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錢穆先生誕辰120周年。被譽為“最后一位通儒”的他為中華文化之延續(xù)做出了不朽貢獻。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蘇無錫人,字賓四,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錢穆先生(資料圖 圖源網絡)
1930年因發(fā)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lián)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學)。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錢先生不僅僅是一位專才,一位學問家,一位史學巨擘,而且是一位通儒,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學術著作和講演不僅僅有學術的、學理的價值,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他以誨人不倦、著述不倦的一生,以整個的身心,捍衛(wèi)、弘揚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精華,抗拒著工業(yè)化、商業(yè)化的現代社會對人性的肢解,抗拒著歐風美雨狂飆突進時代所造成的民族文化生命的衰亡。他肩負著“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是我們民族的真正的脊梁!
錢穆一生把為學與做人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強調如何做人,首先是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說:“數十年孤陋窮餓,于古今學術略有所窺,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雖居鄉(xiāng)僻,未嘗敢一日廢學。雖經亂離困厄,未嘗敢一日頹其志。雖或名利當前,未嘗敢動其心。雖或毀譽橫生,未嘗敢餒其氣。雖學不足以自成立,未嘗或忘先儒之矩,時切其向慕。雖垂老無以自靖獻,未嘗不于國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責?!?div style="height:15px;">
他的一生大半是在中華民族危亡和中國文化日漸衰弱的年代中渡過的。他不辭辛勞地講學、辦學、教書育人、著書立說,把全部的愛心、全部的情感、全部的智慧、全部的生命都奉獻給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偉業(yè)。
他一生與甲午戰(zhàn)敗以來的時代憂患共終始。
他說:“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深博偉大,所知甚淺。然自問愛國熱忱,則自幼年迄于今茲,從未后人。凡我所講,無不自我對國家民族之一腔熱忱中來。我之生年,在前清光緒乙未,即馬關條約臺灣割讓日本之年。我之一生,即常在此外患紛乘,國難深重之困境中。民國元年,我即在鄉(xiāng)村小學教書。我之稍有知識,稍能讀書,則莫非因國難之鼓勵,受國難之指導。我之演講,則皆是從我一生在不斷的國難之鼓勵與指導下困心衡慮而得?!?div style="height:15px;">
因此,錢穆先生的著作的字里行間浸透了血和淚,浸透了深厚的民族悲情和歷史意識,充滿了對過去的思念與敬意,對未來的企盼與信心。面對20世紀中國文化的困境,即價值系統(tǒng)的崩潰,意義結構的解體、自我意識的喪失、精神世界的危機,錢先生的生命的呼應與存在的實感,化成他的學問、業(yè)績、演講、著作,苦心孤詣,感天撼地。他的學問與他的生命渾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