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抹朝陽灑向大地,新的一天,本該有新的期待,朱重八卻覺這陽光寒涼,照的人渾身發(fā)冷。
哪有什么希望,他一路行來,尸橫遍野,哀鳴不絕,從去年那場旱災(zāi)開始,他再也沒有過一天安穩(wěn)日子。
遠(yuǎn)處衣衫襤褸的佝僂漢子搶走了婦孺手中殘留的半張餅,腳邊是昨夜餓的昏死過去、全身僵硬的耄耋老者,有個孩童盯著他胸前包裹,蠢蠢欲動。
他惡狠狠的瞪回去,將懷中之物緊緊護住,這是他父母與大哥的遺物。
在接二連三的蝗災(zāi)與瘟疫中,食不果腹是常事,朝不保夕亦是司空見慣,可早已麻木的神經(jīng)卻在一次次的喪親之痛中錐心刺骨。
猶記得至親在自己懷中眼神渙散仍舊緊緊抓著自己衣角的樣子,是對生的渴望,是對他的不舍與遺恨。
父親扯著嘴角虛弱而無聲的說活下去,母親拼盡全力想要重新摸摸他的頭卻無力垂下,他的大哥更是在一場睡夢中渾身冰涼再無溫度。
他身無分文,連父母死后的體面都顧不全,幸得鄰居好心,肯讓予一塊土地,他與二哥將父母匆匆安葬,為了活命,互相道別,各自逃生。
他恨這暗無天日的世道,恨這天災(zāi)人禍的殘忍無情,可他不過是蕓蕓眾生中毫不起眼的一個貧農(nóng),連生存都是問題,哪里有功夫談什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
他一路輾轉(zhuǎn),躲過瘟疫橫生的村落,避開饑腸轆轆的行人,終于在一個黃昏時分,來到黃覺寺,只要能吃飽飯,過上安穩(wěn)日子,剃度為僧又如何,他本就是個孤家寡人了。
可惜好景不長,當(dāng)?shù)匾掺[了饑荒,百姓自顧不暇,寺中得不到施舍,他只好重新踏上流浪的路,外出化緣,四處云游。
不過短短三年,他走遍了名都大邑,在不同的風(fēng)土人情中開闊視眼、積累經(jīng)驗。
如今的他已隱隱察覺到天災(zāi)人禍背后的風(fēng)起云涌,農(nóng)民起義的頻發(fā)將他一顆冰涼麻木的心攪的熱血翻騰。
他的命運不該由天而掌,他不想再這樣為了生存而顛沛流離,他要做些什么,他要打散這橫亙在長空中的朵朵烏云,以雷霆破除黑暗,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四處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口號中,他毅然決然加入紅巾軍,在郭子興的帶領(lǐng)下,邁開沖破黑暗的第一步。
那一年,他二十五歲,正是意氣風(fēng)發(fā),胸有大志的年紀(jì)。
入伍后,他驍勇善戰(zhàn),機智靈活,開始識字閱文。
在一次次的作戰(zhàn)中,精明能干、身先士卒,名聲漸傳,很快就受到郭子興的賞識,并迎娶了郭子興的養(yǎng)女。
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他也更名為元璋,字國瑞。
自此,他南征北戰(zhàn),一路高升,與能人異士結(jié)交,收奇才猛將入麾,不斷充實自己的力量。
終于在公元1368年,登基稱帝,一統(tǒng)天下。
據(jù)傳,朱元璋登基那天,一聲雞鳴劃破長空,暗夜已逝,光明終來,此乃祥瑞,不禁詩性大發(fā),當(dāng)即賦詩一首。
《金雞報曉》
雞叫一聲撅一撅,
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
掃盡殘星與曉月。
——明·朱元璋
詩的前兩句很簡單,是寫公雞鳴叫的動作,反復(fù)詠嘆,這也是詩歌中常用手法,如“鵝,鵝,鵝”,意在強調(diào)。
或許是“撅”字太過粗俗,引得大臣們想笑又不敢笑,可能還會腹誹后兩句是“雞叫三聲”和“撅四撅”吧。
然而后兩句卻一掃之前的鄉(xiāng)野之氣,大開大合,頗有氣勢。
雞叫一聲兩聲或許無濟于事,但貴在堅持不懈,將微小的力量一點點匯聚終成劃破暗黑天際的重?fù)簟?/span>
于是雞鳴過后,隨著朝陽的升起,將曉月殘星隱去,一切都是光明而蓬勃的。
正如朱元璋帶領(lǐng)起義軍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蕩平黑暗,新的王朝如東升旭日,普照大地。
這是一份開創(chuàng)帝王基業(yè)的霸氣,是改天換日功在千古的決心。自此,群臣拜服,萬邦朝賀。
我命由我不由天,當(dāng)我們身處坎坷與黑暗時,切勿消極頹廢妄自菲薄。
在人生這條路上,或許如朱元璋一般草根出生一路逆襲名垂青史的寥寥無幾,但他們永不言敗積極奮發(fā)的精神卻永遠(yuǎn)鼓舞著世人。
平凡是多數(shù)人的常態(tài),但勇于拼搏、堅持不懈卻足以支撐我們行過一路泥濘、在一方天地中閃閃發(fā)光。
愿你我在俗世塵埃中開出多彩的花,芬芳長久,自有天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