后管理
6.4.1肥料管理:對于新建大棚,地力相對瘠薄的土壤,結合整地施50千克氮、磷、鉀(15:15:15) 硫酸鉀型復合肥;對于種植3年以上的大棚,定植前不施化肥、不使用雞豬鴨等非草食動物糞便。定植至坐瓜前,不追肥。但可結合噴藥,用0.3%磷酸二氫鉀加0.2%尿素或0.3%氮、磷、鉀(15:15:15) 硫酸鉀型復合肥溶液進行葉面噴肥2~4次,收獲期可以每隔30天噴施一次。此后,可根據(jù)地力情況,適當追施少量有機肥和氮磷鉀 (15:15:15)硫酸鉀型復合肥。每次每畝沖施浸泡7~10天的豆粉、豆餅等有機肥15千克左右,復合肥10千克左右)?;视昧浚谝荒陸迷摷夹g,減少60%,第二年減少70%,第三年減少80%。連續(xù)應用該技術3年后,可基本不再沖施化肥,僅進行適當?shù)娜~面噴施即可。進行有機食品生產的要適當增加餅肥的使用量,不再使用任何化肥。
6.4.2澆水:一般常規(guī)栽培澆3次水,用該項技術只澆一次水即可,澆水不能過多。在第一次澆大水濕透秸稈的情況下,定植后,一般間隔70天再澆水。該不該澆水,可用如下方法判斷:揭開作物周圍的地膜,將表層2cm土撥邊,用手下抓一把土,用手一攥,如果不能攥成團應馬上澆水,能攥成團不要澆水。
澆水方式:可在種植行膜下澆水,澆水后2天要及時打孔。提倡在大管理行內澆水,向種植行內滲水,這樣可保持作物根系水分適中,土壤疏松。澆水后的3天中午時,將風口適當放大去濕??稍诠芾硇袃热鏊辂溄瘴苯禎瘛T绱捍蠊芭镒魑锖吐短旃麡錆菜?,必須分段澆,10~15米一段,否則會澆水過大,悶苗爛根。有條件的最好采用微滴灌技術膜下灌水,水量控制的好,效果最好。
澆水時機。冬春季澆水要“三看”(看天、看地、看苗情)和“五不能”(一不能早上澆,二不能晚上澆,三不能小水勤澆,四不能陰天澆,五不能降溫期澆)。尤其是進入12月份,一定要選好天氣(澆水當天及后幾天的天氣要好),在上午9點半以后,下午2點半之前澆水。
6.4.3病蟲害防治:在病蟲害防治上,要注重農業(yè)措施、物理化學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防治,以防為主。嚴禁使用雞豬鴨等非草食動物糞便,杜絕線蟲等病蟲害的傳播源。保護地內設置殺蟲燈,設置黃板誘殺白粉虱、蚜蟲、美洲斑潛蠅等,用藍板誘殺薊馬等害蟲。也可釋放麗蚜小蜂控制白粉虱。日光溫室通風口處加防蟲網。灌水前后,667平方米用250克45%百菌清煙劑熏蒸防病。一旦有病蟲害發(fā)生,采取化學農藥防治要嚴格按照GB 4285、GB/T 8321、DB37/T 332安全使用農藥。有爛根爛秧發(fā)生的,不要大水漫灌沖施農藥,要將所需農藥按規(guī)定稀釋后直接灌根,每棵0.25千克。要避開采摘時間施藥,應先采摘、后施藥,采收前7d嚴禁使用化學殺蟲劑。農藥用量,第一年應用該技術,減少60%,第二年減少70%,第三年減少90%。連續(xù)應用該技術3年后,可基本不再用農藥防治病蟲害。進行有機食品生產的不再使用農藥,可選生物制劑或天敵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