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堂》美食巧治糖尿病+ 何紹奇:我治糖尿病+中醫(yī)關于消渴?。ㄌ悄虿。┳C論治初識+ 經(jīng)方辨治糖尿病思路+糖尿病及并發(fā)癥 經(jīng)方
拙作《我治糖尿病》發(fā)表以后,許多讀者來信來電詢問有關中醫(yī)對糖尿病的認識和治療問題,這些讀者中,有醫(yī)生,也有患者或其家屬,茲一并作答:
一.糖尿病古稱“消渴”,但雜病中的“消渴”是一個以癥狀命名的疾病,除了糖尿病,還包括以“消渴”為主要癥狀的其他疾?。ㄈ缒虮雷C),但毫無疑問主要是指糖尿病。
二.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成書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素問.奇病論》),這一認識極其精辟。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飲食因素。最早發(fā)現(xiàn)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見于唐初甄立言《古今錄驗方》,至今也有1400多年了。
中醫(yī)對糖尿病不僅有精辟的理論認識,更有極其豐富的經(jīng)驗。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消渴,其所擬之人參白虎湯、腎氣丸這兩張?zhí)幏街两襁€用于治療糖尿病。
三.糖尿病初、中期多為氣陰兩虛,其病在脾;中、后期則腎、心、肝、肺四臟皆受其累。
中醫(yī)的脾,其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也就是把飲食物的精微,通過肺的氣化作用而敷布全身,這一功能,又叫“轉(zhuǎn)輸”、“散精”。脾虛則運化失職,于是上奉者少,流失者多,糖尿病之“糖尿”,就是精微的流失。
何紹奇談醫(yī)(22)——糖尿病與瘀血
在古代有關糖尿病的文獻中,尚未見到糖尿病與瘀血關系的明確記載。有之,則始于前年才去世的祝諶予先生。他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糖尿病人多有血瘀表現(xiàn),如面部色素沉著、舌質(zhì)紫暗、舌邊瘀斑瘀點,舌下青筋(靜脈)怒張、肢體麻木、耳廓萎縮晦暗等,結(jié)合患者常合并動脈粥樣硬化,胰腺微血管閉塞不通、微血管病變導致的微循環(huán)障礙、血液黏度高等病理變化,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血瘀型糖尿病,活血降糖方(廣木香、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芎、丹參、葛根、蒼術、玄參、生地、黃芪)即祝先生自擬之方。
我學習祝先生的經(jīng)驗,初步體會到糖尿病之血瘀現(xiàn)象,是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繼發(fā)的,蓋氣虛則無力推送血液循行,陰虛則血少而血液留滯,所以其治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氣虛為主者用黃芪、黃精、白術,陰虛為主者重用生地、玄參、麥冬,佐以活血化瘀藥如葛根、丹參、桑寄生、赤芍、鬼箭羽以及清熱藥桑白皮、桑葉、地骨皮、苦瓜、花粉等組成復方,既有助于降低血糖,又可以改善臨床癥狀,使患者面部由晦暗而光潔,黑眼圈漸消除。
南京7212廠的甘憲先生,因20年頑固不愈的全身泛發(fā)性濕疹來京求治,證屬血瘀挾風,我用桃紅四物湯加紫草、丹皮、徐長卿、白蘚皮、蟬衣之類,服20劑后濕疹僅余頭部幾點,再服20劑,基本痊愈。意外的是他驚喜地來電話說,他的血糖在服藥后竟然恢復正常(我不知道他有糖尿病),謝頂?shù)念^部也長出一些黑發(fā)來了??勺C活血化瘀藥的確是有助于降糖的。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不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指標,更具有整體調(diào)理的優(yōu)點,諸如益氣、養(yǎng)陰、補腎、調(diào)理脾胃、活血降脂等多種方法,因證而施,因人制宜,對于控制或改善臨床癥狀,延緩、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諸多并發(fā)癥,也是極有意義并且大有潛力可挖的。
至于脾虛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飲食,二是勞倦,三是缺少運動(金代劉河間稱之為“逸病”),四是肝氣郁滯,影響及脾(古稱“木乘土”)。飲食因素實居其首位。
脾與胃相表里。胃主納,飲食太多、太好,或暴飲暴食,遠遠超過脾胃負擔,初尚不覺,久之則必然傷胃損脾,既傷脾胃之氣,也傷脾胃之陰。氣虛則功能衰減,納化皆失其常,陰虛則熱自內(nèi)生,津液為之消爍。于是“三多”(多飲多食多尿)、“一少”(體重減輕)、“一乏”(乏力)的典型癥狀就漸漸出現(xiàn)了,其合并癥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壓也紛至沓來,甚至出現(xiàn)得更早,且往往和糖尿病互為因果。應當指出:西醫(yī)所說的“胰”包括在中醫(yī)“脾”的功能中。因此,中醫(yī)治“脾”,也包含了治“胰”在內(nèi)。如前所述,中醫(yī)學的“脾”,主要是一個主運化的功能單位,而非西醫(yī)的解剖學單位。
四.今日臨床所見的糖尿病,并不一定都因有了“三多一少”的表現(xiàn)才被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是在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血糖高、尿糖陽性才被戴上“糖尿病”帽子的。也有潛在糖尿病而不自知,先是發(fā)現(xiàn)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腦血栓、高血壓、高血脂、白內(nèi)障等糖尿病并發(fā)癥,然后才得知早已患有糖尿病。
既然先進的檢測技術,可以在上述可怕的并發(fā)癥出現(xiàn)之前發(fā)現(xiàn)糖尿病,那么,此時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就可以預防或推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壞事”變“好事”。
五.我治療糖尿病的思路是基于糖尿病多見脾胃氣陰兩虛的認識。但有偏于氣虛的,有偏于陰虛的,亦多氣陰兩虛的。此外,糖尿病亦多夾瘀、夾痰、夾濕或濕熱、夾氣滯,但氣虛、陰虛是本,這些都是標。原則上是以治本為主,標證突出者,有時也需要先處理標證。病情復雜者尤須具體情況作具體地分析和處理,不能拘于任何一法、一方、一藥。
茲大略而言之:偏于氣虛的,表現(xiàn)為乏力,腿軟,稍活動即覺累,口不甚渴甚至根本不渴,飲水多則腹脹,食不多,多食即脹,大便溏或便次增多,但餓了又極難受,甚至會心慌,出汗,消瘦(體重銳減)或肥胖,腹大,肌肉綿軟,舌體胖大,齒痕,苔白膩,脈弱。偏于陰虛的,表現(xiàn)為口渴,雖飲很多水也不解渴,心煩易怒,消谷善饑,消瘦,尿多,大便干結(jié),甚至數(shù)日一行,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或滑數(shù)。氣陰兩虛的,則兼氣虛和陰虛兩種證候。
氣虛為主者,我常用補脾益氣為主,常用藥如生黃芪、黨參、紅人參、黃精、山藥、蒼白術;脾氣下陷,便溏,便次多者,加干荷葉、葛根以升清陽。此外,適當佐以養(yǎng)陰藥,如玄參、旱蓮草、女貞子。
陰虛為主者,以養(yǎng)脾胃之陰為主,常用藥如麥冬、玄參、生地、五味子、枸杞子、玉竹、天花粉、西洋參、石斛、白芍、桑白皮、地骨皮等;陰虛燥熱而渴飲無度者,加石膏、知母;心煩,消谷善饑,加黃連、十大功勞葉。由于脾失健運,既不能輸布飲食精微,又不能將水濕排出,故亦常見脾虛濕盛或脾虛濕熱之證。前者飲水不化,飲后、食后脹滿不適,食不多,大便稀溏,苔膩舌淡,脈濡。后者渴不思飲,心中嘈雜,似饑非饑,似飽非飽,痞滿,惡心便溏,大便黏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前者宜溫化健脾,常用蒼白術、厚樸、陳皮、薏苡仁、扁豆、木瓜、藿香、谷芽、山楂、建粬、車前草、茯苓、澤瀉。后者宜清化濕熱,常用薏苡仁、藿香、佩蘭、黃芩、茯苓、澤瀉、車前草、建粬、豆卷、雞內(nèi)金、杏仁(通利三焦)、枇杷葉(醒胃)??梢哉J為這是糖尿病的變證變法,但就辨證論治的角度說,變法也是常法。脾虛濕盛,補陰藥如地黃、麥冬,嫌其膩;益氣藥如黨參、黃芪,嫌其壅,都不可概投。
如彭某,男,52歲,體檢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12.2mmol/L,餐后22 mmol/L,“三多一少”癥狀不明顯,惟覺腿軟乏力而已。平素喜飲茶水,但最近飲后覺脹,食不多,多郁怒,兩脅脹,大便不成形,每日3次,舌淡苔白膩,脈濡,左關弦。擬疏肝健脾,用柴胡、郁金、姜黃、蒺藜、生麥芽、山楂、建粬、蒼術、蒲公英、雞內(nèi)金、薏苡仁、茯苓等,抄方醫(yī)生痛詆此非糖尿病方,而服藥期間空腹血糖漸降至8.3mmol/L再降到5.3mmol/L,餐后血糖亦下降至正常,不過一個月時間,精神體力均大有進步,現(xiàn)仍在觀察治療中。
六.我的驗方“四桑湯”,用桑葉、桑椹、桑白皮、桑寄生,對糖尿病無明顯癥狀,僅化驗血糖高者,配合苦瓜(每天1根榨汁服),有降糖之效。后來因為真桑寄生少,市售者多是雜樹寄生,乃改用或加入桑枝。對有陰虛、氣虛癥狀者,還當結(jié)合辨證用藥,四桑一瓜酌情配合使用。惟苦瓜苦涼,用于陰虛燥熱者較佳,而氣虛便溏者用苦瓜會腹瀉,所以對氣虛者后來我不用苦瓜,改用每日或隔日用豬胰子一具煨湯,或豬胰子研粉吞服。
七.糖尿病初、中期,特別是2型糖尿病人,重點治脾,已如上述。晚期則因久虛不復,傷及真陰真陽,重點就要放在治腎上,所謂“久病不已,窮必及腎”也。1型糖尿病亦重點治腎,兼調(diào)四臟。腎陰虛多見消瘦,面色黧黑,耳輪枯焦,渴飲尿多,盜汗潮熱,心煩腰酸,大便干結(jié),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治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麥味地黃湯加減,常用藥如生地、地骨皮、枸杞子、菟絲子、玄參、麥冬、石斛、桑椹、桑葉、山萸肉、山藥、首烏、白芍。腎陽虛多見畏寒足冷,腰酸足軟,乏力短氣,陽痿,大便溏或五更瀉,舌淡,脈細弱,宜陰陽兼調(diào),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藥如鹿茸(1g,研細沖吞,每日2次)、熟地、山藥、山萸肉、菟絲子、杜仲、補骨脂、淫羊藿、附子、肉桂(桂附用小量)、葫蘆巴。陰虛陽虛夾瘀者都可酌加活血化瘀藥,陽虛氣弱加人參、黃芪,陰虛燥熱口渴者加知母、石膏、天花粉,方如玉女煎等。
糖尿病的發(fā)病與瘀血有相當關系。在古代文獻中,甚少這方面的記載,但金代李東垣《蘭室秘藏?消渴》活血益氣湯、生津甘露飲子已有桃仁、紅花、當歸與生地、知母、石膏、黃柏等配伍的用藥;清末唐容川《血證論》也提到過因瘀而致渴。今人祝諶予先生從臨床實踐到實驗研究兩方面均明確提出活血化瘀方藥在糖尿病治療上的意義。我也觀察到患者有手足麻木、眼眶黯黑、舌下靜脈怒脹、脈澀或結(jié)代等瘀血癥狀,所以,我學祝先生的經(jīng)驗,常配合活血藥如桃仁、紅花、丹參、益母草、鬼箭羽、葛根、赤芍、川芎、蒲黃等。特別是在氣虛陰虛癥狀緩解或消失之后,血糖不降者,我都常從此入手,以促進血糖下降,并改善瘀血阻絡的癥狀。但是,活血化瘀的方法我并不單用,而是視其病情配合益氣或養(yǎng)陰藥用,治病求本也。蓋瘀血是繼發(fā)于氣虛或陰虛的,氣虛者血必瘀,陰虛者血必滯。
八.并發(fā)高血脂、肥胖、脂肪肝者,多從痰濁考慮,燥濕健脾是有效方法。常用藥如干荷葉、蒼術、白術、枳殼、澤瀉、山楂、首烏、決明子、丹參、川芎、虎杖等。有時用明礬,每日1次,吞服米粒大一枚(約1.5g),連用1個月。如白某,34歲,糖尿病家族史。血糖偏高,甘油三脂、膽固醇亦高,脂肪肝,體重95kg多,察其舌淡有齒痕,脈滑大,乏力,有時心煩易怒。即用上方加黃芪、太子參益氣,柴胡、姜黃、郁金疏肝,2個月后,血糖已恢復正常水平,體重平穩(wěn)下降約10kg,現(xiàn)仍在治療中。
九.并發(fā)高血壓者,多為陰虛肝旺,常結(jié)合使用滋清潛降法,藥如夏枯草、磁石、代赭石、決明子、野菊花、黃芩、桑寄生、石決明、珍珠母、益母草、川牛膝。另用益母草60g,桑寄生、桑葉各30g,煎湯早晚浸足20分鐘。但高血壓也有氣虛、陽虛的,不在此例。
十.中藥治療糖尿病,其優(yōu)點不僅是降低血糖,而是辨證論治,整體調(diào)節(jié),對減輕或消除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預防和推遲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都有積極意義,西藥降糖藥則起不到這些好的作用,副作用也多,而且有些患者用后血糖也不見下降。
北京醫(yī)科大學林志彬教授在《北京晚報》上多次指出:“長期服用降糖藥產(chǎn)生的毒副作用是造成糖尿病合并癥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因長期服用降糖藥物造成的白細胞減少、肝腎損傷、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等都會直接引發(fā)各種合并癥;長期的低糖飲食往往不能維持正常生理的需要,造成患者體質(zhì)弱,免疫力低下,營養(yǎng)缺乏,也是引起各種并發(fā)癥的重要原因。”他還說:“用降糖方法控制血糖,掩蓋了病情發(fā)展的事實。糖是機體的主要能量,高血糖的本質(zhì)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能量供求不平衡,持續(xù)使用降糖藥壓制血糖,并不能幫助身體解決這些矛盾,反而促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能量供求矛盾加劇,引起全身性、系統(tǒng)性病變,而表面正常的血糖往往使患者產(chǎn)生‘糖尿病已被控制住’的錯誤概念,忽略內(nèi)部系統(tǒng)的整體變化,錯失防治良機,一旦合并癥發(fā)作,對其身心打擊很大,病情極易惡化。”解放軍301醫(yī)院潘長玉教授也指出:“英國著名的UKPDS研究發(fā)現(xiàn),對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血糖,確可減少眼睛和腎臟并發(fā)癥,但威脅生命的心臟病和腦卒中并沒有顯著減少”,因為“糖尿病僅是代謝紊亂的一種表現(xiàn),只有控制血壓、血脂,同時控制血糖,才能綜合控制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病的發(fā)展?!眱晌晃麽t(yī)專家的觀點與中醫(yī)整體調(diào)節(jié)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和。
我的經(jīng)驗是:如果沒用過胰島素或其它西藥降糖藥的,用中藥后血糖即降得快,有的患者服藥后一周血糖即直線下降;用了胰島素和降糖藥的,中藥降糖作用就慢,這可能與藥物依賴性有關。因此,一般要在服中藥一段時間后逐漸減少西藥用量再逐漸停用,不要一下子停用。如遼寧一位女士,來電說她母親患糖尿病,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11mmol/L,饑餓,一點力氣也沒有,睡眠不實,長期服達美康等降糖藥,血糖不降,服我介紹的處方(黃芪45g,黃精15g,桑寄生30g,蒼白術各10g,山藥30g,葛根30g,桑椹10g,桑皮、桑葉各10g,丹參15g,熟地15g,枸杞子10g,山楂10g,苦瓜1根。)服30余劑,精神體力都很好,也不餓了,但血糖只降了一點,太慢,我認為降糖藥已服2年,已形成藥物依賴性,建議她在服中藥的同時逐漸停服降糖西藥。
而另一例石家莊藁城縣的宋某,男,25歲,空腹血糖14.9mmol/L,餐后20.9mmol/L,尿糖++++,未接受西醫(yī)治療。來診時口不渴,也不餓,惟以乏力、脫發(fā)為主要表現(xiàn),治以益氣為主。用黃芪、黨參、山藥、蒼白術、黃精配以活血養(yǎng)陰藥當歸、丹參、玄參、桑椹、黑芝麻、桑枝、桑白皮、桑葉、桑寄生等,1周內(nèi)空腹血糖即下降至12.1mmol/L,兩周后降至8.6mmol/L,4周后降至5.5 mmol/L,且不再乏力,精神也好。
這兩例病人都是最近的案例,都還在治療中,目的在于說明用沒用過西藥,中藥的療效就不一樣。記得祝諶予老師生前曾明確地提到這一問題,謹以事實供臨床者參考。
十一.中藥治療糖尿病是有效的,以中醫(yī)為業(yè)者要自重自愛,不要妄自菲薄,輕言放棄。祖先們在2千年前就有那么深刻認識,2千年至今積累的經(jīng)驗非常豐富,亟當努力發(fā)掘,加以整理、研究、提高,并在實踐中總結(jié)新的經(jīng)驗,以造福于人民。有的中醫(yī)同道認為,“中醫(yī)治不好糖尿病”,“目前中藥降糖的效果是無法與西藥相比的”。他們?yōu)橹嗅t(yī)設計的可用武之地,就是“針對治療引起的副作用以及一些并發(fā)癥”的處理。你治不好,只能說你還需努力,不等于中醫(yī)治不好。西醫(yī)專家對于降糖藥的使用還在反思,還在探索綜合、有效、無害的防治糖尿病的方法,而在我們中醫(yī)界卻出現(xiàn)這樣的觀點,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十二.糖尿病人的飲食和運動。糖尿病人在用中藥治療期間,主食控制在每天0.5kg以下較為適宜,一般早餐用50g,午餐、晚餐各100g,這樣,也就是七分飽的樣子,饑餓時可以輔以牛奶、炒黃豆、豆制品、蔬菜(苦瓜、黃瓜、南瓜、西紅柿及綠色蔬菜)。大多數(shù)糖尿病病人也不必過嚴限制水果,可以每天吃1個水果,如1個小蘋果或1根香蕉或1片西瓜。有的廣告吹噓“想吃就吃”是不對的,還得有所限制。限制的目的在于減輕既病的脾胃負擔,促進其功能的恢復。
如前所述,缺少運動,則氣血呆鈍,脾胃的運化也失健,所以運動對糖尿病人很重要。如無嚴重的心腦并發(fā)癥,每天都要堅持運動。最方便的運動是步行,可從每天300~500米逐步增加到1.5~2.5千米,先是慢走,適應后改為快走。當然也可以再選擇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興趣的運動,如太極拳、廣播操、乒乓球、臺球、器械運動等,要量力而行,更要持之以恒。
中醫(yī)關于消渴?。ㄌ悄虿。┳C論治初識
消渴病,前人以病情的變化和癥狀的不同,分屬肺、胃、腎三經(jīng),而貫以上中下三消的名稱。例如: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為下消?!秲?nèi)經(jīng)》里稱為“消中”“消癉”或“消渴”,金匱要略里,便統(tǒng)稱為“消渴”。其后歷代方書,對本病都有祥細論述:
如巢氏病源即知消渴病變多發(fā)癰疽,或為水腫,或皮膚生瘡。
如外臺秘要更指出尿中有糖,為本病的臨床特征,同時對本病,開始用管制飲食的方法。這些都是前人的寶貴經(jīng)驗,值得我們密切注意。
$1__VE_ITEM__1】發(fā)生本病的原因:
一般認為是由于精神方面的思慮過度,或情緒刺激,或多食膏梁肥甘,恣食辛辣,飲酒無度等的不適當?shù)纳顮顟B(tài)引起的。
$1__VE_ITEM__2】證治:
消渴病的主要癥狀是:口渴頻飲,多尿,善食而瘦。病人身體初多肥胖,惟病后多消瘦偶,疲倦無力,陰部皮膚多搔癢,小便有甜味。病到晚期,多生癰疽。在治療上,大抵上消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腎;下消宜滋其腎,兼補其肺。
如命火式微,蒸騰無權而或下消的,又宜用補火之法。
$1__VE_ITEM__1)上消:舌上赤裂,咽中發(fā)熱,口大渴,多飲,大便如常,小便清,亦有小便赤澀的。治宜甘寒濡潤,可用如參白虎湯,或外臺消渴方。
附方:1人參白虎湯(仲景方)即白虎湯加人參。
2消渴方(外臺秘要方),養(yǎng)陰,生津,清熱。
花粉三兩,麥冬去心五兩,烏梅十枚,小麥三合,鮮茅根,鮮竹茹各一升,水煎服。
2)中消:口渴腹饑,飲食旺盛,形反消瘦,自汗,小便頻數(shù)。若脈證兼實象的(便硬、能食、脈大、小便赤澀),宜苦寒蕩滌,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若脈證兼虛象而口渴的,治宜清滋,可用竹茹黃芪湯;若大便泄瀉,治宜健脾和胃,可用錢氏白術散。
附方:1調(diào)胃承氣湯:(方見傷寒論)
2竹葉黃芪湯:(驗方)竹葉一錢,生地黃、生黃芪、麥門冬各二錢,當歸、川芎、炙甘草、炒黃芩、炒白芍、如參、石膏各一錢,燈心二十根,生姜三片,水煎,食遠溫服。
3白術散(錢乙方)健脾理氣,利水安胎。人參、茯苓、白術、甘草、葛根、木香、藿香、水煎服。
$1__VE_ITEM__2)下消:初起小便不攝,尿中有沉淀很多,煩渴引飲,漸至面目黑?瘦,耳輪焦黑,小便渾濁,上浮之沫如麩片,或似脂臘狀。這多數(shù)為色欲過度之人所患,所以也叫“腎消”,宜用八仙長壽丸,或六味丸加知、柏。若飲一尿一,小便清白,此為命火式微,宜用金匱腎氣丸。
3】附方:
1八仙長壽丸,即麥味地黃丸。即六味丸加麥冬、五味子。滋補肺腎。
2六味丸(錢乙方)熟地黃24克,山茱萸肉、山藥各12克,澤瀉、丹皮、茯苓各9克。(一兩按三克計)。研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腹食前,淡鹽湯或百沸湯下。
3金匱腎氣丸(金匱方)溫補腎陽。
干地黃24克,山萸肉、山藥各12克,澤瀉、丹皮、茯苓各9克,桂皮、炮附子各3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一日二次,白開水送下。
4消渴通治方(陸仲安經(jīng)驗方):黃芪四兩,當參三兩,白術六錢,白芍三錢,山萸肉六錢,川牛膝三錢,半夏三錢,酒炒黃芩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木瓜三錢,生姜二片,炙甘草二錢,水煎服。
,消渴,一般通治方,可用近人陸氏經(jīng)驗方。如消渴病少愈,又宜用忍冬,少佐甘草,熬膏頻飲,可以預防癰疽。
總之,消渴一癥,前人多認為燥熱為患,所以多用清潤之法;但也應參合脈證,留意寒熱虛實,斟酌施治,不可執(zhí)一。
4】醫(yī)案:
1醫(yī)家薛立齋治一貴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shù)升,教服加味八味丸。服三劑渴止。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作,氣血亦壯,飲食加倍,強健過于少壯之年。薛氏家藏此方,屢用有驗。
2醫(yī)家張路玉治趙云舫,消中善食,日進膏梁數(shù)次,不能敵其饑勢;丙夜必進一餐,食過即昏昏嗜臥,或時作酸作甜,或時夢交精泄,或時經(jīng)日不飲,或時引飲不輟。自言省試勞心所致。前所服皆安神、補心、滋陰、清火之劑,不應。察其聲音,濁而多滯;其形雖肥盛,色蒼而肌肉綿軟;其脈六部皆洪滑而數(shù),惟右關特盛,兩尺亦洪滑,而按之少神。此腎氣不充,痰濕加陰火泛濫于中之象,遂與加味導痰加蘭射,數(shù)服,其勢大減。次以六君子合左金,枳實湯泛丸服,后以六味丸去地黃加鰾膠、蒺藜,平調(diào)兩月愈。
3某客白小樓,中消善食,脾約便難。察其形瘦而質(zhì)堅,診其脈數(shù)而有力,時喜冷飲氣酒。此酒之濕熱內(nèi)蘊為患。遂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三下,破其蘊熱。次以滋腎丸數(shù)服,滌其余火,遂全安。
粵客李志藩,上消引飲,時當三伏觸熱到吳,初時自汗發(fā)熱,煩渴引飲,漸至溲便頻數(shù),飲即氣喘,飲過即渴。脈之右寸浮數(shù)動滑,知為熱傷肺氣之候。因以小劑白虎加人參,三服,勢頓減;次與生肌散,調(diào)理數(shù)日而愈。(錄自續(xù)名醫(yī)類案)。
4計:能食善饑,渴飲,日加癟瘦,心境愁郁,內(nèi)火自燃,乃消癥大病。用生地、知母、石膏、麥冬、生甘草、生白芍。
5王:肌肉瘦減,善饑渴飲,此久久煩勞,壯盛不覺,體衰病發(fā),皆內(nèi)因之癥,自心營肺衛(wèi)之傷,漸損及乎中下。按脈偏于左搏,營絡虛熱,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補無濟其虛。是中上消之病。用犀角三錢、鮮生地一兩、元參心二錢,鮮白沙參二錢、麥冬二錢、柿霜一錢,生甘草四分、鮮地骨皮三錢。又固本加甜沙參。
江天成寫于中國河南信陽。 2011年10月24日星期1。
1402866422@qq.com. x889912@sina.cn
經(jīng)方辨治糖尿病思路辨治原則與步驟:首辨陰陽,再辨六經(jīng),后分經(jīng)腑、表里、寒熱、虛實。
糖尿病兩類證:火有余(陽證、熱證);火不足(陰證、寒證)
陽證:年齡較輕,精神狀態(tài)佳,體形壯實,肌肉豐滿,面有光澤,語聲高亢有力,舌色尚鮮活,脈象大、浮、數(shù)、動、滑。
陰證:年齡較大,精神較差或很差,體形瘦弱或虛胖,肌肉松弛,面色少華或無華,語聲低微,舌色暗,脈象沉、澀、弱、弦、微。
一、陰證(只列常見證型)
1 、太陰陽明虛寒證-附子理中湯
l 主證:微渴或不渴,納呆,食谷欲嘔,嘔吐物無酸腐氣味,或嘔吐痰涎清水,手足冷汗出,大便稀爛不成形或初硬后溏,或伴胃腹?jié)M或疼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沉弱。
l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燥濕。
l 方藥: 附子理中湯 (附子 10g ,干姜 6-15g ,人參 10-15g ,炙甘草 10g ,白術 15g )。
胰腺功能衰減,也就是中陽不足,需要鼓舞陽氣,使胰腺功能活躍,盡量多產(chǎn)生胰島素。一般可同時加用枳殼、厚樸類,使胰腺分泌的胰島素可以順利排入十二指腸,發(fā)揮作用。
2 、少陰陽虛證-金匱腎氣丸
l 主證:小便頻數(shù)量多,飲一斗,溲一斗,有泡沫,手足厥冷,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少氣懶言,四肢乏力,腰酸膝軟,或伴性欲淡漠,周身疼痛,關節(jié)疼痛,腰膝肩背寒痛,舌淡苔白或白滑,邊有齒印,脈沉遲弱。(糖尿病腎?。?div style="height:15px;">
l 治法:溫補元陽,化氣利水。
l 方藥: 金匱腎氣丸 (熟附子 6-15g ,干姜 15g ,白芍 15g ,人參 15g ,炙甘草 10g ,茯苓 15g ,白術 15g )。
魏長春語錄:中醫(yī)治此癥,一般多從強壯病人吸收運化能力入手。肺脾腎元氣充足,三焦氣化通調(diào),飲食精華分布全身,不從下泄,變成精血,糖尿病自然痊愈。古人用腎氣丸治此癥,從腎氣二字體會,是腎臟有溫暖元氣上升,使三焦溫暖,脾能健運,肺有溫暖毛竅能力,不受風寒外感,脾陽輸布,津液自生,能止消渴。
加減:若下肢浮腫,甚則全身皆腫,小便不利或清長,或伴四肢沉重疼痛,主以真武湯。若口大煩渴,飲水不解,甚或飲后加重,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伴少腹脹滿不適,合以五苓散。若心悸心慌明顯,得溫可減,脈虛數(shù)無力者,結(jié)合桂枝甘草湯。
3 、厥陰經(jīng)臟虛寒證-當歸四逆湯合吳茱萸湯
l 主證:干嘔,吐涎沫,癲頂痛,目光滯澀,目常流淚,遇寒加重或迎風流淚,視力障礙,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白帶量多,外陰瘙癢,男子睪丸痛,或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舌淡,苔白,脈沉或微細
l 治法:暖肝祛寒,溫經(jīng)通絡。
l 方藥: 當歸四逆湯合吳茱萸湯 (熟附子 6-15g ,人參 15g ,當歸 30g ,桂枝 15g ,白芍 15g ,細辛 3-6g ,大棗 30g ,吳茱萸 6-15g ,生姜 30g ,干姜 6-15g ,炙甘草 10-20g )。
加減:若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脈細欲絕,病位在厥陰經(jīng)者,以當歸四逆湯養(yǎng)血通脈,溫經(jīng)散寒。若干嘔、頭痛、目疾、男女陰器為病,病位在厥陰臟者,以吳茱萸湯暖肝祛寒。
4 、厥陰寒熱錯雜證-烏梅丸
l 主證:口干口苦,上半身汗出,下半身發(fā)涼畏寒,胸悶氣短,腹脹,大便偏干,雙膝疼痛,視物模糊。舌干,少苔,脈偏沉弦澀。
l 治法:清上溫下,生津止渴。
l 方藥: 烏梅丸 (烏梅 10-30g ,細辛 3-6g ,干姜 10-15g ,黃連 3-10g ,當歸 15g ,熟附子 6-15g ,蜀椒 3-10g ,桂枝 10g ,人參 15g ,黃柏 10g )。
清黃坤載 “ 消渴者,是厥陰之病也 ” , “ 消渴之病,則獨責肝木,而不責肺金 ” 。鄭欽安: “ 消癥生于厥陰風木主氣,蓋以厥陰下水而上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主癥 ”
加減:多飲者加重烏梅 60g 、玄參;多食者加重黃連、吳茱萸;多尿者加肉桂、澤瀉。
二、陽證( 只列常見證型)
1、少陽失樞,膽火內(nèi)郁證-小柴胡湯
l 主證:口渴咽干,飲水不多,口苦,情緒不佳,心煩,納差,時有嘔惡,或緊張焦慮,失眠,消極,心神不安;右脅部脹痛,隱痛或刺痛;胃脘部痞脹或悶痛;耳鳴耳悶脹、目赤、目眩;舌紅或暗、或邊尖紅,苔白或薄黃,脈弦細。
l 治法:和解少陽。
l 方藥: 小柴胡湯 (柴胡 10-24g ,黃芩 10g ,半夏 10g ,生姜 10g ,人參 10g ,炙甘草 10g, 大棗 15g )。
如糖尿病合并抑郁癥、肝膽疾病、胃自主神經(jīng)功能異常者,病在三焦、在肝膽、在耳目病變屬實者,皆可以小柴胡湯加減。
加減:糖尿病合并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jié)石、脂肪肝等肝膽疾病者,右脅部脹痛,便秘,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等,辨證為少陽膽腑實證,方用大柴胡湯;胸脅滿微結(jié),口渴,頭汗出,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手足不溫,辨證為少陽不和,三焦失暢,津虧脾寒,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湯;胸滿,煩驚,譫語,神志癥狀重者,方用柴胡加龍牡湯。
2、邪陷陽明, 腸道濕熱證-葛根芩連湯
主證:身熱,下利臭穢,煩熱,口黏,大便黏滯不爽,
小便黃,有泡沫,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利濕熱
處方: 葛根芩連湯 (葛根30 g ,黃芩15 g ,黃連10 g, 甘草5 g )
三種情況作用最佳: 1 、伴有舌紅,苔黃干,口渴,或腹瀉,心率偏快。 2. 伴有項背強痛,或頭痛,或腰腿痛,全身乏力。如高血壓,或頸椎病導致。 3 .嗜酒,導致血糖居高不下者。
加減:有高血壓者,加葛根;糖尿病導致的性功能障礙,可加懷牛膝。牛膝還可治療腰痛、腿痛、糖尿病足、伴腰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者。量要大,至少 15 克,甚至 30 克。
3、陽明肺胃熱盛,兼氣陰兩傷證-白虎加人參湯
主證:口干咽燥,口渴程度非常嚴重。舌干燥,大便干結(jié),食欲亢進、易饑餓、進食量多,身惡熱,熱汗出、汗后背部惡風寒,或伴發(fā)熱,形體消瘦。舌干紅苔黃燥,脈洪大。
治法:清熱益氣,養(yǎng)陰生津。
方藥:白虎加人參湯(石膏15-60g,知母10-15g,人參10-15g,炙甘草10g,山藥30g)。
加減:頭暈頭痛、有頸椎病者,加葛根、川芎。腰痛者,加懷牛膝、蒼術。胃火熾盛,饑餓感甚者,加生地、玄參清瀉胃火;上焦燥熱,灼傷肺陰,口渴甚者,加石膏、知母清瀉肺熱。
4、少陽陽明同病、痰熱互結(jié)證-柴芩溫膽湯
主證:見胸悶脘痞、失眠、口干渴,尿黃便結(jié),
舌苔黃膩,脈滑等。
治法:清熱燥濕,理氣化痰
處方: 柴芩溫膽湯 (柴胡 10g, 黃芩 10g, 半夏 15g, 陳皮 10g, 茯苓 15g, 生姜 9g, 竹茹 12g, 枳實 10g, 甘草 5g )
加減:加黃連、山梔,適用于胸悶煩躁、心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樸湯 , 用于伴有咽喉異物感、腹脹者;合梔子厚樸湯,用于伴有口干、胸悶、焦慮、腹脹者;合酸棗仁湯 , 用于伴有精神恍惚、失眠而脈不滑、舌不紅者,該類患者多為處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婦女。
糖尿病及并發(fā)癥 經(jīng)方 糖尿病及其合并癥是臨床中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難治病。從中醫(yī)診治重在分型辨治,筆者結(jié)合多年臨床診治體會,運用經(jīng)方時方合用,則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于此試將辨治體會介紹于次。
1 . 腎氣丸與瓜蔞瞿麥丸合方辨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從中醫(yī)診治糖尿病重在分型辨治,臨床中主要分型有郁熱津傷證,肝熱陽郁證,胃熱津傷證,陰虛內(nèi)熱證,氣陰兩虛、虛熱內(nèi)擾證,腎陽虧虛證,陰虛郁瘀證,陰陽俱虛證,陰陽俱虛、濕熱蘊結(jié)證等,以此分型辨治則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宋某,男,56歲,鄭州人。主訴有8年糖尿病病史,服用西藥則血糖降至正常,停藥則升高,配合中藥治療,血糖還是未能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淘\:口渴,易饑,小便多,倦怠乏力,手足不溫,耳鳴,腰酸,下午低熱,盜汗,陽痿,大便不暢,舌紅少苔,脈沉弱。辨為陰陽俱虛證,治當滋補陰陽,氣化陰津;給予腎氣丸與瓜蔞瞿麥丸合方,生地黃24g,山藥12g,山茱萸12g,澤瀉10g,牡丹皮10g,桂枝3g, 附子3g , 茯苓10g, 天花粉6g,瞿麥3g , 麥冬24g,巴戟天15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口渴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腰酸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四診:盜汗止,以前方6劑。五診:下午低熱解除,以前方6劑。六診:手足轉(zhuǎn)溫,以前方6劑。七診:經(jīng)復查血糖降至6.8mmoL/L,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50余劑,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3次,堅持服用。隨訪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據(jù)耳鳴、腰酸辨為腎虛,再根據(jù)手足不溫、倦怠乏力辨為陽虛,因口渴、盜汗、舌紅少苔辨為陰虛,以此辨為陰陽俱虛證。方以腎氣丸滋補陰津,溫補陽氣,瓜蔞瞿麥丸溫陽化氣,氣化水津,加麥冬滋補陰津,巴戟天溫補陽氣。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2 . 四君子湯、海蛤湯與真武湯合方辨治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是血糖急劇升高所引起的胰島素嚴重不足而誘發(fā)的酸中毒,是糖尿病發(fā)展過程中一種急性并發(fā)癥。 從中醫(yī)診治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重在分型辨治,臨床中主要分型有脾胃陽虛證,心腎陽虛證,心肺氣虛證,肺腎氣虛、水氣內(nèi)停證,心脾虛弱、食積痰熱證,氣陰兩虛、濕熱浸淫證,心肺氣虛、肝郁化熱證,陰陽俱虛、痰熱蘊結(jié)證,以此分型辨治則能取得一定治療效果。
朱某,女,65歲,鄭州人。主訴有15年 糖尿病病史,在1年前又出現(xiàn)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雖多次 服用中西藥,可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呼吸深快,呼氣中夾有爛蘋果味,腰酸,倦怠乏力,頭暈目眩,眼眶下陷,動則氣喘,肢體水腫,小便少,口淡不渴,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弱,辨為肺腎氣虛,水氣內(nèi)停證,治當補益肺腎,溫陽利水;給予四君子湯、海蛤湯與真武湯合方加味,紅參15g,白術15g,茯苓15g,炙甘草15g,海馬10g,蛤蚧1對,白芍10g,生姜10g,附子5g, 山藥15g,杜仲12g,牛膝24g。 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呼吸深快好轉(zhuǎn),減海馬為5 g,以前方6劑。三診:腰酸減輕,以前方6劑。四診:肢體水腫較前消退,以前方6劑。五診:頭暈目眩止,以前方6劑。六診:呼氣中夾有爛蘋果味明顯減輕,以前方6劑。七診:諸證均有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20余劑,諸證悉除。為了鞏固治療糖尿病,以原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3次,堅持服用。隨訪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據(jù)呼吸深快、倦怠乏力辨為肺氣虛,再根據(jù)腰酸、脈沉弱辨為腎氣虛,因肢體水腫、小便少辨為水氣內(nèi)停,又因口淡不渴辨為寒,以此辨為肺腎氣虛,水氣內(nèi)停證。方以四君子湯補益中氣,以海蛤湯攝納肺腎之氣,以真武湯溫陽利水,加山藥補益肺腎,杜仲、牛膝補腎強健筋骨。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3 . 龜鹿二仙膠、四逆散、小陷胸湯與失笑散合方辨治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
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 是指糖代謝紊亂,導致視網(wǎng)膜血管功能及結(jié)構異常而引起的以視網(wǎng)膜微血管損害為特征的病變,是糖尿病發(fā)展過程中一種眼部并發(fā)癥。 從中醫(yī)診治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重在分型辨治,臨床中主要分型有肝腎陰虛,燥熱內(nèi)擾證,心肝陰虛、熱毒迫血證,肝胃陰虛、虛熱內(nèi)擾證,氣陰兩虛、虛熱浸擾證,脾腎陽虛、水氣浸淫證,瘀熱阻脈證,痰熱浸淫證,陰陽俱虛、郁瘀痰熱證,以此分型辨治則能取得預期治療效果。
蔣某,女,72歲,鄭州人。主訴有20年 糖尿病病史,在5年前又出現(xiàn) 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雖多次 服用中西藥,可視力下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淘\:視物模糊,眼困痛因情緒異常加重,眼前如霧遮睛,頭沉,身體困倦,五心煩熱,口淡不渴,舌質(zhì)暗淡瘀紫,苔黃略膩,脈沉澀。經(jīng)眼科檢查:眼底視網(wǎng)膜水腫、滲出,視網(wǎng)膜呈灰白色增殖條索及增殖膜。 辨為陰陽俱虛,郁瘀痰熱證,治當滋補陰陽,行氣活血,清熱化痰;給予龜鹿二仙膠、四逆散、小陷胸湯與失笑散合方, 枸杞子9g,鹿角20g,龜板25g,紅參15g,炙甘草12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 黃連3g,半夏12g,全瓜蔞30g,五靈脂12g,蒲黃12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眼困痛略有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頭沉較前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四診:諸證較前均有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五診:五心煩熱止,以前方6劑。六診:身體困倦解除,以前方6劑。七診:諸證較前又有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100余劑,眼前如霧遮睛較前有改善,經(jīng)眼科檢查,病情穩(wěn)定,較前病理有明顯改善。為了鞏固治療,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3次,堅持服用。隨訪2年,病情穩(wěn)定,視力較前有改善。
用方提示:根據(jù)五心煩熱辨為陰虛,再根據(jù)口淡不渴辨為陽虛,因眼困痛因情緒異常加重辨為氣郁,又因舌質(zhì)暗淡瘀紫辨為瘀血,更因身體困倦、苔黃略膩辨為痰熱,以此辨為陰陽俱虛,郁瘀痰熱證。方以龜鹿二仙膠滋補陰陽,四逆散疏肝理氣,小陷胸湯清熱化痰,失笑散活血化瘀。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4 . 大補陰丸、四妙丸與桃核承氣湯合方辨治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其神經(jīng)病變是慢性、遠端、對稱性的感覺運動神經(jīng)的多神經(jīng)病變和自主神經(jīng)病變。從中醫(yī)診治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重在分型辨治,臨床中主要分型有陰虛瘀熱證,氣陰兩虛、瘀熱阻滯證,陰虛濕熱夾瘀證,心腎陰虛、水氣浸擾證,脾腎陽虛,水氣凌心證,氣血兩虛夾瘀證,痰熱氣郁血瘀證,陽虛寒凝證,陽虛瘀血證,陰陽俱虛、瘀阻脈絡證,以此分型辨治則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段某,女,68歲,鄭州人。主訴有多年 糖尿病病史,在2年前又出現(xiàn)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淘\:下肢 沉重,呈對稱性刺痛且甚于夜間,伴有穿襪子樣感覺,形體消瘦,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大便干結(jié),口苦口膩,舌質(zhì)暗紅瘀紫,苔黃膩,脈沉細澀。辨為陰虛濕熱夾瘀證,治當滋補陰津,清熱燥濕,活血化瘀;給予大補陰丸、四妙丸與桃核承氣湯合方,龜板18g,熟地黃18g,知母12g,黃柏24g,薏苡仁24g,蒼術12g,懷牛膝12g,桃仁10g,大黃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 ,豬脊髓50g,蜂蜜10mL。 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大便通暢,減大黃為3g,芒硝2g,以前方6劑。三診:頭暈目眩減輕,以前方6劑。四診:夜間疼痛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五診:口苦口膩基本解除,以前方6劑。六診:五心煩熱消除,以前方6劑。七診:諸證較前均有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七診:病情穩(wěn)定,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80余劑,諸證基本解除。為了鞏固治療,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3次,堅持服用。隨訪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jù)五心煩熱、大便干結(jié)辨為陰虛,再根據(jù)下肢沉重、口苦口膩、苔黃膩辨為濕熱,因痛如針刺甚于夜間、舌質(zhì)暗紅瘀紫辨為瘀血,以此辨為陰虛濕熱夾瘀證。方以大補陰丸滋陰清熱,以四妙丸清熱燥濕,以桃核承氣湯瀉熱祛瘀。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nbsp;黃連3g,半夏12g,全瓜蔞30g,五靈脂12g,蒲黃12g 。 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眼困痛略有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頭沉較前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四診:諸證較前均有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五診:五心煩熱止,以前方6劑。六診:身體困倦解除,以前方6劑。七診:諸證較前又有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100余劑,眼前如霧遮睛較前有改善,經(jīng)眼科檢查,病情穩(wěn)定,較前病理有明顯改善。為了鞏固治療,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3次,堅持服用。隨訪2年,病情穩(wěn)定,視力較前有改善。
用方提示:根據(jù)五心煩熱辨為陰虛,再根據(jù)口淡不渴辨為陽虛,因眼困痛因情緒異常加重辨為氣郁,又因舌質(zhì)暗淡瘀紫辨為瘀血,更因身體困倦、苔黃略膩辨為痰熱,以此辨為陰陽俱虛,郁瘀痰熱證。方以龜鹿二仙膠滋補陰陽,四逆散疏肝理氣,小陷胸湯清熱化痰,失笑散活血化瘀。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4 . 大補陰丸、四妙丸與桃核承氣湯合方辨治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其神經(jīng)病變是慢性、遠端、對稱性的感覺運動神經(jīng)的多神經(jīng)病變和自主神經(jīng)病變。從中醫(yī)診治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重在分型辨治,臨床中主要分型有陰虛瘀熱證,氣陰兩虛、瘀熱阻滯證,陰虛濕熱夾瘀證,心腎陰虛、水氣浸擾證,脾腎陽虛,水氣凌心證,氣血兩虛夾瘀證,痰熱氣郁血瘀證,陽虛寒凝證,陽虛瘀血證,陰陽俱虛、瘀阻脈絡證,以此分型辨治則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段某,女,68歲,鄭州人。主訴有多年 糖尿病病史,在2年前又出現(xiàn)糖尿病性周圍神經(jīng)病變,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下肢 沉重,呈對稱性刺痛且甚于夜間,伴有穿襪子樣感覺,形體消瘦,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大便干結(jié),口苦口膩,舌質(zhì)暗紅瘀紫,苔黃膩,脈沉細澀。辨為陰虛濕熱夾瘀證,治當滋補陰津,清熱燥濕,活血化瘀;給予大補陰丸、四妙丸與桃核承氣湯合方,龜板18g,熟地黃18g,知母12g,黃柏24g,薏苡仁24g,蒼術12g,懷牛膝12g,桃仁10g,大黃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 ,豬脊髓50g,蜂蜜10mL。 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大便通暢,減大黃為3g,芒硝2g,以前方6劑。三診:頭暈目眩減輕,以前方6劑。四診:夜間疼痛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五診:口苦口膩基本解除,以前方6劑。六診:五心煩熱消除,以前方6劑。七診:諸證較前均有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七診:病情穩(wěn)定,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80余劑,諸證基本解除。為了鞏固治療,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3次,堅持服用。隨訪2年,一切尚好。
劉某,男,51歲。有10余年糖尿病病史,近2年來雖用降血糖類西藥,可血糖總是在9mmol/L以上,只有皮下注射用藥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淘\:渴欲飲水,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暗紅,邊略紫,脈細數(shù)略澀。辨為瘀熱內(nèi)結(jié)證,給予抵當湯加味:桃仁12g,大黃9g,水蛭6g,虻蟲6g,石膏45g,知母18g,麥冬24g,粳米15g,黃連18g,炙甘草10g。6劑,1日1劑,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診:大便通暢,口渴減輕,又以前方6劑。三診:諸證均明顯改善,復查血糖7.2mmol/L。之后,將前方變湯劑為丸劑,以資鞏固治療效果。
用方點撥:糖尿病是比較頑固而又難治病證之一。根據(jù)渴欲飲水,大便干結(jié)辨為熱,再根據(jù)舌質(zhì)暗紅,脈澀辨為瘀,并結(jié)合張仲景論抵當湯主治“合熱則消谷善饑”,以此選用抵當湯。方中桃仁、水蛭、虻蟲,活血化瘀,大黃、黃連,清瀉內(nèi)熱;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麥冬滋補陰津,粳米、甘草,益氣和中。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