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按線路分有兩條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又分北方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由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線路稱為陸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線路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北方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其實有兩條絲綢之路通常是指西漢時代張騫和東漢時代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qū)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xù)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yè)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于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xiàn),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或洛陽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號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fā),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
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后一條新的商路。天水西寧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于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zhèn)(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于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于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
關 若羌(鄯善)且末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
(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并,現(xiàn)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
堡)。烏魯木齊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
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
瓦爾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shù)轮g。) 德
黑蘭哈馬丹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杰:沿幼發(fā)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
馬迪阿列頗(敘利亞)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
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