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鐘后,他轉(zhuǎn)身爬上走廊的圍欄,徑直跳下5樓,沒有任何猶豫。
他死了。
這一切發(fā)生得太突然。
那天,張某銳在教室跟2個同學打撲克牌,被老師逮住了,請了家長。
張媽媽跟老師談完之后,就到教室外面找兒子。
張某銳背靠著走廊圍欄,低著頭,也許他心里明白,接下來等待他的是什么。
張媽媽怒氣沖沖,抬起手就給了張某銳兩個耳光,一邊打一邊罵。
“就是個廢物!”
“一點用都沒有!”
張某銳下意識地用手去擋母親的巴掌,身體不自覺地踉蹌了兩步。
老師趕過來勸阻。
但是張媽媽并沒有平息怒火,抬手狠狠地戳了兒子的額頭。
力度之大,使得張某銳的身體又一次搖搖晃晃。
幾個在走廊看書的同學目睹了這一切,有個中年男子還好奇地回過頭看了一眼。
他們估計很難想象,到底犯了多大的錯,值得這位媽媽當眾狠狠打罵兒子。
媽媽走了之后,張某銳獨自站在原地,沉默良久。
他看了一眼媽媽離去的方向,又回頭看了一眼樓下,便毫不猶豫地翻身一躍。
我不知道,當張媽媽得知兒子跳樓自殺時,內(nèi)心該是多么的悔恨和自責。
或許她只是想教訓(xùn)一下貪玩的兒子,卻沒想到就突然跳樓了。
事情發(fā)生后,我突然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句話:
“我沒先想過殺我的父母,但我曾無數(shù)次想自殺,把命還給他們。”
太令人心酸了。
一個正值青春期的14歲少年,被母親當著同學面羞辱和責打,一定感到羞愧難當,自尊心碎了一地。
母親的這場打罵教訓(xùn),成了壓垮張某銳生存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一切,就像網(wǎng)友總結(jié)的那樣:
沒有想自殺的孩子,只有讓人想自殺的教育。
今年3月3日,石家莊一個12歲的男孩,從自家小區(qū)樓上縱身跳下,試圖自殺。
跳樓之前,他正在家里上網(wǎng)課,卻又忍不住貪玩的心,中途玩起了游戲。
父母看到了,立即大聲訓(xùn)斥他:
“在家不好好學習,天天就知道打游戲!”
男孩聽完,一氣之下,選擇用跳樓自殺來反抗父母。
父母見狀,慌忙沖到樓下,可是為時已晚。
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孩子,頓時癱坐在地上,想到他剛剛還生龍活虎的,就因為自己的一句責罵,選擇跳樓輕生,忍不住悲痛欲絕。
他們一邊捶胸頓足,一邊哭喊著:
“我不該罵你的,我以后再也不逼你學習了,你一定要好好的……”
可惜他們的兒子,等這句話,等得太久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類似的案例,不止一個。
去年2月,剛開學不久,深圳一個13歲的男孩在家跳樓身亡。
他沒有寫完寒假作業(yè),在學校被老師訓(xùn)斥回家補作業(yè),回家后又被父母罵了一頓。
心灰意冷的他留下了4封遺書,便匆匆與這個世界告別了。
第一封給姐姐:
雖然不喜歡你,經(jīng)常拌嘴,但我走了,還是希望你不要傷心難過。
第二封給姨媽:
你是對我好的第3個人(第1個第2個是爺爺奶奶)。
第三封給爺爺奶奶:
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兩個……500塊壓歲錢留給你們。
最后一封給父母: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我走了,請不要傷心難過……
4封遺書,字字句句皆是血。
可以看出,男孩對這個世界和親人,是心懷留念的;可究竟是怎樣的絕望,讓他選擇以這種極端方式離開人世。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討厭我?!?/strong>
也許壓倒他對這個世界所有留戀的絕望,正是源于父母無盡的責罵和感受不到的疼愛。
每每發(fā)生這種由于家庭矛盾導(dǎo)致孩子輕生的悲劇,都讓人覺得悲憤。
悲痛于孩子的死,也憤怒于父母的無知。
很多父母信奉打罵教育,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或者哪里做不好,打兩下罵幾句就乖了,簡單粗暴,但見效快。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
每一次的打罵,都會在孩子尚未成熟的心靈,留下一道難以磨滅的傷口,也在一點一點剝奪孩子心里對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
作為尚未成年的孩子,父母就是他們的世界里安全感的所有來源。
一旦失去了這種安全感,孩子們又怎么會對未來抱有期待呢?
正確的教育方式,絕不是在孩子犯錯時,用打罵、威脅、恐嚇的方式,讓他們產(chǎn)生心理上的恐懼,繼而乖順、服從;
而是學會溝通,通過父母自己的言傳身教,引導(dǎo)孩子去認識和分辨對錯,并給予改正的方向。
我一直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懶得耐心教、只會粗暴地用暴力解決的父母。
這不是教育,這是馴服。
還有一些孩子,雖然逃過了父母的打罵,卻逃不過父母的控制。
這種全方位監(jiān)視和插手的控制型教育,同樣令人窒息。
前段時間,有個男孩報警聲稱父親要在自己的臥室裝監(jiān)控,認為這種行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quán)。
這位父親,常年在外面做生意,很少回家。
兒子沉迷游戲?qū)е鲁煽兿禄瑸榱吮O(jiān)督他的學習,才準備安裝監(jiān)控。
想到自己都是為了兒子好,他卻報警,父親氣得直跳腳:
“你有多少隱私?”
“我是你什么人?怎么不可以監(jiān)控你?”
這位父親看似義正言辭,一心一意都是為了孩子好。
可他偏偏卻選擇了一種最極端的方式。
與其說這是一種愛,倒不如說,這是一種不尊重。
不尊重孩子的個人隱私,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使之赤裸裸地全部暴露在父母面前,就像一個被強行打開的蚌殼。
社會心理學家斯凱勒·霍克教授說過:
“隱私,是發(fā)展出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關(guān)鍵因素?!?/p>
這種毫無邊界感地侵犯孩子的隱私,就是在剝奪他們發(fā)展獨立人格的機會,也在無形之中深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未來。
可憐的是,這種侵犯隱私的行為,往往伴隨著一個“為你好”的名義,不容置疑。
這種愛就像一個沉重的枷鎖,套在孩子的頭上,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他們接受不了這種方式,父母卻還在責怪他們忘恩負義。
一種愛,一把雙刃劍,父母和孩子在兩頭,都被傷得鮮血淋漓。
打罵也好,控制也罷。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太深重,也太沉重。
而那些沉重得難以呼吸的愛,正是因為父母把孩子當成了他們的附屬品。
“我生你養(yǎng)你多不容易,罵你幾句怎么了?”
“你是我生的,身上那處地方我沒看過?現(xiàn)在談什么隱私?”
所以,張媽媽可以毫無顧忌地當著同學的面,不停打罵自己的兒子;
所以,那位爸爸可以理直氣壯地在兒子房間裝監(jiān)控,盯住他的一舉一動。
可是他們卻忘了,在成為他們的兒子之前,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他們需要被尊重。
而尊重的第一層,正是來自他們的父母。
真的希望,我們的父母,在正式為人父母之前,先好好學習怎么尊重孩子這一課。
《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
“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quán)利?!?/p>
我一直相信,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能讓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快樂,能讓他們在充滿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成人。
而不是只剩下沉默的呼救和絕望的掙扎。
那縱身一躍,既是對父母的控訴,更是對自己的解脫。
可惜這種解脫,是我們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劇。
希望我們的父母、即將為人父母的人,都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剝奪他們作為“人”的權(quán)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