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是上個世紀初響徹中國大地的風云人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作為一個性格火爆的熱血男兒,也有他自己的情感,也有他自己的生活。他這一生,先后有三個女人為他奉獻,奮不顧身。
原配高曉嵐
陳獨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懷寧城的一家書香門第,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17歲鄉(xiāng)試奪魁,中了第一名秀才。
陳獨秀中榜后,上門提親的人家蜂踴而至,而最后中彩勝出者則是安慶統(tǒng)領高登科的長女高曉嵐。兩家是世交,門戶相當,文武聯(lián)姻,再也適合不過了。另一方面,高曉嵐雖不識字,又比陳獨秀大三歲,但長得眉清目秀,身材苗條,性格也好,妥妥地大家閨秀,操之家務也是樣樣拿手,很得陳母的喜歡。
在婚后的一段時間里,陳獨秀與高曉嵐相處還算融洽,還曾溫柔地教高曉嵐讀書識字,勸她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高曉嵐只信奉“男主外,女主內”的那一套,反過來,她還勸丈夫安分守己,走讀書做官的道路,不要去做大逆不道、累及全家的事。
而這些勸戒正是丈夫陳獨秀所反感、所厭惡的。陳獨秀本身就是一個不安分之人,在他的心目中,大丈夫就要行走天下,救國救民才是做大事。隨著康、梁戊戌變法的失敗,陳獨秀更感到責任的重大,他的思想再次發(fā)生重大變化。他意識到走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推翻這個腐敗的王朝,才能挽救中國。
對于丈夫的想法,高曉嵐很是驚恐,她覺得丈夫做的這一切是大逆不道的,是要被殺頭的,因此高曉嵐極力阻止陳獨秀。但事與愿違,她的苦心勸誡反而把陳獨秀越推越遠,也使得夫妻的感情降到冰點。
但是陳獨秀義無反顧。他為了尋求救國之路,決定東渡日本留學。其間還發(fā)生了為籌措學費與妻子發(fā)生更大的沖突。但是無論高曉嵐怎么百般阻攔,還是沒能攔下自己的丈夫。
陳獨秀留學日本后,隨著視野的不斷開闊,隨著思想觀念的逐漸變化,開始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日本和回國后,先后組織革命團體青年會,參加拒俄運動;他創(chuàng)辦《安微俗話報》,發(fā)表檄文抨擊封建傳統(tǒng),傳播愛國民主思想和科學知識;在安徽組織岳王會,聯(lián)絡大批革命志士。這個時期,陳獨秀成為安徽地區(qū)民主革命的領軍人物。
陳獨秀在全國聲望和地位的提高,反而是妻子高曉嵐所不愿看到的,這樣,他們的矛盾己越積越深,每次見面往往以爭吵不休而收場。陳獨秀為此陷入婚姻的苦悶之中。
妻妹高君曼
恰在此時,一個新的女性俏然闖進了陳獨秀的生活。她就是發(fā)妻高曉嵐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
高君曼是其父高統(tǒng)領得勢時娶的姨太太所生,母親長得很美,女兒自然長得也漂亮。1909年春節(jié),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讀書的21歲風華正茂的高君曼,回到懷寧過年,住到了姐姐家里,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姐夫陳獨秀。兩人相談甚歡,一見如故,聊革命,聊時事,聊文藝,聊到舊式婚姻。天生麗質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潮女青年高君曼,在與姐夫陳獨秀接觸的過程中,感情不斷升溫。
對于他們的親昵關系變化,高曉嵐早已察覺,但她不愿出乖露丑。當時她正懷著陳獨秀的第四個孩子,只得暗自心傷。
1910年,陳獨秀到杭州陸軍小學堂任歷史地理教員,將高君曼帶在身邊,公然同居。不久又宣布解除與原配高曉嵐維持了13年的婚姻,正式與小他8歲的高君曼結婚。
但是,甜蜜是美好的,安逸是暫時的。陳獨秀本身就是不安分之人,他不可能長時間安于花前月下與美人琴瑟和鳴。于是不久,他就去參加討袁的“二次革命”,結果被捕入獄,出獄后又流亡日本。高君曼一人照顧一雙兒女,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積勞成疾,高君曼病倒了。
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高君曼拖著病體,鼎力支持。1917年,陳獨秀受聘于北京大學,高君曼攜子遷北京。1919年,陳獨秀被捕,高君曼盡力照顧獄中丈夫。
陳獨秀與高君曼,從1910年至1925年共同生活了15年。這15年是陳獨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高君曼不僅是他生活中的伴侶,也是他事業(yè)上的支持者與助手。她幫助他編輯出版《新青年》雜志,接待聯(lián)絡革命同志,掩護陳獨秀的革命活動,營救陳獨秀出獄,甚至與他一起被捕坐牢。她與陳獨秀患難與共,生死相依,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高君曼為人賢淑,知書達理,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伉儷之間是和睦相處的。但是高君曼向往的是一種寧謐的家庭生活,由于長期巔波流離、聚少離多、風聲鶴唳的生活也讓兩人交流漸少,間隙漸生,感情有了裂痕。自1922年起,兩人感情逐漸冷淡。
1925年,失蹤了一段時間的陳獨秀忽然從上海發(fā)來電報,說身體抱恙住院,有一女士照顧。高君曼意識到丈夫的心已經(jīng)不在自己身上了,性格剛烈倔強的她帶著一雙兒女毅然離開,移居南京。陳獨秀每月給她寄30元生活費,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由于艱苦緊張的生活損害了高君曼的健康,她身患肺結核卻沒能得到有效治療。1930年冬,正當陳獨秀與新夫人潘蘭珍同居、拋棄高君曼不久,他的結發(fā)妻高曉嵐在安慶含憤而死。噩耗傳到南京,本已心碎的高君曼更覺悲痛,同時又內疚不已,深感對不起死去的姐姐,悔不該當初從她的手中奪走陳獨秀。而今,她自己又落得與姐姐一樣的凄涼結局。
高君曼終于由于貧困交加、身心交猝,于1931年病逝于南京。時年43歲。高君曼逝世時,僅子女隨侍在側,陳獨秀老友潘贊化為之料理喪事,盡朋友之責,草草葬于南京清涼山向陽的高坡上。
鄰居潘蘭珍
1929年11月,陳獨秀被中共中央開除黨籍以后,仍堅持自己的信仰。蔣介石對此十分惱火,曾懸賞3萬元大洋通緝他。在此處境之下,陳獨秀不得不隱姓埋名,東躲西藏,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930年,他潛伏到上海,在熙華德路石庫門一座樓房里租了一間簡陋破舊的房子隱居下來。
潘蘭珍家居住的亭子間,正好在陳獨秀住地的后面。那時的潘蘭珍20多歲,身材嬌小,圓臉大眼,衣著破舊,卻很整潔,舉止文雅拘謹。而在潘蘭珍眼里,鄰居中住著的這位姓李的老先生(當時陳獨秀化名姓李),看起來很嚴肅,但知書達理,為人和善,有知識。
因兩家相居前后,漸漸地他倆認識了,并逐步加深了了解。潘蘭珍苦難深重的身世引起了陳獨秀的關注和同情。陳獨秀對潘蘭珍從同情到關愛,潘蘭珍則認為陳獨秀心地善良,靠著他有一種安全感。久而久之,兩人惺惺相惜產生了戀情,終于情投意合地在一起了。
陳獨秀那年51歲,比潘蘭珍大29歲。兩人同居后,陳獨秀教潘蘭珍識字明理,背誦和默寫唐詩。她聰明伶俐,往往是一教就會,一點就通,進步很快。潘蘭珍從不打聽陳獨秀的身世和行蹤,她只管上班掙錢,無微不至地料理陳獨秀的飲食起居。
一次蘭珍去南通,恰在這時,陳獨秀被捕了。潘蘭珍回到上海,聽說她的先生被抓走,且是共黨要犯,名字叫陳獨秀,其驚駭可想而知。陳獨秀被捕,輿論界震驚,極右分子呼吁國民黨中央將他“立即處決”。陳獨秀被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場。“不可能再見到蘭珍了,”他在由滬至寧的火車上這樣想,“自己是臨刑的要犯,而且對潘蘭珍隱瞞了身份,甚至連真名字也沒有告訴她。她年紀輕輕,還會來找我這個在押的老頭嗎?”
但是,當潘蘭珍知道陳獨秀的真實身份后,她毫不猶豫地奔赴南京,來到了老虎橋監(jiān)獄看望陳獨秀。潘蘭珍的到來,出乎陳獨秀意料。他非常感動,但只能說:“你快回去,好歹上海還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監(jiān)獄里還能給你什么呢?”
潘蘭珍看到監(jiān)獄對陳獨秀還算是寬大,來訪者都可接見,就決定克服困難,留下來照顧他的生活。她在監(jiān)獄旁租了間房子,做點零工維持生計,就近到監(jiān)獄照顧陳獨秀。潘蘭珍的這一決定,讓陳獨秀再一次深感意外。
陳獨秀在南京獄中5年,潘蘭珍便給他送了5年牢飯。當時是談“共”色變的時代,潘蘭珍有一萬個明哲保身的理由,她和陳獨秀一刀兩斷乘機遠遁,是沒一個人會責怪她的,但是潘蘭珍沒有!陳獨秀一生5次被捕,就數(shù)這次牢獄之災時間最長,可他把監(jiān)獄當研究室,照樣過得有滋有味。
1937年8月13日,在胡適和中共的要求下,蔣介石同意釋放政治犯,陳獨秀出獄了。次月,陳獨秀和潘蘭珍乘船去了武漢。1938年6月,陳獨秀又在友人的幫助下西去重慶,后又上溯90公里到達四川江津縣。
陳獨秀一生歷盡坎坷,晚年尤其不幸。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潘蘭珍一直相伴左右。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因病停止了呼吸,終年63歲。他給潘蘭珍的遺言是:“蘭珍吾妻,我去后,你務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適之人,可從速改嫁,安度后半生?!?/span>
1946年,潘蘭珍重新回到上海,在一所小學校食堂找到煮飯的工作。她把養(yǎng)女潘鳳仙接來上海團聚,過著自主、自立的生活。在潘蘭珍心里,陳獨秀永遠有著一處無法填充的位置,直至她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