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活血 通補兼用
多數(shù)冠心病心絞痛病例可以把“益氣活血”作為基本治則,以補為通,以通為補,通補并用。在組方時可選用二三味補氣藥如黨參、黃芪、黃精,三四味活血藥如丹參、赤芍、川芎、紅花等組方,以此為基本方,再根據(jù)兼證不同加減選用其他藥物。
痰濁:胸陽不振,津凝為痰。其特點為舌苔厚膩,口黏無味,胸腹脹滿,納食不香,脈兼滑象。治宜宣痹通陽,選用瓜蔞、薤白、半夏等。痰濁久郁又可化熱,癥見苔黃膩,口干口苦,心絞痛發(fā)時局部有灼熱感。治宜清熱豁痰,選用瓜萎、黃連(或黃芩)、半夏。
寒凝:胸中陽微,寒邪侵襲,脈泣不行。其特點為胸痛遇冷易發(fā),痛時肢冷汗出,面色蒼白,脈遲舌淡。治宜芳香溫通,選用蓽茇、細辛、桂枝、石菖蒲等。
氣滯:氣機不暢,血脈泣澀。其特點為胸痛因七情而發(fā),兩脅不適,胸悶不舒,脈弦。而這類患者氣虛較不明顯。治宜行氣解郁,可選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等。
陰虛:陽損及陰,陰精不足。其特點為舌紅苔少或無苔,或舌有裂紋,五心煩熱,心煩少寐,口干喜冷,小便黃,脈細數(shù)。治宜滋補心腎,可選用麥冬、五味子、枸杞子、女貞子等。
陽虛:久病及腎,心腎陽虛。其特點為畏寒肢冷,腰酸腿軟,或心悸氣促,面浮肢腫,舌淡而胖,苔白而潤,脈沉無力或遲,治宜溫補心腎,可選用菟絲子、淫羊霍、補骨脂等。
在治療過程中還當注意標本緩急。若是標證較重而突出,如舌苔厚膩、脘腹痞滿等痰濕阻滯明顯者,可先用宣痹通陽合活血化瘀;又如心絞痛發(fā)作較頻,則可以重點活血,佐以芳香溫痛或行氣解郁,以緩其急,然后再兼顧正氣,通補兼施。
同時,在具體用藥時要注意補中兼通,通中有補,調(diào)和陰陽,臟腑相關等用藥準則。補而不通則氣壅,氣壅則助其阻塞,因此在用補氣藥時除與活血藥同用之外,可適當加一味行氣藥。用通法要祛邪而不傷正,如只攻不補,日久將使病人正虛益甚,因此在用通法時也當酌情加一味補藥。
陰陽互根,陽生陰長,陰生陽藏,用補陽藥時應適當加一味補陰藥,在用補陰藥時應加一味補陽藥,使之補陽護陰,補陰顧陽。
臟腑之間密切相關,互相約制,所以在用藥時還需注意臟腑關系。對心絞痛伴有明顯脾胃癥狀,或在餐后痛易發(fā)作者,又當兼調(diào)脾胃,可選用半夏、陳皮、枳殼、蘇梗、生姜、豆蔻等藥,即所謂“心胃同治”。有些久病者可在補氣的基礎上加用補腎的藥,常酌情選用桑寄生、女貞子、補骨脂、菟絲子等藥以補腎,即所謂“欲養(yǎng)心陰,必滋腎陰,欲溫心陽,必助腎陽”。
總之,本病的論治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好扶正與祛邪、補與通的關系。用補法扶正以調(diào)節(jié)臟腑陰陽氣血的平衡,用通法祛邪以緩標證之急,使心絞痛的癥狀能較速消除。
三七、銀杏葉、黑木耳、紫洋蔥、葛根、燕麥、丹參、黑豆、葡萄籽、紅酒、肉蓯蓉、菟絲子、杜仲等很多中藥及食品都有給血管"除銹"及軟化血管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