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時間的腳印
教學目標
課題
時間的腳印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時分配
建議本課依據(jù)學情分課時。第一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反饋及整體感知、結構梳理。第二課時進行課文具體感知的交流展示及當堂檢測??蛇m當調節(jié)。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的說明方法以及表達方式,理解文章的結構順序。
2.掌握題目所提出的問題,了解文章說明的事理。
過程與方法
1.積累文中重點字詞。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提高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培育科學精神。
課前準備
課
前
預
習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時間的腳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動。科普作家陶世龍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參加工作后長期與地質學科打交道,在國家推動科學普及和科學大眾化的倡導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寫作,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較多。這篇科普文章以記錄時間的方式為切入點,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巖石的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
讀準字音
蹤跡(zōnɡ) 腐蝕(shí) 渾濁(zhuó)
山麓(lù) 沙礫(lì) 龜裂(jūn)
帷幕(wéi) 刨刮(páo) 溝壑(hè)
??菔癄€(kū) 楔形(xiē) 鐘鼎文(dǐnɡ)
辨清字形
理解詞語
腐蝕:①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②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墮落。(本文用①義項)
渾濁:(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不新鮮。
??菔癄€:海水枯干,石頭粉粹。現(xiàn)多用于形容經(jīng)歷極長的時間,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腳。
龜裂:裂開許多縫子。
刨刮:刮平。
溝壑:山溝。
膠結:半流體干燥后變硬黏結在一起。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
新課展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以《時間的腳印》為題目有什么好處?
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士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
【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說明巖石“是記錄時間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層次地詳細說明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這部分分三層。
3.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總結全文,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意義,號召人們進一步去大自然找尋時間的蹤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寶庫。
【感悟精彩句子】
1.“狂風來了,洪水來了,冰河爬來了”。
如此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巖石受“攻擊”的畫面,甚至讓讀者似乎感受到巖石不堪眾多因素的“攻擊”慢慢“爛”下去的“痛苦”。
2.“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
將冰河的移動比喻成鐵帚掃過地面,足見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充滿智慧的筆觸,娓娓而談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腳印的原因,記錄的內容和人類讀懂大自然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以豐富的實例和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引起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寫作方法運用
【深入研讀,探究方法】
1.條理清晰,有邏輯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總說自然界各種物質的運動。然后分說巖石“爛掉”的原因和過程。接下來分說巖石生成的過程和歷時的漫長。最后總說巖層與巖層之間的順序記錄時間的蹤跡。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2.語言生動形象。
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把時間擬人化,既給人以知識,又給人一種親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說明了巖石遭受到來自多方面的破環(huán)。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說明生動、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刨刮著所遇到一些石頭”。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
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
教學板書
布置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學反思
本次講課,使我明白,說明文教學并不全是枯燥無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說明文教學也同樣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這對日后的語文教學將有極大的幫助!本課最大的遺憾是,對科學精神的滲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擴大視野,提高自身素質將成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