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迎夏”
“立夏”的“夏”字是“大”的意思
在中國古代,每逢立夏時節(jié)
帝王都會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舉行迎夏儀式
以表對美好的向往和豐收的喜悅。
儀式上,君臣都要穿朱色衣衫,配朱色玉佩
此外,君主還會賜給大臣去年冬天儲存的冰塊。
二、秤人
“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
立夏稱人,吉祥如意。
人們會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
坐在上面秤重量。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些吉利話:
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秤姑娘要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p>
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
立夏秤人是人們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三、嘗新
嘗新,其實就是品嘗食物
關于立夏吃什么,各地的習俗不一。
在江南一帶,傳統(tǒng)來講有“立夏見三新”的說法
指玄武湖出產的櫻桃、高淳產的青梅、鎮(zhèn)江產的鰣魚
常熟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南通則吃煮雞和鴨蛋。
還有的地方是吃“七家粥”
這種粥不一定是七個家庭做的哦~指的是鄰里之間互相贈送豆子、米、谷物、糖等,煮成一鍋粥,寓意鄰里和睦,家庭美滿。
北方很多地區(qū)是要吃面條,比如炸醬面、打鹵面等
也有地區(qū)吃面餅,咸口的就加入應季的韭菜、肉絲等;甜口的可以放炒熟的芝麻醬、甜味的紅糖等;
面餅還可以烙成薄薄的荷葉餅,卷著用豆芽、韭菜、肉絲、雞蛋等炒成的“合菜”吃。
四、品茶
立夏時氣候常會猛然變熱,但不宜貪涼飲冷
人體剛從陰寒中過來,脾陽不旺
此時如果貪食冷飲就會損傷脾陽
至夏就會產生脾胃不適、腹瀉、起濕疹等不適反應
宜綠茶,生普,白茶,隔年烏龍茶…
消暑降溫,怡情悅性;品杯清茶,做回閑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種節(jié)日習俗由來已久
有的流傳至今,有的永遠留在過去
保留習俗,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養(yǎng)生篇】
立夏時節(jié),時值乾卦
自然界陽氣漸長、陰氣漸弱
相對人體臟腑來說,肝氣漸弱,心氣漸強
立夏養(yǎng)好生長的陽氣至關重要。
一、起居養(yǎng)生
(一)注意防寒祛濕
立夏雖然氣候逐漸炎熱,氣溫相比春季升高,而北方天氣仍然不夠穩(wěn)定,還會陰晴交替、冷暖變化的情況,所以要及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我國北方多風少雨,氣候往往比較干燥,會感覺到咽喉不適等,可有針對性地增加空氣濕度;而在南方地區(qū),天氣逐漸轉熱,一般雨水會增多,氣候則會顯得潮濕,因此需經常清洗晾曬衣服被褥,防止霉變滋生病菌。
(二)夜臥早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里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到了這個時期天地陰陽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果,自然界的陽氣較旺盛,人要順應夏天養(yǎng)陽的規(guī)律,夜臥早起。立夏之后,中午13時至15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體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而消耗體力,且極易疲勞。所以要減少外出,逐漸增加午休時間,以消除疲勞。
二、飲食養(yǎng)生
(一)減苦增辛酸
立夏時節(jié),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辛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yǎng)胃氣。正如《千金要方》里說:“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yǎng)肺氣?!绷⑾闹?,人們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皮膚腠理易于開泄,所以多食用辛酸性的食物及藥品,可以使皮膚腠理適當收縮。正如《黃帝內經》云:“肺在體為皮毛,在味為辛”。夏季人體氣血趨向體表,食養(yǎng)應著眼于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二) 飲食清淡,重心陽氣
立夏后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如果此時人們還吃很多油膩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而出現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癥。正如《養(yǎng)生書》說:“夏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膩、腥、油酥之屬,此等物與酒漿瓜果,極為相仿,夏日多疾以此。”
三、運動養(yǎng)生
立夏后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人體而言,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以舒暢情志的運動方式為養(yǎng)生方法。
立夏時節(jié)適宜晚睡早起,可適當做一些戶外有氧運動,以補充陽氣,以身體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傷陰也傷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