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佛教大國,根據(jù)宗教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國登記在冊的寺院大約三萬多家。按省份計算的話,寺院數(shù)量排名前三名的是:第一的是浙江省,大約有4100座寺院,第二名是福建省,大約有3400座寺院,第三名是江西省,全省大約有3200座寺院。
佛教有三大建筑,它們是佛塔、寺院、石窟,它們和佛教一起進入我國。佛塔起源于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其弟子為紀念他,各自建塔以埋葬他的骨灰。所以佛塔是佛教徒主要膜拜的對象。
我國的古塔源于印度佛塔,但又有中國特色,而有別于印度佛塔。計有四大類佛塔,樓閣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白塔)、金剛寶座塔。樓閣式塔由我國高層樓閣發(fā)展而來。塔身是一座多層樓閣,可以登臨眺望。
佛教里面塔的種類非常多,有的是供養(yǎng)佛菩薩,有的是作為僧侶舍利。有的寺廟塔是調(diào)節(jié)風水的塔。我國不少寺院內(nèi)的塔建筑,要么年代久遠,歷史悠久,要么建筑風格極具特色,要么有歷史或民間傳說加持而聞名,有些甚至比寺院名氣還大。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有哪些因塔而聞名的寺院。
崇圣寺山門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點蒼山麓,洱海之濱。歷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稱為“天龍寺”。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聞名于世,但崇圣寺與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毀于歷代的戰(zhàn)火及自然災害。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共16層。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zhèn)之。”相傳古時修建三塔,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xiàn)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xiàn)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余米。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籍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余金,歷時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崇圣寺。
五塔寺
五塔寺
五塔寺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區(qū)西直門外,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真覺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nèi)建有塔,故俗稱五塔寺。 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守造塔,明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金剛寶座塔。八國聯(lián)軍侵華,寺院蕩然無存,唯塔幸存。這種類型的塔,現(xiàn)全國僅存6座:3座在北京,即五塔寺、碧云寺和黃寺各一座;另外3座在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一在云南昆明妙蓮寺;一在河北正定廣惠寺。其中推北京五塔寺最為精美。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臺,系磚和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一層為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nèi)刻佛坐像一尊。寶座頂平臺,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征毗盧遮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5塔所象征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nèi)有石階44,盤旋而上,通向?qū)氉蠈悠脚_。臺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身邊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一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內(nèi)大雁塔
大慈恩寺,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中國“佛教八宗”之一“唯識宗”(又稱法相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已有1350余年歷史。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創(chuàng)建慈恩寺。玄奘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jīng)譯場,創(chuàng)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成為唯識宗祖庭。大慈恩寺內(nèi)的大雁塔又是玄奘親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佛教界的重視。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養(yǎng)從印度請回的經(jīng)像、舍利,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塔高64.5米,共七層,塔底呈方錐形,底層每邊長25米。塔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有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有中國名塔照片展覽、佛舍利子、佛腳石刻、唐僧取經(jīng)足跡石刻等?,F(xiàn)今大雁塔經(jīng)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nèi)外游人的游覽勝地。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cè)鐘樓內(nèi)懸吊明代鐵鐘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
佛宮寺
佛宮寺釋迦塔
佛宮寺位于山西省應縣城內(nèi)西北隅,據(jù)明萬歷《應州志》記載,始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初名寶宮禪寺,金明昌四年(1193)增修,元延佑二年(1315)改寶宮為佛宮,始稱今名,明、清兩代多次修葺。坐北朝南,二進布局,中軸線除建有釋迦塔外,自南而北依次為牌坊、山門、大雄寶殿,軸線兩側(cè)鐘樓、鼓樓、配殿等?,F(xiàn)存建筑為釋迦塔為遼代遺構,是國內(nèi)外現(xiàn)存時代最早、最高大的木結(jié)構塔,鐘樓、鼓樓為明代重建,大雄寶殿、配殿等皆為清代建筑。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nèi),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構塔式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景區(qū)。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
廣勝寺
飛虹塔琉璃塔
洪洞廣勝寺景區(qū)坐落于山西省洪洞縣,國家AAAA級景區(qū) 。寺院始建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廬舍寺,亦稱育王塔院,唐代改稱廣勝寺。 唐大歷四年(769年),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撰置牒文,奏請重建。宋、金時期,廣勝寺被兵火焚毀,隨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陽(今臨汾)一帶發(fā)生大地震,寺廟建筑全部震毀。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陽一帶又發(fā)生地震,但這兩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損壞,除上寺飛虹塔及大雄寶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為元代建筑。 洪洞廣勝寺景區(qū)分為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建筑。飛虹塔、《趙城金藏》、水神廟元代壁畫,并稱為“廣勝三絕”。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xiàn)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飛虹塔琉璃塔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是全國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早期我們熟知的86版《西游記》中那集《掃塔辨奇冤》正是取景于此神塔。飛虹塔屹立于山門的正面,呈八角形共13層,塔身高47.31米。塔身由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 全身用黃、綠、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制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檐角均掛有風鐸,微風吹拂下能發(fā)出悅耳的鈴聲。塔頂建有鐵制法輪,中鑲風磨銅塔剎,約重67.2市斤。塔中空,有踏道翻轉(zhuǎn),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能夠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以上只是列舉部分知名度較高的寺院塔,歡迎大家補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