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綺石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就陽虛成勞之統(tǒng)于脾者言之,約有三種∶曰奪精,曰奪氣,曰奪火。氣為陽,火者,陽氣之則火與氣相次俱竭。此奪精之兼火與氣也。勞役辛勤太過,漸耗真氣。氣者,火之屬,精之用。氣奪,則火與精連類而相失。此奪氣之兼火與精也。其奪火者,多從奪精而來,然亦有多服寒藥,以致命火衰弱,陽痿不起者。此三種之治,奪精、奪火主于腎,奪氣主于脾。余何為而悉統(tǒng)于脾哉?蓋陽虛之癥,雖有奪精、奪火、奪氣之不一,而以中氣不守為最險。故陽虛之治,雖有填精、益氣、補火之各別,而以急救中氣為最先。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無形之真氣,所宜急固。此益氣之所以切于填精也?;厮ド踔鹫?,有相激之危;續(xù)清純之氣者,有沖和之美。此益氣之所以妙于益火也。夫氣之重于精與火也如此,而脾氣又為諸火之原,安得不以脾為統(tǒng)哉?余嘗見陽虛者,汗出無度;或盛夏裹綿;或腰酸足軟而成痿癥;或腎虛生寒,木實生風,脾弱滯濕,腰背難于俯仰, 股不可屈伸,而成痹癥;或面色皎白,語音輕微。種種不一,然皆以胃口不進飲食,及脾氣不化為最危。若脾胃稍調,形肉不脫,則神氣精血可以次第而相生,又何有亡陽之虞哉?此陽虛之治,所當悉統(tǒng)于脾也。
1、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是出自《金匱要略》的中藥方劑,由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甘草(炙)各6g組成,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水的功效。其中茯苓和白術是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桂枝也有溫陽健脾的作用。對于痰多咳嗽、陽氣不足濕氣淤積等癥狀有很好的效果。
張仲景的苓桂術甘湯。這個方子僅僅只有四味藥:桂枝、白術、茯苓、炙甘草。你看,這個茯苓就相當于利濕,把我們的濕氣從小便排出去。這個白術呢就相當于燥濕,把我們身體可以利用的水氣化成水蒸氣,就像火爐烘烤毛巾一樣。這個桂枝呢就相當于滲濕,可以強壯我們的心陽,可以解表發(fā)汗,讓我們的濕氣從體表毛孔滲出去。這個炙甘草呢就相當于健脾,牢牢守住我們的脾胃。這個方子緊緊扣住“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這個思想:桂枝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白術從脾胃往上走,升發(fā)清陽;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濕濁;炙甘草穩(wěn)固脾胃。
2、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方中有半夏 9克;黃芩 6克;干姜 6克;人參 6克;炙甘草 6克;黃連 3克;大棗 4枚,其中半夏辛溫,散結除痞,干姜散寒,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補益脾虛,是和中健脾、溫陽祛濕的好方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