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智《唐詩底蘊講稿》
第四十二講 杜甫詩(九)
在華州當參軍的杜甫日夜想重返朝廷。個人努力已無希望。如果有個手握大權的人了解自己再加推薦呢?這主意起碼比拖著好。因此杜甫便棄了官跑去秦州"因人"。本意是去找誰?杜甫沒說出來。他在秦州逗留了些日子,顯然始終未見著那人。這一講就講講他滯留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的詩。
滿目悲生事 因人作遠游 遲回度隴怯 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 山空鳥鼠秋 西征問烽火 心折此淹留鼓角緣邊郡 川原欲夜時 秋聽殷地發(fā) 風散入云悲
抱葉寒蟬靜 歸山獨鳥遲 萬方聲一概 吾道竟何之莽莽萬重山 孤城山谷間 無風云出塞 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 樓蘭斬未還 煙塵一長望 衰颯正摧顏
--秦州雜詩二十首(選三)
寫律詩要特別重視寫好開頭。要制造出氛圍,有種籠罩全篇的情感基調,最好更配合以非同一般的意境和出人意外、創(chuàng)造性特強的話語。試看--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蒼涼,悲苦。漫漫長路,危機四伏,踽踽獨行。
"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恐怖,彷徨。鼓角聲和夜色夾擊著蹣跚在曠野里。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壓抑,無助。人在孤城,四望青山如壁,重重疊疊。不論在遣詞造句上或在音響配合上,都讓人覺得與人對立的群山強大得無從對付。
律詩中部講究承轉,即要求盡量做到能傳達出情緒的起伏變化。試看--
"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此去是為"因人",故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走時,情緒的總體特征是"怯",心里不踏實,有許多莫名其妙的預感。及至攀上關頭,舉目一望,情緒的總體特征則是"愁",前途并無著落。正逢秋天,魚龍江流水漸枯,鳥鼠山草木凋零,簡直是全世界都在"衰退"了。
"秋聽殷地發(fā),風散入云悲。抱葉寒蟬靜,歸山獨鳥遲":"殷"本指雷聲,此指鼓聲如雷似從地下迸出。散而入云的是角聲。秋風中聽得鼓聲震地,角聲入云,天上地下無不充斥著戰(zhàn)爭的旋律,可悲!而寒蟬獨鳥卻不知人世事,該抱葉的抱葉,想歸山的歸山,可以靜臥,可以遲延,可羨!竟至羨慕蟬和鳥,心境實在太悲涼了。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孤獨中特別敏感,敏感到邊遠,敏感到蒼涼。那無根的浮云和那慘白的月色,都是揪人心肺的物事。在失落中多想找到依托啊,然而如蘇武或傅介子之人還未現身。
律詩的結尾要能小結全詩,能有馀味或特具震撼力就更好。請看--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前面六句都是在寫連天烽火中西行,而且撲了個空,故以"心折"作結。
"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前四句的"鼓角"由"聲"字去應;五六句寫蟬鳥有歸宿,故以"吾"無歸宿相應。"道"字有馀味。
"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前面幾句在"長望"天地"長望"歸人,而整體情調正是"衰颯"。
杜甫律詩最講規(guī)范,且再讀其《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汩羅
涼風驟起,心境悲涼,疑神疑鬼。傳聞李白已死卻不愿相信。而從書信斷絕方面推測,傳聞又似并非空穴來風。思緒一有傾斜,更無端坐實了兇信。于是李白的形象瞬時高大起來,和屈原并踞于史冊之巔。
杜甫由心底崇敬李白,極關切其遭遇,可續(xù)參其《夢李白二首》:
死別已吞聲 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 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 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 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 魂返關塞黑 君今在羅網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 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 無使蛟龍得浮云終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后事
疑幻疑真的情景,波濤洶涌的心緒,長情如此!
杜詩自然得好像只要打開心扉,詩句就可以源源流出。這是和那種從紅頭文件找靈感的詩不能同日而語的。他寫的正如王國維所說,是"真景物、真感情"(詳參《美在生命》第五章第一節(jié)有關論述)。中華美學最講究詩人生命質量,品格、操守、學識、才情、修養(yǎng)等等,是醞釀好詩的根基。
杜甫在秦州時期還有首好詩不可不讀:
絕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 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 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 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 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 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 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 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fā) 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
--佳人
寫個棄婦,全不像此前那種以旁觀者眼光哀憐其人的寫法。杜甫在精神上已和所寫對象合而為一,寫品格為主。
友 好 諍 言
第九講兄以熟諳律法的藝術體驗,別開生面地將所選三首《秦州雜詩》開頭的氛圍、情感基調,中部承轉處傳達出情緒的起伏變化,以及結尾小結的馀味,震撼力,并列剖析,頗見匠心。這既需要藝術鑒賞的穿透力,能體悟出詩中氛圍、境界,詩人情緒總體特征,和呼應、歸結處點睛之筆;更需要藝術實踐的創(chuàng)作功力。后一點最重要,正是藝術鑒賞力超邁的基礎,也是兄獨擅勝場處,用不著我饒舌。析《天末懷李白》從詩人心理落墨,但對《夢李白二首》深情之作竟惜墨如金,卻又有大段贅話,令人遺憾。說《佳人》是老杜秦山詩作中不可不讀的好詩,只點出詩人"在精神上已和所詠對象合而為一",其馀讓讀者去揣測。也許兄用的是避熟就生方法,果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那又何必費力去講析?
文斌
2002.2.21.深夜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