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徑
杜甫有詩云:"花徑不曾緣客掃”。據此推想,當年定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路通向草堂,即所謂的“花徑”。
花徑入口之“草堂”影壁,原為清人周善培書,后毀,由其弟周竺君補書。一九五八年,毛澤東同志在此留影,遂成為代表性景點。
杜甫草堂有一處由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二字的照壁。清末四川勸業(yè)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為草堂標志之一,來往游人多在這里攝影留念?!?/div>
青花碎瓷鑲嵌成"草堂"二字的"草堂影壁";
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大雅堂”不遠是“草堂影壁”、“花徑”,而從“茅草故居”也可以到“花徑”;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筑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墻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
這條紅墻夾道小徑源頭,是(明)何宇度題花徑:背郭堂成 錦里溪山千古在;緣江路熟 青郊草木四時新。
紅墻夾道的小徑,紅墻內翠竹挺拔,走在這樣的小徑里,你會不由自主地挺胸、氣昂的感覺;紅墻綠竹環(huán)抱中有一清代建筑“浣花祠”;
雖然浣花祠在杜甫草堂景區(qū)內,但是它卻與杜甫沒有多大關聯(lián),而是為一位巾幗英雄而建造的。浣花祠院門兩側為“浣花祠簡介”和“浣花夫人簡介”。
浣花祠楹聯(lián):紅裙逐馬有如此;翠羽明珰尚儼然。
浣花祠簡介
大歷三年(769)崔寧奉召返京,留其弟崔寬守城。瀘州刺史楊子琳乘機突攻成都,崔寬屢戰(zhàn)屢敗,任氏當機立斷,散家財十萬以募勇士,一夜之間得千余人,連夜編隊設將,并親自披掛上陣,擊潰楊子琳的進攻。由于任氏保衛(wèi)成都維護唐王朝統(tǒng)一有功,朝廷封其為"冀國夫人"。死后蜀中百姓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其故里浣花溪畔立祠塑像祭祀名“冀國夫人祠”,因任氏為浣花里人,故又稱"浣花夫人",其祠亦稱"浣花祠"?,F(xiàn)祠系清代重建,浣花夫人塑像為現(xiàn)代雕塑家趙叔同所塑。
浣花夫人簡介
浣花夫人任氏為唐大歷年間(766-779)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妾,相傳浣花夫人本是浣花溪畔一貧家女,其未嫁時,一日有僧過其家門,滿身瘡疹,衣衫襤褸,見者無不惡心,唯任氏敬之,僧持衣求浣,任氏欣然濯之,溪邊每一漂衣蓮花應手而出,頃刻花漂滿潭,再視其僧,不知所往,眾人驚異,因識其浣衣處為“百花潭”(約在今浣花溪上游龍爪堰一帶,現(xiàn)百花潭為清人附會),適逢崔寧節(jié)度西川微服巡視,見任氏而心悅之,納為妾,后其妻亡,遂為繼室,因其為浣花里人而稱浣花夫人。
現(xiàn)所見的浣花祠建筑,為清代重建,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墻青瓦,花木繁茂,既古色古香又小巧雅致。清光緒十二年(1886),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翼國夫人而修建。正廳塑有翼國夫人和兩仕女像。據傳,杜甫離開成都后,翼國公崔寧將杜甫舊居的一部分辟為別墅讓其妻翼國夫人(又稱浣花夫人)居住,后來翼國夫人舍宅為寺。她死后,寺中立專祠并繪像紀念她?,F(xiàn)在看到的浣花祠,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原祠毀于明末。楹聯(lián)為現(xiàn)代人江庸補書:
新 舊書不詳冀國崇封 但傳奮臂一呼 為夫子守城 代小郎破賊;
三 四月歷數成都盛事 且先邀頭大會 以流筋佳節(jié) 作設帳良辰。
祠內其塑像端坐在正中央,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毀于文革中。1982年,由四川省雕塑家趙叔同先生重塑。塑像著重表現(xiàn)了這位女中豪杰英武果敢的氣概,英姿颯爽中透著女人的嫵媚。
浣花祠
浣花夫人任氏為唐大歷年間(766-779)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妾。(相傳任氏本是浣花溪畔一貧家女)后扶為繼室。大歷三年(769)崔寧奉召返京,瀘州刺史楊子琳乘機突攻成都,任氏散家財十萬以募勇士,并親自披掛上陣,擊潰楊子琳的進攻。
由于任氏保衛(wèi)成都有功,朝廷封其為冀國夫人。死后蜀中百姓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其故里浣花溪畔立祠塑像,稱"浣花夫人祠",又稱“冀國夫人祠”?,F(xiàn)祠系清代重建,浣花夫人塑像為現(xiàn)代雕塑家趙叔同所塑。
唐風遺韻,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古典與現(xiàn)代的縱橫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