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題 報 告 書
課 題 名 稱: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研究
立項年份及序號:2009年 JG09106
課 題 承 擔 者:孫寅生 劉成平
工 作 單 位:巢湖市居巢區(qū)教研室
巢湖六中歷史教研組
研究起止時間:2009.11~2011.12
一、緒論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新課程下初高中教材編寫體例的不同
新課程下的歷史教材,初中是主題式體例,高中則是模塊加專題體例。初中教學需要打下非常扎實的歷史基礎,才能適應高中模塊專題式的歷史的學習。然而,本課題研究地當下的歷史教學現(xiàn)狀及初中教師的配備使初中歷史教學難以達到這樣的要求。初中學生歷史時序感的缺乏、通史知識不全給高中專題教學帶來困難。
2.新課程下初高中考試方式的不同
新課程下的教學評價之一的考試,初中是開卷考試,高中則是閉卷考試。初中的開卷考試讓學生產(chǎn)生對歷史學習的輕視,學生不易形成歷史知識體系。這種情況下進行高中的專題學習,難度很大。
3.對初高中學生歷史人文素養(yǎng)的共同要求
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從歷史教育的學科要求來看,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做一個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是共同的教育目標,因此,實現(xiàn)兩個學段的人文素養(yǎng)對接至關重要。
(二)過往研究綜述
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研究,從2003年到2010年有以下研究成果。碩士論文有張慕穎《試析初高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銜接問題—以蘇州地區(qū)使用的教材為例》,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碩士專業(yè)學位論文。任俊環(huán)《人教版初高中歷史教科書銜接問題研究—以“羅斯福新政”一為例》,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論文。朱煌《新課程歷史教科書編篡的銜接性問題研究一以抗日戰(zhàn)爭史部分為例》,《論歷史教科書編撰的有效銜接》,王露忠《初、高中不同體系下歷史教材銜接整合的策略與思考》,萬寶奎《如何做好初高中歷史教材的銜接》,主要從教材方面研究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陳曉琴《對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幾點思考》,劉紅首《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銜接困難與教學對策》,董學武《淺談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陳惠菊《淺談初高中歷史教育的銜接和突破》,孟偉《高初中歷史教材教學銜接的幾點嘗試》,黃慧紅《對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認識與思考》,濮華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之我見》,鄭巖濱《初中實行開卷考試對高中教學的影響及對策—以歷史學科為例談開卷考試后的初高中銜接問題》則是從策略上研究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三)研究價值
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實踐研究,在實踐中檢驗本課題研究的價值。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該研究使師生的教與學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與我們研究的期望基本相符。
1.學生迅速融入高一歷史學習
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有諸多不適應。本課題研究及實踐能夠幫助學生很快完成從初中歷史的開卷考試、主題式的通史學習、識記和感性理解為主的淺層次學習到高中歷史的閉卷考試、模塊專題式學習、抽象理解為主的深層次學習的過渡。
2.提高高一教學效率
本課題研究側重于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興趣愛好的了解,將學情研究作為本課題研究的起始點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使高一歷史教學更有針對性。
3.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本課題組教師的學習自覺性更高,鉆研業(yè)務的愿望更強,教學能力明顯提高,本課題組教師在課堂大獎賽、學科論文評選中獲得各級獎項,業(yè)務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進一步提升。
4.具有本地區(qū)特色且可借鑒模仿
雖然本課題的研究不是首創(chuàng),但每個地區(qū)有每個地區(qū)的特殊性。我們研究主要是在區(qū)縣的地區(qū)層面,不是中心城市的層面,也不是完全的農(nóng)村的層面,對于相同地位學校的高中歷史教學,對于大多數(shù)初中的歷史教學都有借鑒和仿效的作用。
(四)研究可行性
1.巢湖六中歷史教研組團隊
初中有
2.巢湖市教研員的指導
本課題研究有居巢區(qū)教研室教研員孫寅生老師的自始至終地參加、引導和督促。孫老師既有二十年高中一線教學的經(jīng)驗也有組織教研活動的經(jīng)歷,在《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歷史學習》等專業(yè)期刊發(fā)表教研文章近二十篇,有一定的教研能力和指導教研能力。孫老師多次到校召開課題組會議,督促課題組按時完成研究任務,按時結題。
3.分管教學校長的大力支持
我校分管教學的倪校長雖然執(zhí)教政治學科,但他過硬的文科功底,不僅給予我們研究過程中組織上的便利,而且更多地給予我們學術上的指導。
4.巢湖六中學生的積極配合
巢湖六中是一所市級示范完中,學生文化課成績不是一流,但他們踏實、進取、勤奮,大力配合教師的本課題研究。
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調(diào)查法、觀察法。有關理論依據(jù)的研討及省內(nèi)外相關經(jīng)驗的研討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外出參觀及研討等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計劃的制定、實施和完善主要用調(diào)查法;在研究教學策略和評價過程中主要用觀察法。
二、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研究準備
(一)學生問卷調(diào)查、學生座談會及考試抽樣調(diào)查
1.學生問卷調(diào)查
對于剛入學的高一新生,我們展開問卷調(diào)查,就他們的歷史學科基礎和現(xiàn)狀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shù)。調(diào)查表明,學生對通史掌握相對薄弱,急需補充相關通史內(nèi)容和歷史時序線索以及歷史階段特征,以彌補現(xiàn)行教材模塊編寫方面的欠缺。通過問卷調(diào)查中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要求來看,學生渴求高中歷史教學更多地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和現(xiàn)實問題,多創(chuàng)設情境,多進行探究合作等。
調(diào)查還表明,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急需改進,以前,學生養(yǎng)成了一種被動式的學習習慣,如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這就要教師將新課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滲透于日常教學中,在學法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式地熏陶。
2.學生座談會
我們選擇對歷史學科興趣較濃的學生進行座談。學生們普遍反映初中歷史比較簡單,高中比較深奧。初中考試考書上的,且是開卷,較容易;高中考試不考書上的,且是閉卷,總考不及格。他們都反映,初中歷史內(nèi)容少,高中歷史內(nèi)容詳細,不僅要背還要分析,高中歷史考題帶有思考性、理解性。部分學生認為,高中歷史線索復雜,內(nèi)容分析復雜,涉及的范圍廣、難度深。高中歷史考試注重文字性的材料解析,字字要答到點上,答題空間很靈活??傊咧袣v史學習要求高,難度大。
初中教師配備調(diào)查
居巢區(qū)初中歷史教師的配備和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校和區(qū)域的不平衡明顯;專業(yè)教師少,只有四成多;兼教的多,專職教師達不到六成。調(diào)查表明,居巢區(qū)初中歷史教學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初中歷史教學水平不高,造成初中畢業(yè)生歷史學科基礎不好,也造成高中歷史教學的壓力。
教師各類學習和培訓
1.參加省課題年會
2010年4月劉成平老師參加了在安慶召開的安徽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年會暨省級立項課題成果交流會。回校后,他帶領課題組成員共同學習了本次會議精神。其中,高寶力教授的專題發(fā)言是我們的重點學習內(nèi)容。第一,教育科研意義重大。它可以幫助我們樹立科學精神、確立科學態(tài)度和掌握科學方法。它還有助于我們樹立教育信仰、教育信念和堅定教育信心。第二,準備要足。從以下三個方面準備:對學科知識的框架要有整體性把握;對相關信息要有整體性把握;對教育問,題的本質(zhì)要有深刻體會。第三,意識要強。要有以下六個意識:主動意識;主體意識;客體意識;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自律意識。第四,狀態(tài)要佳。分別是:主動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研究成為工作的常態(tài);研究成為和諧的生態(tài)。第五,感覺要好。要有責任感。要有通感。第六,思路要清晰。第七,要有顯著成果。
2.初高中課標學習
從課程的基本理念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從課程性質(zhì)看,初中歷史課程只要求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高中歷史課程強調(diào)“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多角度、多層次、多類型地看歷史,形成歷史思維——“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課程目標看,在知識方面,初中主要從宏觀角度入手,注意歷史知識時序性和基礎性,高中則更強調(diào)歷史知識的專題性、綜合性;在能力方面差別也較大,初中主要在于識記、理解,尤其是識記層面,而高中要求則更多在于理解和應用層面。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初中歷史課程只要求學生“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高中歷史課程則要求他們將歷史學習與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以及其個性成長結合起來。從內(nèi)容標準來看,初中歷史課程是主題式體例編寫;高中歷史課程則是“模塊”加“專題”的體例,側重于對某一領域歷史現(xiàn)象發(fā)展過程的揭示,強調(diào)對某一歷史問題的更深入的探究。從初高中的課程標準對比看,初高中歷史教學各有側重點,達成的目標也有所差異。
基于以上差別,我們每周四下午組織初高中歷史教師進行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比較學習和研討。
我們還學習了任世江先生的《編余雜俎——歷史課程研究》、聶幼犁先生的《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研究》等專著。
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學習
教育科學研究就是本著科學精神、科學的態(tài)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探求關于人的發(fā)展的教育之本,實現(xiàn)教育的科學價值。我們分五章學習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第一章,我們學習了教育研究的層次(描述層次----解釋層次----概括層次----理論層次);第二章,我們學習了觀察法中的結構觀察、非結構觀察、參與觀察、非參與觀察、完全參與觀察、不完全參與觀察等。第三章,關于問卷調(diào)查法,我們主要學習了它的分類(開放式、封閉式和圖畫式)以及原則。第四章,我們學習了訪談法的類型、訪談法的操作以及訪談技巧與訓練。第五章,是行動研究法的內(nèi)容。我們主要學習它的五個特點: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強調(diào)研究與行動結合;通過團體合作進行研究(參與人員平等、互動);不做理論上的一般推論,根據(jù)實際需要不斷修正行動計劃;研究的方法可以有許多種(調(diào)查、談話、討論等)。
三、策略和措施
(一)初中歷史教學打好學生的人文底色——為銜接打基礎
1.七、八年級的歷史教學策略
(1)注重歷史細節(jié)教學,營造初中互動課堂
七、八年級是初中學生系統(tǒng)學習歷史的開端。教師運用歷史細節(jié)進行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打好了初中學生的人文底色。例如,《洋務運動》一課,針對為什么這些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湘軍首領們要辦洋務,教師舉例這樣的教學細節(jié):湘軍首領胡林翼騎在馬上看到長江上英國艦船的運行速度,驚訝地從馬背上摔下,重傷而死。這樣的細節(jié)教學,利于學生自己得出清朝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些人為什么要辦洋務和向西方學習些什么。
(2)培養(yǎng)學生歷史證據(jù)意識,訓練初中學生基本技能
我們在初中起始階段時就加強訓練學生的歷史證據(jù)意識,“有幾分證據(jù)說幾分話”,強調(diào)“論從史出”。在居巢區(qū)八年級歷史統(tǒng)考試卷上,
(3)解構重建初中教材,打造教師個性課堂
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教科書的內(nèi)容表述(有的專家稱之為教材的邏輯)經(jīng)過自己的處理,整合為歷史發(fā)展的自然過程(有的專家稱之為歷史的邏輯),使學生的認識與歷史過程相一致。例如,為配合《古代中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這一課的高中教學,
(4)指導學生通過制作歷史手抄報走進歷史(詳見附錄四)
《歷史手抄報》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學生們辦報時,需要查找資料,有的在家翻箱倒柜,有的到校圖書館和閱覽室查找資料,有的根據(jù)自已的需要買相關書籍。當主題明確,資料搜集齊備后,大家齊動手,有的忙于設計版面,有的忙于畫插圖,有的忙于抄寫文字,有的忙于粘粘貼貼。這樣,在同學之間合作過程中,學生懂得如何全面了解他人,尊重他人,欣賞他人,在拓寬學習知識視野的同時,學會了做人。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辦《歷史手抄報》,采納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全體參與,拓展了歷史資源,提高了學習歷史的能力。這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這就既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同時學生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境界也得到了升華。
2.九年級的歷史教學策略
這是
(1)通過導讀提綱,引導學生感知歷史
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是向人們傳遞生命的氣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追求歷史的復活,教有生命的歷史。如何使已經(jīng)逝去的歷史重現(xiàn)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是我們的追求目標。如在《紅軍不怕遠征難》這課中,教師通過圖上的紅色之旅,反復運用歌曲、長征組詩再現(xiàn)紅軍的長征過程,再現(xiàn)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又如,在上《血肉筑長城》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表演課本劇,“臺兒莊敢死隊”配大刀進行曲,再現(xiàn)中國軍民英勇抗戰(zhàn)的激烈場景。
(3)利用歷史材料,引導學生解讀歷史
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為了做好這方面銜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加強這方面訓練,課堂上盡可能增加材料容量。教師還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如投影、視頻等,使學生見多識廣,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diào)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在講美國在二戰(zhàn)中修改“中立法、”實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時,教師引用羅斯福的比喻“如果你的鄰居家著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當時能討價還價嗎?”讓學生思考。從比喻中,學生很快悟出道理:美國對外政策變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慮。
(4)通過知識體系,引導學生整合歷史
在復習《洋務運動》后,教師設計以下問題:從中外歷史的進程來看,“18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百Y本主義”、“民族”、“統(tǒng)一”、“文明開化”、“自強”、“求富”等詞匯的出現(xiàn)和頻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證明。請你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問題之一:盧雨同學根據(jù)19世紀60年代西方世界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制作的有關“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鞏固和擴大”知識結構示意圖。請你幫助他完成未填寫的內(nèi)容。(結構示意圖略)
(二)高一年級學期之初歷史銜接教學措施——為銜接搭橋梁
1.承前啟后,高一補充通史學習
高一新生初中歷史基礎薄弱,尤其是中國通史部分,他們在七、八年級學習的部分內(nèi)容,中考又不在考試范圍之內(nèi),學生非常陌生。因此,為順應高中歷史的專題學習,高一教師在入學之初,征得教導處同意,制定專門的計劃,先用兩周時間對學生進行通史教學,側重于中國歷史的階段分期和特征的分析。中國古代史部分,主要從王朝更替和階段特征方面講解。中國近代史部分,教師抓住主要線索進行梳理。第一,宏觀線索。第二,主干線索梳理。第三,注重三條主線。
2.初高中教材歷史知識體系對比———以必修一第一單元為例
通過必修一第一單元初高中知識點的梳理和比對,可以看出,初中階段僅對中央集權加強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進行了學習,對于中央集權這一制度深層次的內(nèi)容則設計很少;高中階段主要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透過現(xiàn)象分析歷史事件,尋找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高中階段注重了歷史事件的分析,注重了史論結合,同時也注重了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初中應該適當補充歷史史實,讓學生通過占有大量史實,培養(yǎng)學生歷史興趣、歷史感和歷史人文素質(zhì),提高學生素質(zhì),也便于學生升高中后順利過渡。以“秦王掃六合”為例,教學中可以詳細地對“秦統(tǒng)一六國”的史實和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措施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對秦始皇作客觀評價。高中教學則側重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高中詳細講解,初中只作了解就可以。
(三)高一歷史課堂上的銜接教學策略———融入學生意識
1.從學生熟悉的歷史出發(fā)整合教學資源
例如,在《從漢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的教學中,我們依據(jù)學生對漢武帝很熟悉這一現(xiàn)狀,從學生熟悉的毛主席詞《沁園春·雪》導出漢武大帝并設置問題:他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中起怎樣的推動作用呢?從學生熟悉的人物導入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學生的自信心大為增強。又如,在《
又如,在《從漢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中,我們利用學生熟悉的人物對話和歷史故事構筑新情境進行教學。情境一,漢武帝與主父偃的對話。在分析完他們的對話后,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漢景帝和晁錯,漢武帝與主父偃,這兩對君臣處理同一件事的策略不一樣,帶來的結局迥然不同。這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歷史啟示?情境三,漢武帝與宰相的故事。教師再設問:這反映君權與相權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很容易形成正確的歷史結論。
還有,我們在拓展課堂時,也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狀況。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一課中,“分析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的特點”和“探究古代中國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這兩部分內(nèi)容本不是教材中提及或明確要求的,可我們?yōu)榱嗽诔踔姓n堂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在新課教學時,就特意增加了這兩部分的內(nèi)容。
2.將學生感興趣的時事融入歷史學習
例如,我們以美國參加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為背景進行一個簡單的教學設計。情境創(chuàng)設:美國參與打擊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后,國會對總統(tǒng)的軍事打擊決定提出質(zhì)疑,認為總統(tǒng)的決定越權,宣戰(zhàn)權理應歸屬國會。白宮發(fā)言人卻認為總統(tǒng)的決定是遵循相關決議而做出的,無需得到國會的批準。由此情境導入展開新課,我們可以進行相關的問題設置:在美國,國會與總統(tǒng)之間是什么關系,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特殊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確立有著怎樣的法律依據(jù)?圍繞時事熱點,學生去歷史中尋求答案,從歷史中感悟美國政治制度中的“分權與制衡”,完成從現(xiàn)實到歷史的遷移。
又如,學習甲午中日戰(zhàn)爭,談到中國的戰(zhàn)敗時,我們可以擴展至整個近代中國遭受的外來入侵,提出“列強都是從哪一方向入侵中國的?”這一問題,答案是“從海上來”。學生認識到近代中國海防薄弱,海權觀念淡薄后,教師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國的海權狀況,南海的危機。學生的海權意識從歷史學習中進一步加強。
還有,在學習西方壟斷組織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時,教師聯(lián)系美國歷年來所發(fā)生的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案”,并提出問題“為何一邊是慘案的接連不斷,一邊卻是社會槍支的泛濫?”再有,學習經(jīng)濟全球化時,教師聯(lián)系金融危機爆發(fā)時,世界媒體將美國與中國稱為“兩個相互扶持的醉漢”,來分析中國不能在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的時事,闡述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
3.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運用到歷史學習中
例如,教師在上《鴉片戰(zhàn)爭》一節(jié)課時,有學生針對教材的一幅插圖提出這樣的問題:《南京條約》簽訂時中國代表的表情為何是笑意盈盈的而不是深沉凝重的?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引進新史觀:近代化史觀。教師的設問如下: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同學們熟悉的鴉片戰(zhàn)爭。那么,中國的近代化是否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的呢?請說明理由。
接著,教師出示史料。
“縱觀數(shù)千年的中國歷史,常見的是中國如何教訓別國、給別國施舍、被別國學習的例子,中國人的自我感覺一直都很好,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沖擊力度仍然不足以使中國放棄中心國家的立場和幻想,直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重創(chuàng)才使清政府的實力派們(當時的洋務派)開始清醒地認識到列強的軍事和工業(yè)的優(yōu)勢,懸殊的國力差距在強大的心理落差面前更是被放大了,在心靈遭到重創(chuàng)之后,在思想認識還沒來得及統(tǒng)一之前,就急急匆匆地開始向西方學習去了?!?span lang="EN-US">
“當中國的近代化從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倡導洋務運動、倡導學習西方的洋務官員們在此之前又無一例外地接受了系統(tǒng)的封建教育,他們承襲著兩千年來的傳統(tǒng)規(guī)矩,傳統(tǒng)的觀念在它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封建制度的好處也讓他們有著深刻的親身體會,反而認為洋人不知禮儀為何物,甚至把西方的民主平等看作是沒大沒小、不懂規(guī)矩,而中國的祖宗義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tǒng)治秩序是萬萬不可隨意丟棄?!?span lang="EN-US">
———陳美貞《系統(tǒng)分析中國近代化受阻的原因》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7 卷 第9 期
學生閱讀完材料后,教師設置問題:材料說明鴉片戰(zhàn)爭對當時的中國有怎樣的影響?
學生得出結論: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思想界雖然有變化,但多數(shù)仍舊未從根本上改變。
教師追問:從現(xiàn)代化史觀看,這種現(xiàn)象反映中國的近代化將是怎樣的歷程?
(四)銜接研究下的高中典型課例研究——從學生意識到課標要求
典型課例研究是檢驗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中能否將課題研究的目標指向內(nèi)化為自己每一節(jié)課設計時的尺度和準繩,也是檢驗本課題研究是否切實有效的試金石。
1.必修一《辛亥革命》
2.必修一《抗日戰(zhàn)爭》
3.必修三《古代中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
以上三個典型課例中,尤以《辛亥革命》最為典型。上課之前,教師對學生通過問題進行摸底。這樣就能做得“以學定教”。問題的設計者是初中
四、研究結論
(一)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研究需要多方面的交流
1.初高中歷史教師的交流和高一備課組教師的合作
我們的銜接研究從準備到策略乃至最后的得出結論,自始到終都貫穿著初高中歷史教師的交流。準備階段,初高中教師互相熟悉對方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內(nèi)容。策略探求階段,初高中教師交流后確定各自的教學任務。初中教師著力于打好人文底色,為銜接打基礎;高中教師著力于搭橋梁,為銜接出謀劃策。研究過程和結論的得出,離開初高中教師的交流,銜接研究就無從談起。
在銜接研究的策略探求階段,高一備課組的歷史教師要加強交流。高一作為高中的起始階段,如何讓學生迅速融入高一歷史學習?我們很難研究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模式。我們只能集中高一教師的集體力量,共同探討比較符合學生認識水平并能順利完成高中教學任務的措施和方法。這當然不是交了結題報告教師交流就結束的問題。
2.高一教師與高一學生的課下交流
我們的銜接研究因?qū)W生的需要而起,當然離不開對學生的深入研究。銜接研究的成果貫徹到每一節(jié)歷史課堂中,就需要高一教師在備每一節(jié)課時,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不能停留在想當然中,而是低下身子、放下架子加強與學生交流。我們可以象典型課例《辛亥革命》那樣,課前對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課下利用精心準備的檢測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并寫出教師的反思。
(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研究需要學生課堂的積極主動參與
1.學生通過回答教師的問題活躍課堂
教師的教學策略或方法效果到底怎樣,需要經(jīng)過課堂實踐的檢驗以及課后的檢測。所以,課堂上學生的反應非常重要。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若學生迅速回答出答案或經(jīng)教師啟發(fā)后還是不能得出答案,那么這樣的問題就該考慮淘汰。學生的課堂回答決定教師設計問題的命運。經(jīng)得住課堂考驗的教學設計才是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
2.學生通過向教師敘述自己的疑問和困惑影響課堂
課堂上,學生的聽課不是一股腦地接受。他們有一個學習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有自己的疑問或困惑。學生若能快速將其記下并向教師反饋,就會利于教師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使之更適應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三)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研究需要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利用
1.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新課程資源觀
新課程背景下,即便教師對教科書鉆的很深,若只是依據(jù)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來教學,必然會束縛自己和學生。在一標多本的時代,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參考書僅僅是教學設計的參考。有些課題可以讓學生上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也可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另外,博物館參觀或民間收藏以及口述史料、網(wǎng)絡中的課件或教學研究論文,還有教學專著和學科專著中的通史專著、人物傳記以及專門史著作都可以走進課堂成為課程資源。除此以外,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也可以納入課堂,成為教學資源之一。
2.教師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將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教學目標完美結合
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又要按計劃完成高中相應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設計,一頭連著學生的需要,一頭連著教學目標,若不能對課程資源加以整合運用,是很難兩頭兼顧的。這就需要教師廣泛占用教學資源,然后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進行取舍和篩選。
五、研究成果
(一)巢湖市六中初高中歷史教學有較大的改觀,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成果
1.初中“活力課堂”和初中生歷史手抄報課外活動為學生的歷史學業(yè)和人文素養(yǎng)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詳見附錄四、附錄十及相關材料)
2.高中立足與初中的銜接,形成了一個較為可行的教學模式。一是知識體系上的銜接,高一年級學期之處的兩周時間補充初中通史的教學,為銜接搭建橋梁。在以后的高中教學中,高中教師首先研讀初高中課標,做出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對照表,明確初高中學習內(nèi)容的聯(lián)系和變化。(詳見附錄五)二是課程理念上的銜接,高中教師在課程資源的利用、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等方面繼承了初中教學的長處,并契合高中新課程的要求,使得高中新課程教學是有泉之水,有本之木。(詳見附錄七、附錄八)三是從典型課例研究入手,通過個案的深層分析比較,提高了高中歷史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把握的水平,體現(xiàn)了高中歷史教學之于初中歷史教學的關聯(lián)性和層次性。(詳見附錄六)
(二)教師業(yè)務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明顯提升
以本課題研究為契機,課題組的廣大教師把學習新課程、踐行新課程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在研究過程中,教師通過深入學習相關的理論,研讀《課程標準》,了解學情,在此基礎上,設計典型課例,上完后,反復討論,總結得失,寫出教學反思。這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明顯提升。
(三)教師的論文和課堂評比獲獎
1.
2.
3.
4.課題組其他老師的獲獎論文和教學比賽獲獎(詳見附錄八)
(四)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學科成績
通過準確的目標定位和教師的主動引導,巢湖市六中的初高中歷史課堂充滿了活力,學生不僅提高了中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的成績,而且通過初中學生自辦歷史手抄報和高中生撰寫歷史小論文等學科活動,提升了學科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1.高中學生歷史小論文(以《辛亥革命》為例)(詳見附錄九)
2.中考、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成績(銜接研究前后對比)(詳見附錄十)
六、研究反思
(一)研究與教學的關系
教育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教學。本研究正是從這點出發(fā),結合新課程要求,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后再研究。我們的研究沒有脫離教學,但如何讓教學與研究的關系進一步緊密結合,則是我們下一步繼續(xù)探討的話題。
(二)研究成果的踐行
教育科研從開題到結題是有時間限制的,但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則是無限的。如何將我們的科研成果貫徹到每天的教學中,做到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則需要時間的檢驗。
(三)研究的可持續(xù)性
初高中歷史銜接教學只是我們研究的一個切入點,我們只做了些前期的、實踐性的工作。如何深化研究并將我們的研究引向縱深,如何使我們的研究為其它學校和其它學科所借鑒,有待我們繼續(xù)深入地研究和實踐。
(結題報告執(zhí)筆 王素珍 修改
孫寅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