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清明》人盡皆知,但歷史考證上卻真?zhèn)坞y辨。此詩最早現(xiàn)于《千家詩》,為宋人謝枋德所作,在《樊川文集》、清人《樊川詩集注》以及《全唐詩》中均不見《清明》身影。
但《草堂詩余》前集卷上記載宋祁《錦纏道》上有言,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里人家有。幾句可知此詩依然流傳甚廣,猶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一句為最。結(jié)合筆者之夢,暫且當此為真。
《清明》成詩于唐會昌年間。此時大唐已經(jīng)搖搖欲墜,宦官亂政,天下之亂難以想象,盡管胸懷大志的唐武宗力挽狂瀾,但還是抵不住這將要崩塌的大唐帝國。間諜當?shù)溃芴綑M行,黑色恐怖布滿了長安城的大街小巷,時局動蕩難以言表。盡管如此,這位唐武宗還是做到了讓大唐人口超越安史之亂時期一倍之多。
朝廷命官暴尸長安街頭
會昌六年,也就是公元864年,杜牧被貶池州,據(jù)記載,杏花村有黃公名廣潤者釀酒為一絕,店內(nèi)有井,水似甘泉,世人稱之為“黃公玉泉”。彼時的杜牧便借池州風光,加之以所謂“杏花村”之美酒而成詩。
《江南通志》記載“杏花村”在彼處,然而杏花村到底在何處,至今也沒能有一個確切的信息。
會昌年間已是大唐之末,杜牧卻無端卷入“牛黨之爭”,這才被貶池州。清明時雨,天色暗淡,路上人影寥寥可數(shù)——誰又敢大搖大擺走在路上呢?“斷魂”,當是之時,彼情彼景,或許真有“斷魂”之感,又或許樊川先生看到的真的就是人影嗎?往來百影自顧穿梭雨中,根本不會在意這位站在街邊的中年人——他們或者是“它們”真的就沒有在意到嗎?
就是這般天氣,竟有一個放牛娃兒牽著牛——雨中牧牛,聞所未聞!這放牛娃兒就真的是一個放牛娃兒嗎?如若是這般美好之景,那大唐又如何會在幾十年后走向覆滅呢?那娃兒會不會就是百十“斷魂”之一呢?也只有這個娃兒他注意到了正在觀察這一切的杜樊川罷。
樊川先生看破了這殘局,但又能怎樣呢?
百鬼行街,陰童指路,不就是晚唐之真實寫照嗎?
會昌那年的清明節(jié),是否路上真的有行人路過,是否坡頭真的有放牛娃兒在牧牛,杜牧看到的是否就是常人無法看到之景?
只知道他想喝酒了,那不知是真是假的牧牛娃兒給他指了指杏花村。
《江南通志》不知真?zhèn)巍?/span>
那杏花村又是否真的有酒呢?
聯(lián)系客服