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蘆葦島的是南美秘魯?shù)臑豸斪迦?,屬印第安人中的一支,?jù)說為了躲避印加人侵略,他們逃到咔咔湖邊,用蘆葦草建小島,離開陸地在島上居住,從那時起,便世世代代開始了浮島的生活。
類似的情景,我想起了中國的疍家人,還有非洲貝寧的水上村莊,都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被迫過上水上的世居生活,原本不可想象的事情成了生活習(xí)慣。
游客去蘆葦島,要從咔咔湖上的港口出發(fā),40多分鐘的航行后,遠(yuǎn)遠(yuǎn)地就見到一片金黃色的島嶼了,島上所有建筑物都是用蘆葦草扎成的,還有高高的瞭望塔,當(dāng)然,它也是用蘆葦草搭建的。
而這樣的蘆葦島在咔咔湖上可不止一個,而是有40幾個,簡直成'蘆葦群島'了。
而當(dāng)船靠岸的時候,第一腳踏上去還是會被嚇一跳的,感覺就像踩空了一樣,與去濕地踩草皮類似,其實(shí)這樣的蘆葦'地面'非常像一塊塊濕地,只是一個是天然的,一個是人造的。
蘆葦島不大,小的約一個籃球場大小,但能將它編出來,確實(shí)顯示了烏魯族的智慧,看似簡單的草皮,厚度近兩米。
還可以見到烏魯族婦女展示蘆葦島的制作方法,先用草繩將泥土捆住,在上面以橫縱交叉的方式鋪上一層層蘆葦草,要鋪到差不多有自己那么高,其間再鋪上泥土。在水里一段時間后,最下面的蘆葦會長出根來,島也就變得更穩(wěn)固了。
軟綿綿的腳感,像踩上云端的感覺,島像一個巨大的搖籃,每一步都很有樂趣。早期造一個蘆葦島花費(fèi)很長時間,還會到處漂浮,隨著技術(shù)的提升,速度大大加快了,他們還想出了用拋錨的辦法將島固定住。
但是島上沒有土壤,不能種植農(nóng)作物,靠什么來生活呢?
印第安人的堅韌這時就體現(xiàn)出來了,他們用蘆葦編織出蘆葦船,駕去湖中捕魚,附近種上新鮮的蘆葦做菜吃,還用蘆葦草扎成禽舍,養(yǎng)雞養(yǎng)鴨還養(yǎng)豬,三餐照樣雞鴨魚肉,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島上生活最重要的問題,便是生火煮食要非常小心,需先將灶旁的草弄濕,所有廚具放置在石頭上,否則一顆火星就可能將整個蘆葦島付之一炬。
船,既是捕魚的工具,還是島與島之間的交通工具,于是他們練就了高超的'編'船技巧,看似玩具般的蘆葦船,卻在湖里平穩(wěn)地航行,甚至被扎成兩層高,上面有小閣樓,還扎出搞怪的船頭,像中國的龍船。
而草船,自然也讓人想起了三國時的'草船借箭',那只是在木船上放了一些草垛,而烏魯人則是真的用草造了船出來。
更讓人吃驚的是,造一艘蘆葦船出來的時間并不需要一天,最快最熟練的師傅只需8小時,而這種造船工藝從祖輩傳下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了。
大的蘆葦船可以乘坐8-10個人,船夫用根桿子在船尾左右劃便可出行,但草船浮力大,所以劃起來還是很吃力。
不燒油,倒也不用擔(dān)心起火的安全問題,只擔(dān)心漏水,不過,這千年的'老字號'應(yīng)該早無這個困擾了,一路聞著蘆葦清香前進(jìn),倒也悠哉。
為了躲避印加人,烏魯人在蘆葦島上過起了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沒有離開過島,男人們出湖捕魚,島上多為女人、小孩和老人,日常生活就是養(yǎng)養(yǎng)牲畜,做飯帶小孩,編織各種手工藝品。
憨厚的烏魯族女人,以胖為美,大多都是胖嘟嘟的,喜歡穿著自己編織的艷麗衣裙,整個島便是她們生活的全部,雖然生活條件簡陋,卻總是一臉笑意,透著滿足。
島上還建了太陽能發(fā)電設(shè)施,所以小小的蘆葦屋中也有了電燈,還有了電視,但為了節(jié)電,仍有點(diǎn)蠟燭的習(xí)慣,當(dāng)然也是萬分小心,大的蘆葦島上還通了廣播,播放著歡快的民族音樂。
隨著旅游觀光的發(fā)展,售賣自己編織的手工藝品,或者接待游客參觀成了島上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通常在參觀過居民的小屋后,婦女們都會熱情地展示她們編織的帶有印第安風(fēng)格的花布,還有用蘆葦草做成的工藝品,游客們也大多都會捧場帶上一些。
而歷史上的烏魯族人,并沒有因為建造了蘆葦島而躲過了印加人的追擊,最后還是被印加人找到并抓了很多去做奴隸。
如今的烏魯族人大多已經(jīng)重返陸地生活,蘆葦島更多的是因為旅游的價值而存在,但其實(shí)反過來看也并不是壞事,因為有了需求,這種古老的生活方式才得以留存下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