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特許經營企業(yè)可以忍受無能的管理而繼續(xù)生存,而一家普通的企業(yè)則不能。
管理方面的準則
巴菲特付給一名經理最高的獎賞,是讓他自己成為企業(yè)的股東,即讓他將這家企業(yè)視為自己的企業(yè)。這樣,經理們不會忘卻公司的首要目標——增加股東權益的價值,而且會作出合理的經營決策,以盡力實現這一首要目標。巴菲特很欣賞那些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全面、如實地向股東匯報,并有勇氣抵制巴菲特所說的“慣例驅使”影響的管理者。
巴菲特考慮購買一家企業(yè)時,總是仔細考察該企業(yè)的管理。巴菲特所購買的企業(yè)必須是由誠實、有能力并且令他欣賞和信任的管理者領導的。巴菲特對有意向收購或投資的企業(yè)管理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者的行為是否理性?
2.管理者對股東們是否坦誠?
3.管理者是否受慣例驅使?
理性行為
最重要的管理行為是公司資金的分配。因為從長遠來看,資金分配決定了股東投資的價值。巴菲特認為,如何分配公司盈利——繼續(xù)投資還是分配給股東的決策是一個邏輯和理性的問題??_.魯米斯曾在《幸福》雜志上評論說,“理性是巴菲特管理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控股公司的主要風格,而這正是他發(fā)現許多企業(yè)管理者所缺少的。”
如何分配公司盈利的問題,與公司處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階段有關。當一家公司沿自己的經濟生命周期向前發(fā)展時,它的成長速度、銷售收入、利潤和現金流都會發(fā)生戲劇性的變化。在初始發(fā)展階段,公司因為開發(fā)產品和建立市場,支出大于收入。在迅速成長階段,公司盈利能力增強,但內部產生的現金仍無法支持公司快速發(fā)展對資金投入的需求。此時,公司不僅要保留所有的盈利,還要通過借債或發(fā)行股票來籌集發(fā)展資金。
第三階段,即成熟階段。公司發(fā)展速度減慢,開始產生超過擴展和經營所需要的現金。最后一個階段,即衰退階段。公司開始體驗到銷售和利潤同時下降,但仍能產生多余的現金。如何分配利潤這一問題突出體現在企業(yè)成長的第三、四階段,特別是第三階段。’
如果多余的現金用于再投資的收益率超過公司股權資本成本,即公司股東要求的收益率,則公司應保留所有的利潤進行再投資。另一方面,如果再投資收益率低于資本成本,則保留盈利進行再投資就是不合理的行為。
如果一家公司產出的現金超過內部投資與維持經營對資金的需求,但繼續(xù)在本公司業(yè)務上投資只能獲得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月p么這家公司的管理者在利潤分配時面臨三種選擇:(1)再投資于公司現有業(yè)務上;(2)購買成長型企業(yè);(3)分配給股東。正是在這一決策的十字路口,巴菲特才尤其關注企業(yè)管理者的行為。因為在這里,才能真正體現公司管理者的行為是否理性。
總的來說,那些不顧再投資收益率會低于平均水平仍然繼續(xù)投資的管理者,往往認為低回報率的情況只是暫時現象。他們自信,憑著管理層的才能,可以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如果一家公司多次忽視低投資回報率問題,執(zhí)意將多余現金進行再投資,那么該公司的現金會成為越來越沒有價值的資源,公司股價也會相應下跌,利潤回報日益惡化?,F金富裕、股價較低的公司往往會吸引公司并購者的注意,這也就是公司現任管理層任期終結的開端。為了保護自己,經理們經常選擇第二個方案;購買另外一家所謂成長型的公司。
宣布并購計劃有激勵股東、阻止公司并購者的作用。但是,巴菲特對需要通過并購其它企業(yè)來促進自身成長的公司持懷疑態(tài)度。原因之一在于這樣的成長可能代價過高,得不償失。原因之二,這樣的公司需要整合成一家新公司,這就有可能犯損害股東利益的重大錯誤。
巴菲特認為,對擁有不斷增加的現金,卻難以獲得高于投資平均收益率的公司來說,唯一合理的做法,就是將這些現金返還給股東。具體做法有兩種:(1)增加紅利,(2)回購股份。
股東拿到現金紅利后,就可以自主選擇其它回報率更高的投資機會。表面上看,這好像是一樁好事,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利不斷增加是企業(yè)經營良好的表現。但巴菲特堅信,只有股東利用他們的現金進行投資從而獲得比公司利用盈利再投資而產生的現金更多時,這才是對的。
這些年來,巴菲特在他的投資上獲得了很高的回報,而且保留其中所有的收益。在這樣高的收益率下,給股東分紅就等于是提供了錯誤的服務。因此,貝克夏?哈斯維公司不對股東派發(fā)現金紅利并不令人驚訝,股東也相當滿意。1985年,巴菲待詢問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的股東以下的三種股利政策中哪一種更符合他們的心意:(1)繼續(xù)將所有的盈利再投資,不分紅派息;(2)適當分配現金紅利,用經營利潤的5%~15%用于分紅派總;(3)按時下美國公司典型的做法分紅派息,即將全部利潤的40%~SG%用于分紅派息。結果,88%的股東愿意繼續(xù)現存的不分紅派息的股利政策。顯示出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的股東們絕對相信巴菲特。
如果說現金紅利的真正價值有時會被誤解的話,那么采用回購政策把盈利返還給股東的做法就更是如此了。從很多方面來講,股東從股票回購中得到的利益更間接、更無形。
巴菲特認為股票回購的回報是雙重的。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用p么回購股票就有良好的商業(yè)意義。例如,某公司股票市價為50美元,內在價值卻是100美元。那么管理層每次回購時,就等于花費1美元而得到2美元的內在價值。這樣的交易對余下的股東來說,收益非常之高。
巴菲特進一步認為,公司經理們在市場上積極回購股票時,是在表示他們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準則,而不是不計效益盲目擴展公司資產與業(yè)務。這種立場向市場發(fā)出了利好信號,從而吸引其他正在股市上尋找管理優(yōu)秀且可以增加股東財富的公司的投資者。此時,股東通??梢缘玫絻身椈貓蟆谝豁検亲畛豕_的市場上購買,緊接著是因投資人的追捧而造成的股價上揚。
坦 誠
巴菲特一直敬重那些全面、真實地披露公司財務狀況的管理者。他們承認錯誤如同公告成功一樣,并且能對股東坦誠相待。巴菲特特別敬重那些不利用公認會計準則來隱瞞、包裝企業(yè)業(yè)績真實情況的管理人員。
財務會計準則通常只要求企業(yè)披露那些按行業(yè)分類的信息,但有些管理者甚至沒有達到這一最低限要求。他們往往將公司所有業(yè)務部門匯總到一起,使股東很難理解或得知每一業(yè)務部門的實際經營狀況。巴菲特強調:“不管是否遵照公認會計準則,需要披露的信息應回答具有財務知識的讀者三個問題,(1)公司大約價值多少?(2)公司將來償還債務的可能性有多大?(3)管理人員的工作狀態(tài)如何?是否完成了分配給他們的任務?”
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的年度報告不但符合公認會計準則的要求,并且還逐一披露了貝克夏?哈斯維公司下屬或投資的每一家企業(yè)的盈利情況以及其它巴菲特認為可能對投資者評價企業(yè)的獲利能力有用的信息。巴菲特非常贊賞像他那樣對股東坦陳公司經營狀況的經理。
巴菲特還欣賞那些有勇氣公開討論失敗的人。巴菲特認為,大多數企業(yè)的年度報告是虛假的。每個公司都在犯錯誤,只是程度不一。大多數管理者在報告業(yè)績時樂觀有余、誠信穩(wěn)健不足。這一行為只能滿足經理人員自己的短期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對誰都沒有好處。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的年度報告中,公開了貝克夏.哈斯維公司盈利能力和管理狀態(tài)的好壞二方面狀況,巴菲特一直披露了貝克夏.哈斯維公司在紡織或保險業(yè)務方面所遇到的問題,以及他自己的管理失敗。從1989年開始,巴菲特在年度報告中列舉自己所犯的錯誤,稱為“二十五年中的第一個失誤”。在年報中,巴菲特不僅坦言了自己的失誤本身,而且還包括因為他處理失誤而喪失的機會。
評論家們認為,巴菲特之所以敢于實行他的公開承認錯誤的計劃,是因為他擁有貝克夏.哈斯維公司42%的股份,因此,即使公開坦陳所犯錯誤,也沒有炒就魚的后顧之憂。這固然是一個因素,但巴菲特這一做法在管理層報告中還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因為巴菲特深信,坦誠對管理者和股東都有好處。“誤導公眾的總經理,最終也將誤導他自己。”巴菲特將這一見解歸功于查理.門格,認為是他幫助自己理解了研究一個人的失敗比只關心他的成功更重要的道理。
慣例驅使
既然管理者是通過解決困難和錯誤來贏得智慧和信譽,但為什么那么多的年度報告中卻只鼓吹成功呢?如果資金的分配和利用是這么簡單而又必然,為什么總是處理不好呢?巴菲特將其原因歸結為“慣例驅使”。正是這些貌似無形的慣例導致公司管理者模仿別人行為的趨向,不管那些行為可能是非常愚蠢和不合理的。
巴菲特宣稱這是他職業(yè)生涯中最令人吃驚的發(fā)現。在學校所學到的是;有經驗的公司管理者是誠實而又聰明的,可以自動作出合理的經營決策。但一旦來到企業(yè)的實際環(huán)境中,巴菲特看到和體會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慣例驅使發(fā)生作用時,理性是脆弱無力的。”
巴菲特將慣例驅使的力量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1)一個組織或機構拒絕在當前方向上作任何改變;(2)就像工作占用了所有可用的時間一樣,公司的計劃和并購也具體化為用光所有可支配資金;(3)在每項業(yè)務上,不管經理人員的籌劃有多么不明智,都能很快獲得由工作人員悉心準備、內容洋實的關于利潤率、策略等方面研究報告的支持;(4)盲目模仿、爭相攀比同類公司的行為,包括擴張、并購、建立經理獎勵制度等。”
國民財產保險公司總裁杰克.林沃特幫助巴菲特發(fā)現了慣例驅使的破壞性力量。當時,絕大多數保險公司都在制訂同樣的保險策略,這一行為顯然只會帶來平庸的回報甚至是報失。林沃特毅然停止制訂與同行類似的經營策略。門格和巴菲特也在儲蓄和貸款行業(yè)正在走向災難時,毫不猶豫地改變了下屬互助儲蓄與貸款公司的經營策略。
大多數管理者都不希望在別的公司每季度都有盈利時,自己的公司卻發(fā)生令人難堪的赤字虧損,因為這樣往往會被人們視為無能。盡管他們自己也相信沿著原來既定的方向繼續(xù)走下去必然是懸崖,卻不愿勒馬改道。跟隨別的公司總比改變方向輕松。確實,巴菲特和門格不用擔心被炒鯨魚,因而可以作出一些非常規(guī)的決定。同樣,如果一名管理者有較高的交流技巧,就容易讓股東相信短期的損失可以帶來長期的高利潤。巴菲特深知,無力抵抗習慣性壓力的情形,往往很少與股東有關,關鍵在于經營者是否樂意接受根本的改變。
即使管理者接受現實,認為公司必須進行改革以避免可能的破產,但對大多數企業(yè)說,改革計劃很可能因大多數人感到困難而難以貫徹執(zhí)行,最終往往是被一個折衷的方案所替代;購買一家新公司,而不是正視當前實際問題。
為什么管理者會這樣做?巴菲特指出,對管理者行為影響最大的三點事實。第一,大多數管理者不能控制自己行動的欲望,從而產生過激行為,而這些過激行為又往往通過企業(yè)接管來尋找發(fā)泄的出路。第二,大多數管理者總是不斷把自己企業(yè)的銷售、盈利、經理獎勵等與其他企業(yè)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往往容易導致企業(yè)經理的非理性行為。第三,大多數管理者通常會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
另一個普遍的問題是糟糕的資金分配。巴菲特指出,總經理們大多是因為在公司其他方面的優(yōu)異表現才提升到這個職位的,如管理、設計、市場營銷或是生產部門。由于他們中的大多數缺乏資金運用的經驗,所以,只得向下屬、顧問或投資銀行家們尋求建議。在這里,習慣性規(guī)則就開始影響決策過程了。只要總經理把15%的投資回報率作為判斷是否收購的標準時,他的下屬就會向他報告說投資回報率實際可以達到15.1%。
對習慣性規(guī)則最后的解釋就是不動腦筋、生搬硬套地模仿。如果A、B(公司正在以相同的方式處理問題,那么D公司的總經理就以此為原因而采用相同的行為模式。巴菲特強調,并不是腐敗或愚蠢使得這些公司的經理人員難以抵擋那些必然導致毀滅的行為。實際上,是習慣性的力量使得這些公司難以抵擋那些必然導致毀滅的行為。巴菲特曾在一次對學生談話時,出示了一張列有三十七家失敗的投資銀行的名單。他指出,盡管紐約股票交易所規(guī)模增加了十五倍,但名單上的這些投資銀行仍沒有逃脫失敗的厄運。這些投資銀行的經理們都是智商很高而且勤奮工作的人,他們非??释晒?,“但為什么他們還會得到這種失敗結果呢?因為他們不動腦筋,盲目模仿他們的同行。”
巴菲特有幸與美國企業(yè)界一些最聰明的管理者一起工作。包括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的托馬斯.穆菲。唐.伯克,可口可樂公司的小羅伯特.格依祖塔和威爾斯?法高銀行的卡爾.理查德。但即使這些聰明能干的經營者一旦接手問題重重的企業(yè),也難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巴菲特說:“如果你把這些經營高手放到一家有問題的企業(yè)中去,也不會有多大起色。”他所說的意思是,不管某位經營者給人的印象多么深刻,他也不會僅因為這個經營者而投資于一個糟糕的企業(yè)。“讓一個聰明、有聲望的管理人員來處理一個基本情況極差的企業(yè)時。企業(yè)狀態(tài)也不會有什么變化。”
經營者的能力評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努力,因此不應該一味加以量化。不過,可以輔以一些量化標準,如權益資本收益率、現金流以及經營利潤等。
財務方面的準則
巴菲特評價管理和獲利能力的財務方面的準則,是以某些典型的巴菲特信條作為基礎的。比如,他并不太看重每年的經營結果,而更關心四、五年的平均數字。他總說,盈利企業(yè)的回報并不是像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時間那樣一成不變的。他對那些雖然沒有實際價值,卻靠在會計上?;ㄕ卸@得驚人的年終業(yè)績數據的做法相當反感。他以下面幾個準則作為自己在財務評估方面的指導:
l.集中于權益資本收益,而不是每股收益。
2.計算“股東收益”。
3、尋找經營利潤率高的公司股票。
4.對每1美元的留存收益,確認公司已經產生出至少1美元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