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O2O這么發(fā)達,便利店還值得投資嗎?
咋一看,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O2O里面的第二個O 就是線下。
這個問題是一個朋友問我的。那天股市正綠,我打起精神不假思索的說,值得啊
對方說,O2O不應該有替代作用嗎?我說,你說的是傳統(tǒng)電商吧,不是O2O。
又補充說,我理解都直供了,就是鏈條變短,便利店不是在增加鏈條環(huán)節(jié)嗎?
......一下子,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無消說,從大環(huán)境看,正是由于O2O的興起,線下的門店越來越重要。連京東、阿里這樣的巨頭都在補課。
但是另一方面,她說的也沒錯。電商的本質,就是使鏈條變短,后來傳統(tǒng)電商發(fā)現了自己這一短板,他們紛紛與便利店這樣的線下資源展開合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零售業(yè)那種靠跑馬圈地上規(guī)模的玩法還適用。因為,同時涌現的一些社區(qū)O2O服務項目,在已有的門店資源和用戶之間,架起了新的橋梁,比如京東到家,社區(qū)001 ,一個針對商品,一個針對服務。他們的作用之一,是擴大了一家實體門店的實際地理覆蓋范圍,這樣也同時意味著,未來不需要開那么多門店了。
不過,我還是愿意給出肯定的答案,未來,至少在便利店這個形態(tài)上,還是大有可為。
我不想用一串無聊的數字砸暈各位讀者,但還是引用下,根據中國連鎖協(xié)會和野村咨詢的《中國便利店發(fā)展報告》權威數據顯示,便利店這兩年一直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保持雙位數增長。15家主要代表性企業(yè)銷售額增速為18.2%,遠高出其他業(yè)態(tài)(百貨大賣場等)。
比數字更說明問題的是,在這個細分市場內,在7-ELEVEN這樣巨頭已經成為行業(yè)標桿的情況下,不斷有新的玩家進入這個市場。大家知道便利店的投資不是一筆小投資,沒有充分的市場前景,是不會有人貿然進入的。在北京有號稱要與7-ELEVEN叫板的全時便利店,在武漢,也有today便利店這樣的新新人類,是牛根生投資的。而便利店的模樣,也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廢話不說,先上圖
你會覺得這是一家便利店嗎,這確實是,這是位于上海是茶陵北路斜土路的家樂福便利店“easy 家樂?!?,國際零售巨頭家樂福今年才剛剛進入這個細分市場,第一家店在上海動物園附近,這是第二家店。這里展示的是二樓,一樓是這樣的。
據家樂福的人說,這家店開成這個樣子,有物業(yè)的原因,本來就是復式結構,第二層一開始被一家著名咖啡品牌看中,說你們家樂福在一樓開便利店,不如我們在二樓開咖啡,生意一定好,家樂福一想,既然這樣,肥水何必流外人田?我們自己整吧。然后就整成了這個樣子。
其實,這并不算新鮮,據說在武漢的TODAY也是一家不像便利店的便利店,像什么, 更像是咖啡館,休閑空間。包括裝潢設計,也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因為沒見過,所以不表了。
下面回到我們開始的問題,我為什么認為便利店值得投資,把這個問題轉換一下,在O2O時代,便利店這個“節(jié)點”還有哪些價值?
一 是起點,而不一定是終點
互聯(lián)網的一大特點,是消滅中間環(huán)節(jié)。零售業(yè)也可以被稱作流通業(yè),臺灣人喜歡叫“通路”,從字面上看,是典型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所以你從理論上“推倒”,肯定會認為便利店也是這樣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但是真正經常光顧便利店的人或許有感覺,便利店和大賣場的一大區(qū)別,就是便利店不一定是中間環(huán)節(jié),它也可以是商品或者服務的起點。
很多人都有過在便利店賣盒飯(便當)的經歷,其實大賣場很早就有主食廚房的概念,做面食熟食,供家庭主婦下班采購回家。但是在白領午餐這個剛需、高頻符合一切互聯(lián)網思維的市場,沒有那個實體業(yè)態(tài)有便利店這么明顯的優(yōu)勢,午餐外賣成為便利店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一點不奇怪。甚至在送餐外賣如火如荼的今天,便利店的生意似乎絲毫沒有受影響。在我住的小區(qū) ,我是親眼看著外賣小車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看著門口那條街的餐館來來去去,但是7-ELEVEN的盒飯生意,從未受到影響,從12點到1點,絕對的銷售黃金段。
為什么快餐外賣如此發(fā)達,仍舊奈何便利店的盒飯不得?其實原因并不復雜,我測算過從附近那個著名的寫字樓走過來買完盒飯再回去,20分鐘撐死。至于外賣,當幾千個人模狗樣的白領們把一個幾百米長的街道變成午后的步行街時,一個外來的外賣小車還想走的動?休想!我不否認會有人懶得下樓直接點外賣,分流了一部分訂單,但是至少三年前我曾經遇到過12點30以后就搶不到盒飯的情況,現在還有。
所以,在我看來,便利店并不必然是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在有些商品或(服務)上,它就是起點。服務方面應該就不用舉例子了吧,臺灣便利店增值服務最多可以達到600多種,秒殺一切O2O。在國內,在提供增值服務方面,最牛的應該是成都的紅旗便利店,這是號稱曾經開進中南海的便利店。容我摘抄一段(我從沒有采訪過這家公司,采訪是另一個同事去的,所以無植入無軟文):
目前公司在保持多種經營特色的基礎上,先后拓展開發(fā)安裝四川廣電星空數字移動電視、分眾傳媒及眾通公眾信息查詢機,從而為供應商提供了多媒體廣告宣傳平臺和建立消費者信息交流平臺。紅旗連鎖還在各門店開展了蜀安駕校報名、公交卡消費和充值、電信繳費、中國移動手機充值、拉卡拉、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支付寶、水電氣代收等業(yè)務。
二 場景消費的再造
當然便利店自身也在演進,全時便利店最近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要做星巴克 吉野家。野心確實不小,還沒有真正超越7-ELEVEN,就開始招惹星巴克這樣的國際巨頭。但是反過來說,為什么easy 家樂福、全時便利店這樣的新玩家都花樣百出,因為他們也都明白,如果只是想模仿,無論是再造一個法國版的7-ELEVEN還是北京版的,都必死無疑,必須創(chuàng)新求變,才有活路。
而變化的方向,大家其實都很明確,就是“體驗為王”,商品和服務并重。在我了解的資料中,天虹推出的天虹微喔便利店其目標最合我心,他們提出旨在打造“零售 餐廳式 個性化服務 O2O”模式的便利店。能想到的概念都裝進去了。家樂福的easy 家樂福甚至提出,便利店可以務實也可以務虛 ,比如他們設想在二樓的休閑空間在周末搞一些線下活動,可以教孩子畫油畫,或者給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交流場地(創(chuàng)業(yè)咖啡)等等。
無論是 星巴克也好,還是 798也好,便利店正在嘗試擺脫商品主導的售賣渠道的命運,而變成一個商品 服務 休閑的立體空間,我以為這個方向是絕對正確的,也是線下實體重生的關鍵。
說到底,還是回到零售業(yè)的本質,零售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是通路嗎?我覺得不是,其實是場景消費。
(臺灣便利店一角)
不久前,阿里蘇寧合作,我參與了一些采訪,報道還未出來。一個明顯的感受是,過去對O2O嗤之以鼻的馬云都在轉變態(tài)度(不信你們可以去查,馬云是從來不講O2O),2011年以前,馬云對實體經濟的看法充滿了傲慢和嘲諷,但是最近他的態(tài)度確實發(fā)生的了改變。為什么呢,我想是和他的生態(tài)觀念有關。
馬云是很講究生態(tài)的,但是什么是生態(tài)呢,我理解應該是放水養(yǎng)魚。一個水池里,很多魚自由活動,理論上可以達到水池的任何地方。但是傳統(tǒng)電商(包括淘寶)構筑的不是這樣一個東西。傳統(tǒng)電商本質上是個線性的過程。所有的魚不是在悠閑的轉圈,而是在游泳池里賽跑,一個跑道一條魚(包裹),發(fā)出去越快越好,而且最好不要回來,回來就是逆向物流,成本更高。
所以馬云曾經想從社交入手,因為社交比商品更容易形成消費者的圈子。而在品牌商這一頭,所謂的生態(tài)一定是供應鏈上下游共贏,一定是信息和資金反復流通交匯,產生新價值,而不是線性結構。天貓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也是因為有線下購物中心的成功。購物中心證明了在電商時代人們仍舊需要真實的交流,就像年輕情侶需要在大悅城的亞洲最長飛天梯上接吻一樣,就像90后看完電影的第一需求不是點贊而是趕快去開房一樣,人類總有些需求時需要線下解決的。
而零售業(yè)的本質,是提供一個讓人們反復消費,愉快消費的場景(主要是指消費者這一端)。中國人喜歡講圈子,過去,在飯局茶館里找圈子,現在,是否能夠在咖啡館,便利店里找圈子呢?我覺得有可能。說句半開玩笑的話,當你看到中國那么多高大上的互聯(lián)網創(chuàng)業(yè),那么多人的聰明才智,那么多VCPE最后都投向了約炮這一件事時 ,你就知道中國人面對真實交流的需求有多強烈了,坐在便利店里,喝一杯奶茶,聊聊天,有什么不好呢?
(來源:商業(yè)咖啡 文 房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