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毒藥就是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主要用來治療熱毒病證的藥物。清熱解毒藥的基本功效就是清熱解毒,可以把兩個動詞連在一起,清解熱毒也是對的。在中藥功效里面有的可兩個動詞合并,兩個賓語合并,但有的不能,譬如清熱燥濕,清燥濕熱也是對的,發(fā)散風熱就不能叫發(fā)風散熱了,因為有點別扭。也可以簡稱叫解熱毒,最簡單的就是解毒二字。
但是大家要注意,在功效里面如果只有解毒二字,要么前面的功效里面已經有清熱或是瀉火這樣的字眼,要么它的藥性是寒性的,那才是清熱解毒藥。因為中藥當中能夠解毒的不一定都是清熱解毒的。有些是溫性的藥,它也有解毒的功效,解一些特殊的毒。譬如有些解毒藥是解食物的毒,解藥物的毒,不一定是清解熱毒。凡是中藥功效里面有清熱解毒的藥,它對應的主治都有瘡癰腫痛,但是教材里有一些藥物,它有清熱解毒功效,但是在應用里面沒有瘡癰腫痛,只說明瘡癰腫痛方面不太常用,它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應用,但并不意味著不能治療瘡癰腫痛,所以清熱解毒藥治療瘡癰腫痛是最基本的主治。另外就是溫熱病。溫熱病是感受溫熱邪氣,它有特殊的病源,這種特殊的病源與熱毒的關系密切,所以在溫熱病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配伍清熱解毒藥。反過來講清熱解毒藥的主治就應該包括溫熱病,過去在治療溫熱病的方當中,有的沒有清熱解毒藥,譬如治療氣分熱證的白虎湯,石膏知母為主,沒有清熱解毒的藥,在當代的臨床上都要加上清熱解毒藥,效果更好。除了溫熱病,還有咽喉腫痛,咽喉腫痛有三種原因(一是外感風熱,風熱郁閉在咽喉,二是陰虛火旺,三是熱毒壅滯肺胃),其中熱毒是最常見的,也是最重的,這類藥也可以治療咽喉腫痛。另外就是治療痢疾。痢疾在中醫(yī)學里面稱為濕熱痢疾,又稱為熱毒痢疾,是從不同角度來說明它的病因病機。為什么稱濕熱痢疾,因為六淫中濕邪致病有排泄物污穢、穢濁,痢疾便下膿血就比較穢濁,所以認為是濕熱痢疾。另外痢疾又有傳染性,尤其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很多人都患了痢疾,叫做疫毒痢,也可以把它叫做熱毒痢。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兩種稱謂都是可以的,痢疾也要用清熱解毒藥,或是說清熱解毒藥的主治之一也包括了痢疾。清熱燥濕藥黃連、黃柏、黃芩、苦參,它們都能夠治療痢疾,因為它們能清熱燥濕,其實這些藥也是清熱解毒藥。所以清熱解毒藥基本的主治有瘡癰、溫熱病、咽喉腫痛、痢疾。最普遍的是瘡癰,其次是溫熱病、熱毒咽喉腫痛、痢疾。另外燒傷燙傷有熱毒的表現(xiàn)時,清熱解毒藥也可以用。毒蟲、毒蛇咬傷,表現(xiàn)出局部紅腫熱痛,相似于中醫(yī)的熱毒瘡癰初期階段,清熱解毒藥也能用。古代非常強調毒蛇咬傷使用清熱解毒藥,在今天有些淡化了。如果被毒蛇咬傷了,只用一點普通的清熱解毒藥可能要耽誤病情,有的毒蛇咬傷是很嚴重的,有的是溶血性的毒,有的是神經性的毒,過去醫(yī)療條件水平有限,用清熱解毒藥能夠減輕癥狀,能夠得到一些救治,在今天就要采取多重醫(yī)療措施,不能單純地使用清熱解毒藥。惡性腫瘤在一定的階段,某些患者表現(xiàn)出熱毒現(xiàn)象的時候,也可以用清熱解毒藥,但不是必須用清熱解毒藥,不能一概而論。另外還適用于丹毒,因其皮膚色紅如丹而得名,是一種鏈球菌感染的皮膚病。還有斑疹是溫熱病的代名詞,是溫熱病中的特殊情況。還有痄腮,就是腮腺炎,是一種兒科病,也屬于溫熱病。清熱解毒藥還具有其他的清熱作用,有的能夠清熱瀉火,有的能夠清熱燥濕,有的能清熱涼血,還可以用于相應的其他熱證。能清熱瀉火的當然就可以治療氣分熱證,能清熱燥濕的就能治療濕熱證,能清熱涼血的能用于血熱證。清熱解毒藥的性能,都是寒性,都是苦味,有一些清熱解毒藥的味與真實滋味有關,臨床醫(yī)生把清熱解毒藥分成甘寒類和苦寒類,那是考慮到了真實滋味,苦寒類的清熱解毒藥本身就是苦的,甘寒類的清熱解毒藥,口嘗的時候沒有苦味。臨床掌握了滋味,在處方的時候,可以盡量使處方不要太難吃,尤其是用于兒童的時候,味太苦,沒有辦法吃,就沒有療效。另外苦味的清熱解毒藥也容易敗胃,甘寒的就不易敗胃。做藥膳、食療,太苦就沒有人吃,首先要知道真實滋味,才能成為合格的醫(yī)生。清熱解毒藥的歸經比較復雜,但是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治療瘡癰的藥,從中醫(yī)理論而言,一般是歸心經,因為《黃帝內經》說:“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但更多是結合瘡癰發(fā)生的臟腑,尤其是內癰。譬如治療肺癰的,它主要是歸肺經。治療腸癰的,就是歸大腸經。治療乳癰的,因為乳頭屬于肝,乳房屬于胃,可能肝、胃最密切。溫熱病氣分階段主要是以肺和胃為主,在營血階段主要就在心、肝。前面我說了咽喉是肺胃的門戶,所以治咽喉腫痛的藥以歸肺、胃經為主,痢疾歸大腸。主要看清熱解毒藥主要是用在哪一類的熱毒證,那么它的歸經就可以推出來。屬于清熱解毒藥的有:金銀花()、連翹、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青黛、貫眾、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樓、魚腥草、敗醬草、射干、山豆根、馬勃、白頭翁、馬齒莧、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綠豆等。
本文來源:《中醫(yī)名家名師講稿-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